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崛起之路耀中原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7年5月18日 08:47
P1020706.jpg
云梦全景.jpg
xc1.jpg
图3.jpg
金色的五月,踏上有着三千多年文明史的朝歌大地,美景醉宾朋,热土聚商贾,处处涌动建设潮,时时谋求大发展,正在崛起的脚步铿锵有力,催人奋进。
近年来,淇县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负重奋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带领全县人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畜牧大县、旅游名县”三大战略,加速推动全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淇县先后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经济管理扩权县和对外开放重点县,荣获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等多项荣誉称号。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打造工业强县
淇县县办工业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初曾经被新闻界誉为“风景这边独好”。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县办企业那种政企不分的“大锅饭”机制,越来越暴露出它的种种弊端,到2003年年底整个县办工业跌到了最低谷。
为彻底改变被动局面,2003年12月1日,新一届县委书记赵中生在全县干部会议上疾呼:“淇县工业企业由于改革滞后,严重资不抵债,在新一轮竞争中掉队落伍了。埋怨于事无补,悲观前途渺茫,退缩死路一条。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企业改革,把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载体、产业升级的平台、重塑工业强县的基础,通过改制盘活存量,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扩大增量,再铸淇县工业经济辉煌。”
淇县龙马集团通过改制引进了河南新飞、浙江新亚、深圳普林西斯三个战略投资者,投入巨资扩大了生产规模。原龙马集团下属的棉麻厂由新飞集团收购后,恢复了6万锭的生产能力,又新上了4.5万锭精梳纱,力争生产能力达到25万锭。原龙马集团下属的百世力服装厂由浙江新亚公司收购后,形成了600万件牛仔服的生产能力,逐步新上休闲服、羽绒服和T恤衫生产线,将使服装加工能力突破1000万件。华淇镁业公司由深圳普林西斯公司收购后,计划投入10亿元发展镁合金铸件,并以金属镁厂为依托,整合白云岩资源,逐步打造成全国最大的镁加工基地。经过2年多的艰苦攻关,淇县全部完成了龙马集团、热电厂、华淇镁业、华源化工等17家县属重点企业的改制,盘活存量资本10亿多元,注入增量资本5亿多元,让陷入困境中的县属骨干企业全面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县属骨干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只是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但是产业层次低、初级产品较多、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为此,淇县充分依托重点企业和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推进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环保纸品、煤电化工等优势产业建设。谋划新上了朝歌纺织3.5万锭高档精梳纱、新亚服装公司印染生产线和水洗厂扩建、永昌集团12万吨淀粉生产线和15万吨饴糖生产线、宏达化工公司15万吨甲醇、瑞洲纸业公司5万吨文化用纸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膨胀了产业规模,提升了产业整体竞争力。其中纺织规模达到25万锭、服装加工规模达到2000万件,正在着力打造全省最大的棉纱出口基地和服装加工基地;肉类加工规模达到24万吨,成为全省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三大产业已被纳入河南省“十一五”发展规划。
积极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大力发展板块经济。淇县抓住省市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的机遇,积极推进107国道民营经济带、铁西工业区、高村工贸区、庙口建材区、西岗农牧食品加工区以及化工造纸等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服务功能,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制定出台了园区优惠政策,引导关联项目集中摆放,同类企业扎堆建设,形成了园区聚集效应。目前几个园区已形成了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产业聚集地。
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淇县在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能源消耗高、资源循环利用率低、污染排放量大等巨大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短缺、减少环境污染的根本出路,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为此,淇县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总抓手,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该县组建了循环经济专门机构,制定出台了扶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及推动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循环经济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加快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大用、永达、永昌、绿佳、宏达化工示范企业发展,加快大用和永达废弃物综合利用、裕丰果业循环农业、永昌粮食深加工、宏达化工公司“三废”综合利用等示范园区建设。全县初步形成了农畜产品深加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农业、粮食深加工、新型建材、煤化工、环保纸品六大循环经济体系,探索出了具有淇县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强力推进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谋划新上了大用公司血源性生物活性蛋白生产、绿佳公司沼气发电、宏达化工公司三废综合利用差压发电和吹风气回收、永昌淀粉公司废水处理及沼气发电工程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目前,大用公司投资1亿元,利用生物技术对屠宰废弃物中的鸡血进行处理生产“血源性生物活性蛋白”,一期工程项目正式投产;宏达化工公司投资4600万元的“三废”综合利用差压发电和吹风气回收项目全部完工,年可增加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永昌淀粉公司投资2500万元废水处理及沼气发电工程项目正式投产,年可发电400多万度,产生经济效益200多万元。与此同时,淇县积极引导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治污工艺技术改造,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发展的低消耗、低污染和高效益,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促进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转变,推动经济发展走上了节约、清洁、安全生产的轨道。淇县循环经济发展工作走在了鹤壁市各县区前列,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县,并正在争取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县。
