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聚焦“中原经济区”探访长治晋城市运城
文章来源:新华网    添加人:hnqyjjyj    添加时间:2014年8月26日 11:16

  中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2月3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中原经济区规划》,我省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被纳入其中。毫无疑问,“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在争取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资源配置、产业集聚效应等方面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彰显。位于我省南部和东南部的3个市,此次能够被列入《规划》,显然源于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历史文化和现实经济往来等因素。因此,当前摆在山西人面前的命题是——山西发展如何借力“中原经济区”?“春江水暖鸭先知”。在“中原经济区”宏大叙事的背后,我省3市和中原地区由来已久的人员往来、经贸互动无疑是最具活力的脉动;当地人们对纳入“中原经济区”无疑有着最为具体而生动的体验和期冀……于是,我们的记者出发了。

吃穿用住断不开的晋豫情缘

长治“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长治市与河南相邻,历史关系自古源远流长。多少年来,发源于长治的滔滔漳河水奔腾不息,从红旗渠源源不断地流向河南,用于工农业生产,灌溉着河南的麦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河南人民。

解放后,一大批河南林州人移民来到长治这块富水区,或工或农或商,他们在这里安家落户,娶妻生子,如今已成了地道的长治人。在长治街头随意挑一处建筑工地,承建单位大多为河南林州某建筑公司。建筑工地中,也涌现出了宏图永盛、河南城建、潞安中义、林州建总等一批知名企业。

在长治街头建筑工地上的工人,也大多来自河南林州。一刘姓建筑工人说,他已经在长治打工十几年,现在几乎是举家迁至长治,小孩在长治一所学校念书,媳妇则在一家饭店打工。像这样的例子在长治比比皆是。

在长治大剧院,可以听到由长治市豫剧团演出的正宗河南豫剧腔;在长治街头的小吃摊点,随时可以吃到一碗地道的河南烩面,这样的事实在我省其他地市并不多见。

太原至河南焦作的太焦铁路横跨长治南北,为长治乃至中原经济区的发展铺就了腾飞的大道。自古以来,长治与河南林州、焦作经济文化往来频繁,改革开放以来,从林州、焦作等地赶赴长治务工创业的河南人更是源源不断。不少长治人都喜欢去河南省会郑州购物,而不是去太原;长治的物流商贸,与郑州等地往来更为频繁。

在长治的豫商主要分布在房地产、建材、机械、电器、酒类饮料等不同行业和领域,他们已成为长治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目前,在长治投资经商的河南籍人士已达上千人,豫商在长治,不仅积极促进当地和河南经济、技术和贸易不断深入合作,更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在慈善、教育、文化等领域作出不小贡献。

2010年,长治和河南濮阳市、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焦作市、济源市等11个城市签署了《中原旅游网络联盟》协议书,发行“中原旅游惠民卡”,各市旅游局面向本市居民发放,持卡人可在参加旅游惠民活动的74个收费景区享受首道门票五折的优惠。

长治旅游部门相关人员介绍,11个城市旅游部门共同编排推出了中原红色经典游、山水精品游、文化名品游、民俗风情游、休闲健身游、修学体验游6条中原旅游精品线路。

■长治市简况

国土总面积13896平方公里,2011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35.36万人,全市生产总值1218.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6425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1.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92元。

长治应在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基础上,建设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市、中部地区经济强市和文化强市;建设全国最宜居住、最宜发展城市的建设目标。关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可借鉴国内外已有区域性规划的经验,可设立调研课题,由专家制定具备较强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将长治上党城镇群建设纳入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建设规划。

——长治市政协副主席郭健福

中原经济区范围内的城市开城市间协作会议已经多年,城市间友好关系也非一日。跨区域经济合作,山西3市获得了和外省强市同台发展的最佳时机。

——在长治经商多年的河南籍武先生

黄河金三角带来发展机遇期

运城被纳入“中原经济区”,在当地大多数普通市民看来,这并非是一件超出预料的事情。因为仅一河之隔的河南,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都不用“见外”。

