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徐进:武汉黄陂区将成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枢纽区
文章来源:新华网湖北频道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7年1月26日 09:17
      黄陂是武汉市最大的新兴城区,十一五期间黄陂将发展成为武汉市重要的新型工业区、都市农业区、现代物流区、生态旅游区、宜人居住区。黄陂在武汉推进中部崛起战略中的比较优势不言而喻,如何实现黄陂又好又快地发展?如何确定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和目标?黄陂区区长徐进1月24日在黄陂盘龙城接受了中央驻汉媒体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香港文汇报等媒体的集体专访。武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述传及黄陂四大家领导出席了座谈会,黄陂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蒋红瑶主持访谈。
      记者: 据悉,黄陂是1998年9月被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的。作为武汉大区,黄陂在武汉推进中部崛起战略中的比较优势不言而喻,能简单介绍一下黄陂的基本情况吗?
      徐进区长: 黄陂区北枕大别山余脉、南临长江之滨,面积 2261 平方千米,人口 113 万,分别约占武汉市的 1/4 和 1/8 ,是武汉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新型城区。
      一是区位交通独特。 与武汉主城一河(府河)相依、六桥相通。境内不仅有华中地区唯一落地签证的大型国际机场——天河机场,而且有目前亚洲最大的武汉北铁路编组站,以及滠口铁路货站和京广、京九、滠阳铁路,正在新建的京广、沪汉蓉铁路快速客运专线在境内呈“十”字交汇,每平方公里等级公路拥有量位居全省各区(县、市)第一。特别是黄陂南部地区处在汉口火车站、武汉客运港、武汉新火车站和阳逻深水港的交通腹地,形成公、水、空、铁的立体交通网络。
      二是人文资源丰富。 区南盘龙城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第一座也是最完整的商代古城,被誉为武汉的“城市之根”。位于中部前川滠水河畔的双凤亭,是为了纪念程朱理学的创始人程颢、程颐而建,由郭沫若先生题写亭名。区北依中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而得名的木兰山、湖、川蜚声中外, 947 平方公里的木兰生态旅游区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优先发展项目,被称为“武汉后花园”。全区有市级以上文化遗存 26 个,是湖北省文物十强县和首批优秀旅游县(区)之一。目前,全区旅居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胞有 12 万多人,是湖北省“第一台乡”、“第二侨乡”,素有“无陂不成镇”之誉。
      三是产业兼容性强。 黄陂处于《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首期重点开发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的中心地段,发展空间广阔,是武汉市城市经济圈建设的重要节点。全区有 86 万亩林场, 85 万亩山地, 38.6 万亩水面,使黄陂宜粮宜林宜牧,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出口猪、优质鱼生产基地,林地面积占武汉市的一半以上。水利资源储量较大。共有大、小河流 31 条,总流长 708.72 公里。有水库 89 座,总承雨面积 573 平方公里,总库容量 71573 万立方米。
      记者: 在您前不久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认为过去四年“是黄陂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时期之一”,请您对过去四年黄陂工作作简短的评价。
      徐进区长: 过去四年,黄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圆满完成“十五”计划,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先进单位,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先进区、卫生城区、优秀旅游区,林业、水利建设、利用外资先进区;全市双拥模范区,再就业、经济协作、出口创汇先进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等先进单位。主要表现在“五个明显增强”:
      一是区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05 年,黄陂区域经济实力在全省 76 个县(市、区)中跃居第八。 2006 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 99.3 亿元,同比增长 12.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3.3 亿元,增长 21.8% 。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 9 亿元,增长 26.8%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 6.2 亿元,增长 23% ;税收收入完成 5.5 亿元,增长 41.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8060 元,增长 10%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4446 元,增长 10.2% ,其增幅首次超过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36.4 亿元,增长 28.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45 亿元,增长 14% ;外贸出口创汇 2300 万美元,增长 21.1% 。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 4.1% ,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23.6% 。全年新增就业岗位 5019 个,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 1.93 万人,新增农村饮水安全 5 万人。
      二是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规模和集群集中,盘龙国际轻纺工业城建设逐步启动,引进了浙江精工、惠尔康、卓尔优势企业总部、中旺食品等项目,去年新增自营出口企业 4 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成立东湖高新盘龙城创业分中心,组建武湖科技孵化器,去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 5 亿元,同比增长 22% ,有 5 个新产品被评为全省名牌。抢抓天河机场二航楼和武汉北铁路编组站建设的机遇,依托机场、服务机场、发展黄陂,《临空经济发展战略暨航空物流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吸引了东星等航空企业落户,与东航武汉分公司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清凉寨、云雾山景区建成开园,成功举办七届木兰旅游文化节,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大型音舞诗画《木兰山组歌》,木兰天池创 4A 景区,古门山创 3A 景区通过初评。
      三是家园建设力度明显增强。 在全市率先编制完成《“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建成高产农田 4.27 万亩,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 13 家,建成优势农产品基地 48 万亩、畜牧养殖小区 18 个,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56 个、优质农产品品牌 23 个系列,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覆盖率达到 95% ,农业产业化覆盖率达到 50% 。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全员全额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免费培训农民 1.65 万人,外出务工经商农民达到 26.5 万人,占总劳力的 58.3% 。坚持试点先行和整体推进相结合,小城镇建设资金年投入近 7000 万元,前川和武湖两平方公里文明示范区、市民满意路及市容环境达标街道创建活动居全市远城区前列。
      四是改革开放活力明显增强。 各街乡镇原事业站所人员全部退出事业编制管理系列,“以钱养事”新机制初步形成。全区农村公益性服务资金投入达到 2176.6 万元,同比增长 202.2% 。全区 40% 的小型水利实现民营化。迁建政务中心,完善“一条龙”服务机制,建立项目会审制度,突出招商导向性,全区去年引进外资 2625 万美元,增长 12.5% ;引进内资 10.6 亿元,增长 10% 。
      五是和谐社会建设力度明显增强。 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被评为全省县域技术创新示范区、专利工作试点区和全国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区。优先发展教育,区一中、二中分别被评为全省和全市示范高中。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新建廉租房 6000 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 28 平方米。新增就业岗位 13765 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 以内。将 6886 户、 18088 人和 18059 户、 34630 人分别纳入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有 58 万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 70% 。
      经过过去四年的发展,尽管黄陂仍处于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打基础阶段,但全区上下呈现出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局面,思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合力进一步增强,百万黄陂人民日益增强的自信心和改革开放意识,不甘人后、知难而进的的进取精神,已成为黄陂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记者: 要实现黄陂又好又快地发展,您们是如何确定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和目标的?
