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山东与广东:比肩中国经济领跑线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7年4月2日 15:14

      编者按: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风起云涌,但各地实际情况不一,资源禀赋各异,因此,选准突破口成为构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005年底,山东GDP达到18468.3亿元,从而与广东一道,并肩站在了中国经济的领跑线上。专家评价山东经济与广东经济的特点:广东是群峰经济,量大面广;山东是高峰经济,个头大、体积大。高峰与群峰的角逐给绚烂多彩的中国区域经济竞赛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超越与转型:经济发展的“山东路径”
      山东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省份
      2005年4月,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广东并一直保持至今,让长期作为中国经济“领头羊”的广东感受到了这个北方“追兵”战鼓迫近的压力。同年底,山东GDP达到18468.3亿元,超出紧随其后的江苏省近200亿元,从而与广东一道,并肩站在了中国经济的领跑线上。
      山东崛起投资发力
      曾经有不少研究区域经济的学者对山东的快速崛起表示疑惑,因为无论是从百姓最能理解的消费视角,还是从经济学意义上的净出口而论,山东与广东相比都还存在巨大的差距。
      然而,山东自2002年以来持续高速增长的投资成就了山东的快速崛起,并成为山东经济高速成长的第一引擎。2005年山东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541.5亿元,成为全国首个投资总量突破一万亿元的省份。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志明认为,山东投资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山东对国际国内两大机遇的良好把握。国际方面,山东利用其临近韩国、日本的地域优势,加大对日韩招商力度;国内方面,山东抓住了以江浙沪为主的南方民营资本“北上”的机遇。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年一年,江浙沪在山东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就达到32个,其中超过10亿元的项目四个。
      在投资高速增长的背后,山东经济发展也面临两大隐忧:一方面,市县地方政府过分注重招商引资而相对忽视“招商选资”,使得山东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的压力。另一方面,山东工业企业过分重视把利润迅速转化为再投资,从而影响到消费和服务业的协同发展。
      山东省政府显然也注意到了投资拉动的山东经济发展面临的这两大难题。2006年,山东通过严把土地、信贷闸门,有促有压调整投资方向,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年初增长37%回落到全年同比增长19.6%,比2005年回落了18.6个百分点,这也是自2002年以来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最大的一次回落。与此同时,山东工业产业投资结构也明显改善,国家重点控制的高耗能、高耗水和高排放行业的投资明显减弱。山东经济在多年依靠投资强力拉动增长后,终于出现了“理性的回落”。
      群象转型民营突破
      专家认为,与浙江近年来崛起的以“小产品、大产业”为特色的“小狗经济”相比,山东以“大企业、大品牌、大产业”为特色的“群象经济”已经成型,其步伐更稳健,抗市场风险能力强,产业辐射带动作用面广量大。
      “群象经济”的崛起绝非一日之功。山东省自1996年起开始着手培育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集团,按照主导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产利税位居行业前列、辐射带动作用强等标准,山东挑选了浪潮、海尔、三联等八家企业,出台了对这些企业集团在生产、信贷、技改等方面实行省级计划单列、优先推荐上市、返还企业上交的所得税以增加流动资产等10项具体明细的扶持政策。
      此后,扶持的范围逐步扩大,“计划味”也渐渐淡去,但成效十分显著。在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2006年度中国大型工业企业”名单中,山东共有310家企业进入,比上年增加了31户,总量和增量已经连续多年领跑全国。原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曾在广东工作多年,他曾这样形容山东经济与广东经济的特点:广东是群峰经济,量大面广;山东是高峰经济,个头大、体积大。高峰与群峰的角逐给绚烂多彩的中国区域经济竞赛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然而,在“群象经济”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两大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一是群象经济中公有制企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民营经济力量相对单薄;二是这些大企业大多集中于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缓慢。自2002年以来,山东省提出了发展民营经济、高新技术、外资外贸“三大亮点”,其中,前面两大亮点直指“群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两大软肋。
      通过推行银企携手的“山东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投资大门尽可能向民间资本开放,近五年来,山东民营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5%左右,远高于GDP年均增长速度,有效改善了山东经济长期以来存在的“国强民弱”的不协调局面。2006年,这一局面有了根本性的改观。这一年,山东省民营科技企业达到12000多家,截至当年10月底,山东省民营企业增加值占这个省GDP比重首次突破50%,上缴税金占山东省税收的比重也达到了58%。这是多年来山东省民营经济首次实现产值、税收双双过半。
      两张好牌创新区域
      按照区域突破、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山东顺次打出了“两张好牌”创新区域经济发展。2003年7月,山东省正式组建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为主体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其重点是承接日韩两地制造业的转移,构建吸引外资的“日韩高地”。次年,山东开始实施“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三大城市突破”战略。
      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为核心的半岛制造业基地,不仅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一批城市、有着良好的制造业基础,而且依托濒临日韩两国的地缘优势,具有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先导优势。按照承接产业转移,建立“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短期内,半岛制造业基地着力打造国内“日韩引资高地”,中期以外向型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制造业基地催生日韩“产业协作区”,远期在国内率先构建面向日韩的自由贸易区。
      烟台是中国最早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济南是山东省省会,两个城市一度在发展中相对落后,突破这两个城市,相当于为临近区域增加了两个发展引擎;而菏泽长期以来一直是山东经济最为落后的城市,突破菏泽成为山东“践行科学发展观、大力促进区域和谐”的最好注脚。