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60.7亿元,是2003年的2倍,人均GDP在鹤壁市率先突破2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3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较2003年年均分别增长29.8%、115.5%,工业经济实现了全面振兴,工业强县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打造食品工业强县
淇县畜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基础和优势,人均畜牧产值和肉、蛋产量连续16年居全省首位。特别是实施“畜牧大县”战略以来,淇县畜牧业实现了长足发展,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提高,已成为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畜牧产业,提升企业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提高对财政的贡献份额,淇县坚持把畜牧业发展与农业发展、工业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实现由畜牧大县向食品工业强县的跨越。
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着力壮大畜产品深加工能力。在畜牧业结构调整上,淇县坚持县内发展与县外辐射相结合,继续稳定鸡、猪饲养规模,依托大用、永达公司加快鸡场改扩建进度;依托永昌、亿源公司积极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以绿佳、百瑞、众发公司为龙头,加快建设奶牛和肉羊养殖小区,迅速壮大奶牛和肉羊的饲养规模。目前,淇县县内30万只规模化养鸡场发展到165座,万头猪场18座,千头以上猪场42座,标准化奶牛小区发展到7个,奶产量达到1.4万吨。淇县县委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实现财政富裕,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就必须走畜牧业工业化道路,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产业。从2004年年初开始,淇县充分依托畜牧资源优势,积极扩大畜牧业对外合作,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进一步提升畜产品深加工能力,延伸开发上下游产品。引资新上了大用公司熟食出口、永达公司熟制品生产、绿佳公司食品工业园、普乐泰公司生物血源性蛋白等一批畜产品深加工项目。同时依托禽蛋资源和畜禽废弃物,加大蛋黄粉、血源性蛋白、生物有机肥等系列产品开发力度,促进畜牧资源综合利用。因此,淇县畜牧业饲养规模不断扩大,畜产品加工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县规模化肉类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4家,熟食出口创汇居全国同行业前10强。
2006年,畜牧业产值达到17.1亿元,畜牧加工产值达到32.6亿元,分别增长7.6%、29.6%。淇县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和全省40个畜牧强县之首。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积极引导豫光面粉、乾坤食品、天钙食品、方圆公司等农业龙头公司借鉴畜牧业运作模式,与农户建立资产合作、合同制约、利益共享等联结机制,带动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规划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鼓励扶持龙头企业运用工业化的理念,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积极推进乾坤食品公司挂面、速冻食品加工,豫光面粉公司水饺,方圆公司食品加工等项目建设,着力形成从农田到厨房、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建立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同时注重用开放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采取引进、吸收、入股等多种方式,积极寻求和探索与省内外知名食品加工企业的合作方式,借助外力加快淇县食品工业的发展。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8家,年粮食加工能力达到130万吨。2006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13元,同比增长17.1%。
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旅游名县
淇县历史上曾为商末四代帝都和卫国国都,境内殷商文化、鬼谷文化、女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尽快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该县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努力增强旅游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以此带动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崛起。
运用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推进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近年来,由于投资渠道单一,机制体制不活,影响和制约了淇县旅游业的发展。为加快提升旅游产业品位和档次,该县在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吸引外资和社会资本2亿多元,高标准建设了云梦草原综合开发、五里鬼谷设施配套、古灵山停车场扩建、朝阳寺道路建设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旅游景区的品位和档次,旅游业实现了高起点跨越。全县初步形成了以鬼谷文化为特色的云梦山游览区,以山顶草原和大漠风光为特色的桃园游览区,以女娲文化为特色的古灵山游览区,其中云梦山被评为国家AAAA景区,已被纳入河南省南太行山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宣传推介成效日益明显。淇县先后成功举办了云梦草原风情文化节、古灵山泼水节等系列宣传促销活动,连续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旅游报》、《河南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开展宣传。并在北京、晋城、石家庄、菏泽等城市设立办事处和代理点,客源市场进一步拓宽。2006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31.5万元,分别增长35%、60.3%。云梦山景区荣获“中国最佳旅游景区”、“河南十大魅力景区”等称号,云梦山摩崖、卫国故城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产业链条不断拉长。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淇县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逐步健全,综合配套能力不断提高,有力地带动了交通、通信、购物、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缓解了就业压力。先后规划建设了5条旅游公交线路,引导旅游沿线农村新建农家宾馆30家,并引进外资、吸引社会资金建设了天畅轩大酒店、天园宾馆等5家旅游涉外定点宾馆,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000多人。整合开发了蛋壳画、夜光工艺品、鬼谷子兵书、淇河“三珍”等地方特色旅游产品25个,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
