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7年5月9日 14:45
河南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丰富;国家级历史名城8座;全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占其四;黄帝文化、伏羲文化、老子文化、河洛文化、殷商文化等,闻名海内外。今天,河南依托这一宝藏,正在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丰厚文化资源迸发出无限活力,全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说,“我们至少有以下八大产业可以很好地发展,这就是传媒出版、文博会展、文化旅游、功夫娱乐、影视动漫、戏曲演艺、书法绘画、网络创意等八大产业。这八大产业,无论从资源禀赋看,还是市场潜力看,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可期的经济效益。”省长李成玉则认为,丰富的文化资源之于河南,不仅是一张张精美的名片,而且更是一个个蕴藏无限商机、亟待开发的“富矿”。他提出,要“像抓经济强省建设一样,抓好文化强省建设;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好文化产业项目。”
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2006年10月,“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写入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成为中原崛起的重要内容。文化强省建设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中,分量日益加重。《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和《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先后出台,确定“到2010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左右,占GDP比重4%左右,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人数的3%左右,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占全部消费支出比重8%左右”的建设文化强省目标。河南省政府专门出台相关文件,财政、税收配套政策相继出台。河南省还从2006年开始,每年安排2000万元,设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改制后新成立的河南文化影视集团,在上海、乌鲁木齐、西安等地筹建7座星级影城。至2006年底,已有4座影城开业,公司实现年产值8100万元,在全国的排名由2005年的第15位升到第9位,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全省文艺院团逐渐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程婴救孤》400多场演出带来700多万元收入;《木兰诗篇》一次演出收入62万元。商丘演艺集团以资金和技术为纽带,组合了全市10个文艺表演团体,深化用工和分配体制改革。大型古装豫剧《浣纱记》获省文华大奖,常年坚持为基层群众演出的场次占总演出场次的85%以上,深受群众欢迎。
改革吸引了社会资本纷纷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2007年1月,共签49个合同项目,投资总额74.13亿元,合同利用国内外资金57.58亿元。据统计,全省各类民营文化企业达到25000多家,从业人员约20万人,年经营额约40亿元。
郑州歌舞剧院成功打造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郑州市杂技团两年来先后在美国、马来西亚、韩国等地演出1220场。河南省整合全省武术、杂技资源,成立河南省杂技集团。“杂技之乡”濮阳,演职人员常年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印度等十几个国家演出,海外演员800多人,年创汇3000万美元。民营企业华晨杂技集团与国外签订了3000万元的演出合同。至2006年底,河南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95.0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