      回望山东从追赶到超越、又从超越到领跑的近五年历程,山东经济划出了一条由“投资冲动”向“科学转型”演变的优美曲线。沿着这条曲线,山东经济将演绎更多的精彩。
      山东省经济三大难题有待解决
      山东经济的高速成长近年来已经成为研究区域经济的学者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疑惑者有之,看涨者更不乏其人。然而,放眼未来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及政策的变化,不难发现,未来山东发展之路仍面临荆棘重重。
      高能耗与高污染利剑高悬
      2005年,山东在投资总量突破万亿元摘取中国投资总量冠军的同时,也无奈地拿到了另一项烫手的“桂冠”: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达到23609.8万吨标准煤,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能耗超过2亿吨标准煤的省份。
      过于粗放型的投资增长是造成山东能耗总量和单位能耗持续攀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长期位居前列的主要原因之一。“以煤为主”过于单一的能源消费结构是造成山东能耗总量和单位能耗居高难下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2006年,伴随着创新能力增强、投资结构转型特别是循环经济试点初显成效,山东多年来首次出现了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COD和二氧化硫)双双下降的良好势头。此外,在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山东省也加快了在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方面布局的步伐。即便如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带有明显重型化特色的山东经济依然将面临巨大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压力。
      消费与服务业亟待升级
      2006年,山东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高达16.3%,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7个百分点,创下1997年以来山东消费增幅新高。然而,这一年山东7122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与广东有近2000亿元的巨大差距。
      山东消费的相对不足与其长期以来“重积累、轻消费”的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有着必然的联系。经济外向型程度相对较低、能够有效刺激消费的流动性人口偏少是山东消费不足的另一大主因。
      服务业发展的相对落后是山东经济协调发展的另一大“短腿”。2005年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首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04年山东GDP比原来的快报数据减少了468亿元,其中仅服务业就减少了223.2亿元。
      山东服务业的另一大差距体现在传统服务业发展比重过高,现代服务业发展则明显滞后。以现代服务业的主体之一金融业而言,山东不仅证券化率(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比重)和人均保费收入等远低于广东,而且在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保险等机构数量和质量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广东。
      外向型经济面临新难题
      山东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存度较高,依存度超过30%,其中农产品、纺织等资源性行业出口所占比重较大。2006年,受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以及欧盟两个电子电气产品新指令的影响,山东同比出口增速已经有所回落;今后一段时间内,原有一些影响出口因素的后续影响将继续显现出来,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大量增加。
      除国际上新的技术壁垒门槛提高外,国内有关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和进出口关税实行“宽”进“严”出新政对山东出口的影响尤为明显。加工贸易方面,国家已经将804中主要涉及资源、能源的商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目录,今后,国家还将进行调整,这将对山东省加工贸易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自2006年11月起,国家将26项资源类产品、7项关键设备或零部件的进口税率降至零至3%,同时对110项资源类商品加征出口关税。此次进出口关税一降一升,为能源、资源性产品和先进技术、关键设备进口带来机遇,而“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将更加受到限制。
      此外,长三角、珠三角经济由资源驱动型逐渐向创新驱动型转轨后,正在高水平推进对外开放;临近的天津滨海新区,以及江苏从南到北都呈现出强劲增长的势头;这些都将对山东吸引和利用外资形成较强的分流作用。
      广东:补齐经济“短板”防范“拉美陷阱”
      广东经济逐步转入质量型、效益型增长轨道,成为全国发展较“经济”的经济大省。    
      我国人均GDP2003年达到1090美元,经济社会正进入一个充满机遇、面临风险的关键发展阶段。先行一步的广东率先遭遇挑战,摆在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条是应对得当,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如以前的“亚洲四小龙”;另一条则是应对不力,踏入“有增长无发展”的“拉美陷阱”。
      挑战一:广东城乡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山区、东西两翼成为经济发展的“寒极”,与珠三角发展差距较大。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使广东同时拥有全国最发达的地区和最落后的地区。广东21个地市中,仅占全省面积23%的珠三角七市,集中了全省78%的经济总量和85%的财税,而粤北山区七市和东西两翼七市各自的人均GDP,仅是珠三角的1/5和1/7。
      广东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0至2005年广东各区域人均GDP的基尼系数逐年增大,由0.2647上升到0.3057,扩大0.041,显示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程度逐渐加深。
      为了让落后地区焕发“后发优势”,2007年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广东将对山区、东西两翼各市和江门市各安排一亿元专项补助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柱产业发展。同时推进山区工业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大型基础项目。加快粤东石化带和能源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粤西重化工业、临港工业和区域物流业。推动东西两翼传统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农业、资源加工业和海洋产业发展水平。
