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银行主动转变经营理念,不断革新体制和机制,大力进行小企业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发展低端市场和零售业务,努力满足小企业多样化、个性化的融资需求,推动了小企业金融服务的蓬勃发展。截至2006年12月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5家大型银行的小企业授信户数为68.43万户,小企业贷款总额达17907.65亿元,比年初增加1609.14亿元,增幅为9.87%。小企业贷款中,不良贷款为4722.36亿元,比年初减少118.77亿元,减幅为2.45%;不良贷款比例为26.37%,比年初下降3.33个百分点。 作为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近日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论坛”上表示,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是工行今后经营转型和创新发展的战略重点,并正在将服务扩大到法律法规允许的各个方面,继续做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银行。 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各商业银行、信用担保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我国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繁荣市场、发展经济、扩大就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重要力量。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纳税额占国家税收总额约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65%的发明专利、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业内人士认为,在当前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健全、中小企业群体日益壮大的趋势下,对各家银行来讲,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都将是极其重要的,既是中小企业新兴金融业务市场成长的需要,也是商业银行调整经营结构、分散经营风险、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资本回报的内在要求。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不仅具有良好的社会意义,可有助于提高自身收益率、降低信贷集中度、提高贷款流动性等,保持银行可持续发展。 工行的实践表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质量和效益可以得到同步提高。截至2007年3月末,工行中小企业融资户数约5万户以上,较2005年增加8900户;中小企业融资余额14500亿元,较2005年增加3900亿元,超过全行贷款总体增幅水平。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中小企业户数和贷款余额占比甚至超过三成。工行中小企业贷款收益率普遍高于大型企业,平均利率上浮15%左右。同时,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电子银行、现金管理、代客理财、财务顾问等服务业务发展也为银行带来较高的收益。 统计数字表明,中小企业贷款质量并非人们想象得那样差。还是以工行为例,其小企业贷款不良率低于全行各类贷款的平均水平,发放的小企业贷款质量好,不良率仅为0.92%。小企业贷款的贷款方式和期限结构都较为合理,中小企业的中短期贷款占比67%,流动性高于大型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贷款,期限小于1年的贷款占比达97%。此外,据2006年度统计结果反映,小企业新客户和退出客户的占比均超过30%,客户更新率较高,有效地保证了贷款质量。 不可否认,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相对较高,但也并不是中小企业贷款风险不可控,关键是要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近几年,工行专门制订了一整套的风险控制办法,包括专门的小企业信贷业务经营管理制度,评级、授信办法和信贷风险管理措施,建立了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核算体系和拨备制度,研发了专门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依托IT控制流程,进一步提高了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能力,保证了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可控和收益能够全面覆盖风险,有效促进了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这种质量的考验已经历经了5年的时间。 近几年,工行为中小企业客户量身订做的“商用房租赁改造贷款”、“大型超市供应商融资解决方案”、“钢贸通”、“油贸通”、“黄金宝”、“汽车合格证监管项下的融资业务”、“专利权质押贷款”等个性化的金融解决方案,较好地适应了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需求,其中“沃尔玛供应商融资解决方案”更在中国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荣获“最佳中小企业融资方案”。 随着国内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国内金融同业相继推出了许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举措,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业内人士指出,在加强和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时,既要把融资业务作为重点,又要全方位满足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紧紧依靠创新,建立起与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和经营特色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投放新业务、新产品,实施更加灵活、充分体现区域经济特点的金融服务政策,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更全面、更专业、更便捷的金融支持,帮助中小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助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