      徐进区长: 今后五年,是黄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振兴崛起的关键五年。奋斗目标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中共黄陂区第三次代表大会精神,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实施开放先导、工业强区、项目兴区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全面推进民主法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建设武汉重要的新型工业区、都市农业区、现代物流区、生态旅游区和宜人居住区,努力开创富裕黄陂、和谐黄陂、生态黄陂建设的新局面。 通过努力, 把黄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区。主要预期目标是:
      —— 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增长。 生产总值达到 180 亿元,年均增长 12.6% ;财政收入突破 20 亿元,年均增长 18% 以上;累计利用外资 2 亿美元,外贸出口达到 1.35 亿美元。
      —— 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 完善规划、优化布局、形成体系、提升功能,城市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全区城市化率达到 50%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完成《黄陂区“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
      —— 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优化。 万元 GDP 能耗降低率达到 20% 左右;绿化覆盖率达到 38% 以上。
      —— 各项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 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两大体系较为健全;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5% 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 10 ‰以内。
      —— 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3000 元,年均增长 10% ;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 6500 元,年均增长 8% 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5% 以下。
      记者: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黄陂区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徐进区长: 加快发展是解决黄陂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将按照打基础、管长远的要求,紧紧抓住影响黄陂发展的主要矛盾,突出抓好五大建设:
      一、突出抓好汉北新城建设。 按照《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6 — 2020 年)》的部署,黄陂南部将建成为“武汉北部新城组群”。为此,黄陂将以实施南部地区融入武汉主城为突破口, 力求跨越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进程,使黄陂南部直接融入汉口。 一是 加强战略研究。重点围绕我区与汉口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市场建设一体化、城市建设一体化进行研究,主动与武汉市总体发展规划和专业规划衔接,真正实现我区在城市建设体系、功能分区、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要素流动上与汉口对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加快建立融入汉口的重点项目库,认真谋划一批推进大都市建设、谋求黄陂快速发展的好项目、大项目。 二是 优化规划布局。集约土地、集聚产业、集中人口,统筹布局产业、交通、生态、居住等功能,促进黄陂南部和武汉主城的对接与互动。 三是 坚持基础先行。逐步完善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天河空港经济区、滠口工业基地、横店物流区、武湖生态农业园的道路、电力、管网、给排水、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盘龙湖大桥,启动岱山大桥接线改造工程,积极争取巨龙大道与市中环线的对接,逐步启动由巨龙、天(河)北(湖)和川龙、川岱(新十线延伸至岱家山)、黄(陂)武(湖)一级公路形成的“两横三纵”南部城市交通主骨架建设。在黄陂南部着力引进一批教育、医疗、文化、商业、会展等城市现代设施。加强黄陂南部资源整合,把府河、长江沿线建成黄陂重要经济通道,实现黄陂南部与武汉主城的无缝对接。
      二、突出抓好武汉临空经济区建设。 据国际机场协会( ACI )调查,每 100 万航空旅客运输量相当于产生 1.3 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增加 2500 个就业岗位。去年天河机场的旅客吞吐量 610 万元人次,增幅 29% ,被民航总局列为改革试点。今年,天河机场二期扩建即将完工,三期工程也随之启动,最终天河机场面积将达 3 万亩,拥有 4 股跑道,直接用于天河机场建设的投资规模达 205 亿元,加上相关物流、周边房产等配套设施,武汉航空城的经济规模将不低于 1000 亿元。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苗书记和李市长分别在前不久的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要抢抓天河机场建成为全国四大门户枢纽机场的机遇,大力发展临空经济。李宪生市长在党代会和“两会”召开之时,两次亲自参加黄陂团讨论,明确指示要把 90 平方千米的临空经济区建成武汉新的增长极,将黄陂打造成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枢纽区。为此,黄陂将 抢抓天河机场“天空开放”的机遇,抓紧完善空港经济区规划,加强空港经济区市政基础设施和绿色景区建设,力争启动天河机场第二高速公路、货车专用快速通道及轻轨工程。着力抓好项目引进,力争新引进 1 — 2 家大型基地公司落户,突出发展航空物流、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培育临空产业。同时,争取建设铁路货站,推进铁路物流、公路物流与空港经济一体化发展。