全方位对外开放
拓宽县域经济范围
淇县人口少、面积小,在资源利用、产业升级、环境空间等方面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淇县的决策者们认为,县域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激活内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为此,淇县与周边兄弟县市共商发展大计,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协作,破除狭隘封闭的地域经济观,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广泛开展跨区域经济合作,努力拓宽地域经济范围,探索出内陆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新路子。
激活内力推进大开放。近年来,淇县工业企业在改制和招商引资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却受到了工业原料缺乏、企业用工紧张等问题的制约,于是该县组织各企业纷纷走出去进行宣传推介,带动周边县市为淇县提供了大量的工业原料和富余劳动力,从而把周边县市建成了该县的劳动力来源基地、工业原料供应基地。目前,淇县已吸纳周边县市劳动力5000多人。淇县畜牧龙头企业多而且比较集中,鸡、猪饲养密度已基本饱和,粮食生产能力难以满足企业加工生产的需求。该县在巩固县内养殖规模的同时,积极引导大用、永达、绿佳等龙头企业向县外辐射扩张,带动周边县区发展鸡、猪和肉羊饲养,并积极发挥区域性加工中心作用,大力开展跨区域经济合作,把周边县市建成了淇县的畜产品原料供应基地、粮食和饲料的供应基地,进一步拓展了该县的经济圈。目前,大用公司在武陟、修武、原阳等县市建设了年出栏60万只肉鸡场20个,年出栏10万只肉鸡场18个;永达公司在安阳县、汤阴、浚县等县市建设了年出栏30万只肉鸡场35个。年均为县内畜牧加工企业提供肉鸡2000多万只。永达公司兼并汤阴肉联厂建设了肉鸡屠宰线和2万吨熟食生产线;大用公司在修武县重建了同等规模的第二个大用,收购濮阳弘天威兽药厂,开发生产高科技系列兽药产品。全县畜牧业年消耗20万吨玉米,其中一半需从周边县市购进。大用、永达已成长为区域性龙头企业,年均纳税1500多万元。淇县交通区位优越,创新、安利、长青物流等大型物流公司分别在淇县设站。成功争取了全省首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县,新建县级物流配送中心1个,农家连锁店299家,该县被评为河南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先进集体和全国县级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县。规划新上了豫北石油配送中心、高村货运配载中心、旅游购物市场等一批物流项目和专业市场,正在着力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
借助外力开展大招商。面对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新形势,淇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思路,注重由项目招商向产业园区招商、由政府主导招商向企业主体招商、由政策招商向资源招商转变,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依托优势产业招商,围绕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煤电化工等五大优势产业建设,积极吸引关联企业和配套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填补产业断链,壮大优势产业规模。依托资源招商,围绕全县矿产、畜牧、旅游等资源优势,策划包装项目向外推介招商,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托园区招商,充分发挥园区在政策、区位、产业配套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摆放,着力打造园区的集聚效应。依托企业招商,帮助指导企业通过股权转让、项目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促进企业由自我积累发展向借助外力跨越发展转变。坚持以商招商,积极鼓励在淇县投资的外资企业宣传推介该县的投资环境、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借助他们的关系在外地建立该县的招商基地,吸引更多的外商来该县投资创业。2006年新开工及续建项目104个,到位市外资金11.8亿元,到位市外资金总量连续三年居鹤壁市第一。朝歌纺织3.5万锭精梳纱、新亚服装600万件牛仔服、大用熟食扩建、永达熟食扩建、永昌集团10万吨结晶糖、朝歌日光新能源太阳能电池板等投资超亿元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拉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县乡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摆脱了入不敷出的困境,走上良性发展轨道。2006年,该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1亿元,是2003年的5倍,年均增长72.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亿元,较2003年实现了翻番,成为鹤壁市第一个超亿元的县(区)。
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营造“亲商、富商、安商、助商”的良好氛围。淇县进一步规范完善了行政服务中心职能,规定县内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必须在行政服务中心限时办结,构筑为客商服务的快速绿色通道。注重加强对重点项目的服务,对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县委、县政府成立服务和工作推进小组;对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实行县四大班子分包,全程服务。全县推行了“警、企、村”联防制度,维护企业周边治安秩序。并成立了经济保护委员会,对外来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和封闭式管理,使企业天天都是安静日。
太行起舞,淇水欢歌。如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淇县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跃升在中原大地!展望美好而灿烂的明天,淇县人民正在以百倍的努力和只争朝夕的精神,强力推进“三大战略”,为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新淇县而努力奋斗!
省长李成玉(右五)在鹤壁市委书记王训智(右二),淇县县委书记赵中生(右三)的陪同下在淇县调研
云梦山风景区
淇县县城
新亚服装公司生产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