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突围”之路——竹溪茶叶龙头企业改革纪实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7年4月9日 09:34
      初春时节,记者在龙王垭、汇湾等地采访,透过车窗放眼望去,垅垅翠绿的茶带倚山起舞。眼前是茶,身后是茶,茶海汪洋,汽车犹如一叶轻舟在绿海中漂行。
      茶叶面积位居全省前列的竹溪,去年初对龙王垭、前进、梅子垭三个公有茶叶龙头企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带来茶产业的飞跃。2006年虽遭受严重干旱,但三大茶场产值却分别比上年提高37%、65%、40%。“突围”之役取得阶段性胜利。
      砸破“瓶颈”
      春节前夕的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平静如水。总经理郭承君说:“往年腊月,场里可没这么清闲,讨债的不离门,员工吵着要工资回家过年。”
      变化源自改革。2006年3月27日,在竹溪茶叶企业资产拍卖会上,龙王垭、前进、梅子垭3个公有茶场被整体拍卖。
      消息发布的第三天,龙王垭茶场100多名职工围住茶场办公楼,拒绝改制。面对“断奶”后的痛楚,一名职工“咣当”一把铁锁锁住了场区大门。
      要打开这把铁锁,必先解职工的“心锁”。根据职工意愿,企业为职工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给了补偿金。同时将茶园发包给职工,职工不仅可靠卖鲜叶赚钱,每承包15亩茶园年底还可领到2000元红利。
      改制后,三个龙头企业裁员近40人,仅人头工资一年就可节支50万元。“婆婆”少了,茶场老板当家做主了。梅子茶场场长叶艳感慨地说:“过去,集体茶场负责人一直扮演场长兼村组干部的角色,啥事都得管,啥‘命令’都得听,严重影响了茶叶生产。现在只围绕‘茶’字做文章,茶农卖鲜叶,场里加工销售,各行其是,一改解千结。”
      县委书记贺盛有直言不讳:“体制僵化,既捆住企业的手,又影响政府的精力,产业也难以加快发展。现在看来,‘突围’的路是对的。”
      “焊接”链条
      “想挣钱,包茶园。”梅子垭茶场青龙寨分场场长赵昌明说,现在,农民包茶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茶农李家政承包了18亩茶园。改制初,他担心“茶场+农户”的链条会断裂,种茶没保障。改制后,鲜叶收购均价比上年提高30%,其中单芽收购价是上年的2倍多。去年,他家鲜叶收入2.2万元,比上年净增6000多元。
      过去,由于茶场集体经营,再加上行政干预,茶叶只能以规定价卖给指定茶场,商贩即使出高价茶农也不敢卖。茶场改制,鲜叶市场放开,收鲜叶的小商小贩多起来。“谁出的价高就卖给谁,赔本的买卖我们不做了。”梅子垭茶场茶农刘玉久说。
      龙王垭茶场的童明金说,现在他骑摩托车送鲜叶,3年后他要开轿车送鲜叶。他承包70亩茶园,去年鲜叶收入7万多元,茶场按股分红1万多元。“当股东的感觉真好。”他说。
      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喜悦,生动地“写”在茶农脸上,也“写”在全县几百家小茶场业主脸上。改制后,小茶厂理直气壮与大茶厂谈联营条件,谈利润分成,经济效益普遍提升。通过利益与市场调节,产业链条连得更紧了。
      创新管理
      竹溪茶叶三巨头同时改制,大胆创新管理和营销方式。
      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承君讲了几个小故事。2006年春茶上市之初,他背着茶叶上北京,到人民大会堂推荐“龙峰茶”。5月,为了给重庆奉节县客户送5000元的茶叶,他派人驾车一天一夜花费2000元成本。上海70高龄的方成兵寄来50元钱求购250克茶叶,郭承君二话没说,特快专递过去。
      过去,龙头企业过分依赖政府。民有民营后,他们转变思路,为打响竹溪茶叶品牌纷纷使出“新招”,让竹溪茶大步走出山门,冲出国门。三大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联营开发名优茶,延伸产业链条。龙王垭聘请中国林科院整体规划设计,投入10多万元设计企业形象,申报包装计量国家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在县内联营中小型茶场30余家,在县外建立销售网络,网点遍布全国10多个省市。
      改制第一年,竹溪茶叶产量、收入分别比上年上升39%和50%。全县新增茶园近万亩,年收入过万元的茶农有上千户。龙头企业投入200多万元兴建清洁卫生加工车间7个,提升了茶叶加工能力。经检测,龙王垭茶15项指标全部符合出口要求,成功销往泰国、新加坡等地。
      突围激活了企业,富裕了茶农。新的一年,竹溪又瞄准新的目标:成为全省茶叶大县,争创全国绿茶名牌。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