      三、突出抓好盘龙国际轻纺工业城和家具产业基地建设。 按照中国最好、华中最大的目标,盘龙国际轻纺工业城严格按照“建筑标准化、规划超前化、布局合理化”的总体思路,以东部轻纺工业企业西进、中部纺织服装向武汉聚集和市内纺织服装工业外迁为契机,以打造环武汉城市圈纺织工业核心区为最终目的,建设一个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化轻纺工业产业园区。项目一期占地 700 亩,建成后,将年创产值 15 亿元,全部达产后可年创税收 5 亿元。同时,金马凯旋公司等香港三大财团将斥资 27 亿元,拟在我区武湖农场打造 200 万平方米的华中最大家居生产销售基地。建成营运后年创产值约 100 亿元,利税约 5 亿元;提供就业岗位约 40000 个,成为产业聚集度高、集约度高、科技含量高的“产(生产)、销(售)、研(发)、学(培训)、览(博览、游览)、服(务)一体化”的国际化家居产业群。以上述两个基地为龙头,黄陂将全面实施现代制造业发展规划,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优势产业。按照成长性好、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发展方向,以现有产业为基础,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轻纺服装、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机电汽配、医药化工和机械制造等产业,不断扩大规模,构筑具有地方特色的多点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支持佳海、卓尔、源泰、精武、惠尔康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突破口,着力建设盘龙城、天河、滠口、横店、武湖、前川六大工业基地,加快形成以园区经济为特征的产业集群优势。加快企业创新步伐,推进企业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力争到 2011 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200 家,辖区企业税收过千万元以上的超过 20 家、 5000 万元以上的超过 5 家。
      四、突出抓好农村家园建设。 一是 捆绑使用涉农资金,加大农村投入。今年计划实施 6400 万元的民生堤、童家湖堤除险加固工程,完成 1600 万元的梅院泥灌区节水改造二期工程和夏家寺除险加固一期工程,投资 1800 万元治理东片“旱包子”,投资 7168 万元解决 9 万人的农村安全饮水问题。特别是区级投资 1100 万元,实施梅院泥、夏家寺、矿巴水库灌区支渠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工程,新挖、扩、改当家塘 1100 口,掀起农田水利建设高潮。 二是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抓住“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四个环节,按照种植业抓板块、畜牧业抓小区、水产业抓名特、林果业抓片带的总体思路,走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工厂化加工、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新路。引导农民向农业结构调整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按照价值取向调整农业结构,实现产品调整向价值调整的转变。种植业加快芦笋、优质稻、油菜、葛根、高效蔬菜等特色基地建设;畜牧业重点发展以三元猪、高产奶牛、品改肉牛、樱桃鸭等优质畜禽产品为主的养殖小区建设;水产业突出抓好特种水产养殖正规化基地、花卉苗木生产带以及生态公益林、速生丰产林建设;大力发展种业,加强种子种苗基地建设。鼓励和扶持天种畜牧、大地家禽、中排粮油等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所有制形式参与产业化经营,积极培植和引进一批新的龙头企业,使每个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带动。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树立精品名牌意识,实施标准化生产,打造知名品牌。不断创新经营机制,探索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互惠互利的联结方式,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把农业增长方式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依托大项目、大企业、大基地、大工程建设新农村。 三是 推进劳动力素质转移。继续为全区外出务工农民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依托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加大技术培训、就业信息和维护权益工作力度,培育新型农民。
      五、突出抓好武汉后花园建设。 深入挖掘木兰文化内涵,大力开发民俗文化,精心打造盘龙城、花木兰、“二程”理学三大文化名片。重点推进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古门山、清凉寨、云雾山、木兰草原、天子山“一线八景”为主体的旅游产品提档升级,积极支持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清凉寨等争创国家级 4A 景区,建立历史文化与自然山水相融的多层次旅游产品体系,实现规模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有机统一。进一步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商务服务中心,完善旅游交通路网,增强旅游区配套服务功能。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和农特产品,发展餐饮娱乐、文化体育、交通运输等相关配套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形成产业发展的新支撑。积极引导和扶持“农家乐”,大力实施“千、百、十”旅游工程,即开发 1000 家休闲村庄和休闲农舍、 100 个专业旅游村湾(庄)、 10 个乡村休闲集市。加大旅游宣传、推介、促销,组织系列活动,扩大木兰旅游文化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强化旅游资源整合,积极探索旅游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改革创新,推动旅游企业、旅游景区的联合重组、优势互补、做优做强,不断提升全区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加快实现从旅游特色产业向支柱产业、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经济强区的转变。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