民间往来由来已久

看完电影《一九四二》,小景给临猗老家打了一个电话,让父亲问问奶奶是不是那时候来的临猗。因为他记得,一口河南腔的奶奶原本是逃难来到临猗嫁给自己的爷爷。虽然奶奶如同《温故一九四二》中老人不愿意提及悲惨往事,但小景还是得到了答案,奶奶的确是那场灾难中的幸存者。“不要说1942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来运城定居的人都很多。我岳母就是河南驻马店人,逃荒到永济嫁给了我岳父,现在驻马店还有好多亲戚。”运城市盐湖区居民雷先生说,“在盐湖区的城中村槐树凹,全村多数人是河南移民。直到现在,30多岁以上的年轻人还会说河南、运城两地的方言。我现在住的居乐苑小区里,大部分是槐树凹人,早上起来锻炼,经常能听到河南口音。”

在运城13个县市区,父母为河南籍或者父母中有一方为河南移民的不在少数,与河南有姻亲的人则更多。而对于闻喜、绛县、万荣、新绛等商业历史悠久的县,前一两代的人在河南做生意或者在店铺中做过小伙计的人也有很多。而生意中最为辉煌的就是盐运,产自运城的潞盐通过黄河运到河南,辐射整个中原,这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便捷交通推动融合

运城有4个县(芮城、平陆、夏县、垣曲)与河南仅一河之隔,三门峡黄河大桥修通后,平陆县和三门峡的联系更为紧密。

据平陆县当地人讲,在三门峡市的豫州商场等大商场,三四个购物者里就有一个是平陆人。由于平陆县服务业不发达,宾馆酒店档次不高,平陆县有时会把政府接待安排在三门峡。三门峡市的大鹏、金玫瑰等酒店也因两地的消费人群聚集,生意格外红火。“平陆人平常的消费一半的钱都花在了三门峡。”平陆县的杨先生说,“运城人坐火车去武汉、上海都是从三门峡走。以前还不能在网上买票的时候,我每年帮运城的朋友去三门峡代买火车票不下50次。”

在运城火车站,出站口常年有等着拉客人到三门峡的出租车,三门峡火车站同样如此。

2005年运城关公机场建成启用后,三门峡人乘飞机出行,只要有线路,基本上会选择来运城机场。因为三门峡市到运城仅30多公里,比到洛阳和郑州要近许多。

两地合作由浅入深

虽然晋豫两地有着唇齿相依的历史渊源和频繁的民间交往,但受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等因素所限,这种联系一直处于自然和浅层状态。

早在1986年,在原国家计委的指导下,地处“黄河金三角”的山西运城、陕西渭南、河南三门峡这三个人文环境、风俗习惯、地理特产相近的地区展开了经济协作实践。后来,这种协作有所中断。直到2005年前后,加上山西临汾,这四个“远离省会城市经济圈,开放不足,发展缓慢”的三省四市的政府重新开始探索市场经济形势下的深层次合作,企图打破行政区划对统一市场构建的阻碍,在该地域尝试建立大市场、大统一、大流通。

今年5月1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旨在通过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在黄河金三角地区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最终将该地区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能源原材料与装备制造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区域合作发展先行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在此之前的2010年,我省已经获得批准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就是说加上中原经济区,国家层面上的三个经济战略区在运城奇迹般地叠加。

政策叠加力促发展

运城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距西安、洛阳各200公里,距太原370公里,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辐射中原,是东北、西北、中原地区的结合部。

运城交通便利,已形成多层次、立体式的交通网。南同蒲纵贯南北,侯(马)西(安)横亘东西,通车里程300多公里。正在实施的大西客运专线、运三铁路、侯西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总里程将超过500公里。届时,1小时可达太原、郑州、西安,3小时可达北京、武汉、成都、重庆;公路方面,通车里程1.4万公里,中心城市到各县市1小时经济圈已经形成;航空方面,已开通近20条国内航线。“除了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也曾有意把运城纳入其中。”12月4日,运城市发改委某部门负责人说,“运城处于东西南北通道的交汇处,综合来说,运城有潜力、有机会迎来大的发展机遇。省委书记袁纯清在视察运城时,就明确指出,要把运城建设成为山西向东、向西发展的桥头堡、大通道。这个指示可以说是抓住了运城发展的关键。”