      除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外,广东下放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到县,实行财政激励型转移支付机制,激发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狠抓县域经济,落后地区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
      这些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体系,和珠三角展开“错位竞争”。拥有万绿湖优质水资源的河源市,大做“水文章”,引导发展与水密切相关的饮料业和绿色食品工业,并将建成亚洲最大的饮用水生产基地之一。梅州市做大做强手工艺品、木制家具、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西翼的湛江市依托天然良港打造华南地区的海上物流中心。
      挑战二:广东的“外源”型经济存在风险“内源”经济实力较弱,资源环境约束明显,煤电油运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紧张的状况短时间内不会改变。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高新技术产业以加工装配为主,大多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环节,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主要装备基本依赖进口或为外方所控制。近年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中加工贸易占87%左右,一般贸易所占比重较小。即使是发展较快的珠三角地区,许多部门和行业的核心技术仍受控于人。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成建三说,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大量吸引外资曾是广东经济腾飞的翅膀,但由于资金、技术、市场等受制于人,外源型经济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广东重引进更要重自主创新。
      广东出台了《促进创业投资发展暂行规定》,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业投资企业。同时,广东编制并实施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领域指南,加快建设现有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科技园区,出台“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的加快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措施。
      在这些措施的合力下,广东工业正从以加工装配为主向以研发制造为主转变,并推动“广东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从参与初级分工转向参与中高级分工。目前全省已建成159个专业镇,成为发展高技术最具活力的地域。
      挑战三: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投入、低效益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
      近年来,广东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高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等规模指标连年高居全国首位,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
      尽管如此,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困扰广东乃至全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难题。广东高技术产业的高速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投入产出率徘徊在较低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均增幅比产业增加值增幅高出约七个百分点。专家认为,广东要改变过去靠投资拉动、靠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就必须尽快向投资拉动与创新拉动并重的阶段转变,最后进入创新拉动阶段。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谢鹏飞介绍说,广东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要主动弥补自主创新这块“短板”,逐步形成“创新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
      广东先后出台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十一五”专项规划》等,提出建设创新型广东,积极组织实施生物技术、软件、现代农业等领域11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发展项目计划,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的带动、积聚、辐射效应。
      广东省提出,2007年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将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创新型广东建设。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体系和机制,以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为重点。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推进公共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高校、科研院所的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建设。以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为重点,梯度推进自主创新,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挑战四:快速发展在带来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广东率先进入了矛盾凸显期。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进行的一项社会抽样调查显示,当前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中,排在前三位的突出矛盾依次为贫富差距、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等问题。
      为此,广东积极打造社会矛盾化解、利益调节的长效机制,把各类矛盾解决在前面、解决在基层。广东在全国首创了信访督查专员制度,集中解决在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重视发挥人民调解的“第一防线”作用,完善县(市)、镇(街)、村(居委)、村(居)民小组四级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在社区和镇村建立首席调解员制度,在镇法庭设立人民调解窗口。
      自2003年9月起,广东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分别在全民安居、扩大就业、教育扶贫、济困助残等方面实施政策扶持。其中全民安居工程力争用五到七年时间对农村15万户危房进行改造。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读书难、看病难等“一保五难”问题,实施“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和“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