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积极抓好粮食生产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7年2月2日 08:50
  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特别是抓住国家重视粮食安全、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扶持力度的良好机遇,以建设全国重要优质粮食生产与加工基地、优质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为重点,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生产三年迈了三大步,先后登上850亿斤、900亿斤、1000亿斤三个台阶。2006年全省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1011亿斤,比上年增加94.6亿斤,增长10.3%,再创历史新高;棉花、油料总产量预计达到82万吨、48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1.9%、6.9%;肉类、禽蛋、奶类产量达到745万吨、400万吨、14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8.1%、6.7%和33.6%。农民收入增幅近10年来首次突破20%。
  一、统一思想,形成重视粮食生产的共识
  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做好“三农”工作、确保粮食安全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多次召开不同形式的会议专题研究粮食生产问题,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每位省委班子成员都联系一个省辖市,在粮食生产的重要季节和关键时刻,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及时指导和帮助农民解决粮食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还建立了粮食生产联席会议、领导联系点、专家指导、督导检查、舆论宣传等五项制度,确保领导到位、措施到位、指导到位、服务到位,全省上下形成了重视粮食生产、抓好粮食生产的共识。
  二、落实政策,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
  一是落实国家对农民的补贴政策。继2005年免征农业税后,2006年全省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对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对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良种补贴,对农用机械购置补贴,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等7项补贴,共安排资金30.45亿元,比上年增加14.7亿元,有效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近三年来,我省粮食播种面积累计增加984万亩。
  二是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2006年共托市收购小麦362.5亿斤,按每年价格提高0.05元计算,全省农民售粮收入增加18亿元左右。
  三是落实财政支农政策。2006年我省各级财政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支出达300亿元以上,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25%左右,其中省级财政支农支出预算比上年增长12%。
  四是落实农业信贷政策。我省多次召开农业金融工作座谈会,要求各金融机构增强支农服务功能,积极扩大支农信贷投放,2006年全省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达到1170亿元,比年初增加136亿元。
  三、重视科技,强化粮食生产的技术支撑
  一是选育引进新品种。组织农业推广、科研、教学等部门专家,开展联合攻关,选育推广了郑麦9023、豫麦34、新麦18、郑单958等22个小麦新品种,河南已成为用种大省和供种大省。目前全省良种覆盖率达到98%,基本实现良种化,其中郑麦9023推广面积达2000多万亩,粮食亩产由2004年的633斤提高到2006年的727斤。焦作市温县祥云镇豫麦49—198超高产攻关田的亩产达到1434斤。
  二是配套实施新技术。大力实施种子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跨越计划、丰收计划,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重点推广了机耕深耕、种子包衣、配方施肥、旱作栽培等8项技术措施,推广应用面积达6.25亿亩次,比上年增加10.4%。其中,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5000多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0%以上。
  三是推广增产新措施。根据我省气候特点,结合小麦生产管理规律,探索总结了抗旱防涝、促弱控旺、防病治虫等应变管理措施。针对2006年小麦条锈病、吸浆虫等病虫害偏重发生的严峻形势,动员组织各方力量,打好病虫害重发区的阻击战和歼灭战,全省共防治各种病虫害面积2.75亿亩次,挽回损失60亿斤。
  四是培训造就新农民。全省已有30多万农民接受了中专以上学历教育,220万人接受了“绿色证书”培训,14万人接受了新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近年来,全省每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00万人次以上,确保一家至少有一个懂科技、会种田的明白人,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四、夯实基础,着力改善粮食生产条件
  要保护基本农田。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有效地遏制了乱占耕地和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的现象。在全省开展了“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等“三项整治”活动,累计整治土地面积近80万亩,新增耕地面积50多万亩。全省连续7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耕地面积始终稳定在1.08亿亩左右,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1.35亿亩以上。
  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后对白龟山、陆浑、白沙等大中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开工建设了盘石头、燕山等大中型水库,对一批大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田面积和节水灌溉面积分别发展到7296万亩、5823万亩和1559万亩,大大提高了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
  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从2005年开始,我们集中70%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重点对24个产粮大县进行规模、连片开发,努力打造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共投入资金5.3亿元,改造中低产田187万亩,仅此一项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亿斤。
  要推进农业机械化。目前,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8330万千瓦,联合收割机拥有量达到8万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机耕地水平达到80%以上,小麦生产过程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要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全省有71个县(场)进入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已建成53个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45个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380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2006年全省优质粮食种植面积达到8544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61.2%。其中,优质专用小麦收获面积达到4612万亩,比上年增加578万亩,占全部小麦播种面积的61.4%。
  五、深化改革,增强粮食生产发展活力
  一是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先后建成92个辐射力强、特色明显的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粮食市场体系,其中郑州商品交易所、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已成为全国性的粮食交易中心。
  二是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已批准3412家各类粮食经营企业进入粮食购销市场,其中非公有制粮食购销企业2218家,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粮食市场主体和公平竞争格局。
  三是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全省原有2658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中,1853家退出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序列,共分流安置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富余人员19.7万人,占改革前职工总数的84.1%。
  四是拓宽粮食产销渠道。已与北京、广东等粮食主销区建立了比较稳定的粮食经贸合作关系,优质专用小麦播前订单率达50%以上。近年来,与农业部、国家粮食局联合举办了3届郑州小麦交易会,累计成交小麦40.6亿斤。同时,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企业,全省各类粮食加工企业已有2800多家,加工能力达到640亿斤,面粉、挂面、方便面、面制速冻食品、味精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