中原经济区的建立,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际措施,在中原这个粮食优势突出地域,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路子。事实上,运城在经济格局、产业结构和发展思路等方面与中原经济区的规划相吻合,也是被接纳的原因之一。

上述负责人是中原经济区筹划时向省发改委汇报材料以及与河南方面接洽的主要参与人之一,他说,6月份接到征询意见时,运城市委市政府对此很重视,向省里表示了积极加入的愿望,并专门召开常委会议进行专题研究。而且,大力配合河南方面,提供了与运城有关的详尽材料。“三个区出台的多重优惠政策在运城叠加,为运城提供了发展的动力,这是一个大机遇。”该负责人说,“运城之前向省里以及有关部门提供的加入中原经济区的书面材料中,有详细的诉求。我特别欣慰地看到,在中原经济区的规划中,我们运城的诉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体现。”记者 胡增春

■运城市简况

国土面积14106万平方公里,2011年末全市总人口516.68万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016.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9732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37.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622.1元。

融入中原分羹得靠能源优势

12月4日,听到晋城被纳入“中原经济区”的消息,在晋城做生意的陈先生喜形于色。掐指一算,今年55岁的他,从河南来到晋城打拼,已有30个年头。

而在晋城,像陈先生一样的河南籍人并不在少数。有的事业有成,当起了老板;有的仍然起早贪黑,维持着一家老小的开销。

晋城人的“河南情结”

虽说分属不同的省份,可30年前就从焦作来到晋城的陈先生,没几年,就在晋城成家立业。由于在晋城呆久了的缘故,在与人交谈时,陈先生话语间夹杂着明显的晋城方言。

目前,晋城的外来人口约11万,其中市区的外来人口接近5万,以山东、河北、安徽、福建及河南等省份为主,以河南籍居多。

晋城通往郑州的高速公路,也就149公里的路程,每隔半小时就有一辆大巴驶出省运晋城站,从市区向郑州方向开去。这样的发车频率,只有另一条客运线路能与之相提并论——晋城开往省城太原的大巴,但近300公里的路程,也需要4到5小时才能到达。而早8点从晋城前往郑州,最多3个小时可到达市中心。如驾驶小轿车,1小时40分钟即可到达。在晋城人看来,似乎没有了行政区划之分,自己去郑州,“就像是在自家周围转转。”

相形之下,2008年12月28日,晋济高速公路通车。这条30公里长的高速公路竣工,对于晋豫两省来说,顺理成章。如今途经济源去洛阳观赏牡丹,用不了1小时。“去济源吃完午餐,一点都不耽误下午回去上班。”

在晋城,每逢红白喜事,搭台唱戏是首选。除上党梆子外,豫剧折子戏也必不可少。晋城当地盛行“倒插门”,而女子钟情的郎君多为河南女婿。晋城老城区的南大街、北大街等老街巷子里,河南烩面、少林客车随处可见。而晋城的煤炭、煤层气,则源源不断地运往河南焦作、济源、商丘,支撑着那里的诸多产业和千家万户。

“对接上海,融入中原”

与长治、运城相比,晋城离河南省郑州中原经济中心最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晋城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优势。

早在2007年,晋城市就与“中原经济区”成员城市频频接触。今年初,晋城市市长王清宪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努力把晋城建设成为晋冀豫三省接壤地带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生态旅游文化和休闲娱乐健康度假中心。紧接着,晋城市市委、市政府提出“对接上海,融入中原”的开放战略。

如果说,以往晋城与河南许多城市的合作,是仅仅围绕资源合作的话,如今的合作则涉及多方位、多领域。“必须坚定不移地融入大中原。”已成为晋城市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其实,晋城与河南的焦作早已开始共享旅游资源。阳城皇城相府集团董事长张家胜说,在每年来皇城相府景区的游客中,河南人占的比例非常大。因此,在旅游方面,张家胜希望能与焦作云台山等著名景区加强合作。

晋城是山西连接中原的纽带。张家胜说,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晋城旅游实施“南下战略”、接轨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提供了保障。如果能在一两年之内把晋城—焦作—洛阳旅游金三角线路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就有望跻身中原黄河旅游金干线。

