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立开发性金融体系 支持欠发达地区取得较好成效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7年5月14日 09:44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项俊波13日在上海表示,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在建立健全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开发性金融体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项俊波是在此间举行的2007年非洲开发银行集团理事会年会·金融论坛上作上述表示的。这个论坛以“开发性金融与中非经济合作”为主题。
项俊波说,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问题。多年来,中国采取财税、金融、产业、教育等多方面政策措施,积极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在减少贫困和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项俊波表示,金融的支持和参与程度是制约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虽然欠发达地区在吸引资金流入和足够的金融支持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但并不意味着金融在支持欠发达地区方面就无所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建立完善的开发性金融体系。
项俊波向与会代表介绍说,政府部门的直接参与是中国在发展开发性金融方面的主要做法之一。这种参与包括设立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直接为欠发达地区注入信贷资金,促进商业资金进入“瓶颈”产业和欠发达地区,在相应的银团贷款中承担牵头行职能;央行通过对支农再贷款的地区之间的额度调剂,重点向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资金相对短缺的金融机构增强资金实力;实施扶贫贴息贷款,开展建立“奖补资金”推进小额贷款到户的试点。
中国在发展开发性金融方面的做法还包括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市场力量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和资金投入;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一方面,在提供开发性政策性信贷支持时,借助“捆绑式”区域授信等方式,推动欠发达地区信用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也努力营造司法公正的良好环境,更好地保护金融机构债权、改善信用。
项俊波说,中国和非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和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地帮助欠发达地区早日摆脱贫困的束缚与困扰,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均衡。非洲在开发性金融项目管理、发展社会基金以及扩大小额信贷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中国希望借此机会学习这些经验和做法。
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高坚表示,国开行愿意与非洲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包括机构建设、信息共享、银团贷款、额度授信、交流培训等,并将落实中国“对非八项举措”,重点抓好中非基金、农业项目和推进“今后三年在非洲建立3个至5个经贸合作区”的计划。
作为中国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开行近年来积极开展对非合作。在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国开行签署了5项协议和备忘录。在开展与非洲的合作业务过程中,国开行探索了“乌干达财政合作模式”、“非洲区域、次区域银行间授信合作模式”、“埃及中小企业合作平台模式”等合作模式;与东非开发银行、东南非贸发银行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同样与西非开发银行、中非开发银行就全面合作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探讨。据介绍,截至2007年3月底,国开行在非洲的贷款余额10亿美元,跟踪开发的项目达30个,涉及金额30亿美元。
来自非洲各国政府、我国有关政府部门与中外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代表等共27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