瞄准“副中心城市”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幕已拉开,晋城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怎样积极融入‘大中原’,是摆在晋城面前的一道大课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晋城市发改委主任秦李芳说:“晋城处于两省交界地带,生态良好,气候适宜,交通便利。中原经济圈建立后,晋城的特殊位置,决定其将成为中原经济区的副中心城市。”

晋城与周边以中原城市群为主的城市相比,除郑州、洛阳水平较高外,晋城与其他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近,起点相同。“能源产业是晋城的优势,而汽车制造、粮食种植、高科技等则是河南省的强项。晋城与河南省的这些产业能有效结构互补,合作潜力巨大。”秦李芳分析认为。

“晋城要想在中原经济区内分得一杯羹,就必须进行较为完善和合理的产业分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咱的能源、气候和环境与中原地区比较拥有绝对优势。”晋城市发改委调产办主任靳宏伟举例说:“除煤炭资源外,我们还有煤层气、大颗粒尿素、铸造业、丝麻产业以及太行山上独有的农产品,这些都是晋城的传统优势项目。如果能将这些产业做大做强,每个产业都有研发中心或者集聚区,每个产业都能合力形成拳头,那么通过融入中原经济区这一良机,晋城转型跨越的成效将展现在眼前。同时,与之相关的产业链条也会越来越多,像我们现在正在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将会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靳宏伟提出:“晋城应当营造的各项发展环境、提供的创业平台、产业集聚区的规模等优势都必须大于、好于、高于周边地市,持平都不行。只有这样,晋城的产业才能辐射周边地市,才能将周边地市资源吸引过来,为我所用,否则,晋城的人力、物力、财力将被中原经济区所‘吸’走,晋城的发展就会陷入被动。”记者 李吉毅

■晋城市简况

国土面积约9490平方公里,2011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28.55万人,全市生产总值89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920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2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43元。

■权威访谈

就晋城、运城、长治3市纳入“中原经济区”,记者专访省社科院副院长杨茂林——

主动寻机,借力“大中原”

被纳入中原经济区后,晋豫合作将在哪些更广泛的领域有所突破,作为未来发展构架之一,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将如何发挥带动、辐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本报专访了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研究员杨茂林博士。

山西晚报:国家在此时设立中原经济区的初衷和意义是什么?

杨茂林:中原经济区打破行政区划,包括了河南全境和周边4省的部分县市。国家把“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想让它在某些经济、社会领域有所探索和发展。按规划战略要求,这个经济区要重点开创“三化”(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山西晚报:我省南部3市被列入经济区范围,有什么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

杨茂林:中原经济区以河南省为主,它辐射带动周边一些县市,包括我省的晋城、长治、运城3市。从地理位置讲,3市与河南省山水相邻、紧密相连,被列入中原经济区对这3个市的发展很有利。运城以农业为主,在经济发展上,无论是农业作物还是机械制造,运城和河对岸的河南三门峡等市相似度都很高;晋城和长治从地理位置上距河南省济源、焦作不远,煤电互补性强,旅游资源合作潜力大。

山西晚报:目前,晋城、运城、长治3市与中原经济区之间有怎样的合作,效果如何?

杨茂林:目前,晋豫两省间较直接的合作是在农业和旅游方面。此前国家设立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该区域内,运城与河南三门峡在旅游开发和互通上有许多广泛而卓有成效的合作。旅游方面,联合打造黄河金三角精品旅游,建成无障碍旅游协作区;农业方面,区域内已经形成了以苹果为主包括各类水果在内的生产、销售、存储、加工全产业链合作模式;在工业上,形成了有色金属等相关产业的全产业链条,精密铸造产品、机械制造等高端装备实现了合作。

山西晚报:晋城、运城、长治3市应该如何利用山西综改区、中原经济区的政策加速发展?

杨茂林:对于政策优惠和发展机会不能等、不能靠,特别是在中原经济区中,我省的3个市不在核心区内,与核心发展区之间存在着行政区划的阻隔。因此,3市须主动寻找与中原经济区中各经济体的共同利益,惟其如此,才能更好、更主动地协商、对接、发展。

中原经济区中的山西、河南等5省要建立协调机制,打通区域间的行政辖区阻隔,理顺区域间的分工协作,统筹协调区域发展重大问题。记者 苏景岳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