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如何为煤炭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7年5月21日 09:06
科技为煤炭工业添翼
记者:作为全行业最大的科研单位,也是综合性科学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做了哪些工作?
王金华:我院成立于1957年,是顺应国家改变煤炭工业落后技术面貌的迫切需要而筹建的。可以说她是伴随着我国煤炭工业的兴起而生,也伴随着其发展而壮大。在全行业中我们主要扮演着两大角色,一是技术创新的基地,二是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记者:如何理解这两个平台的作用?
王金华:这意味着我们的科研成果至少要符合三方面要求:数量、门类、质量。数量上,建院以来,我们共取得科研成果5000多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明奖1000多项,专利500多项。我们承担了全行业73%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70%的重点科研项目。门类上,我们建立了覆盖煤炭全行业专业技术领域的创新体系,从采掘主导技术到安全保障技术,从工艺到成套设备,从单项技术到系统集成等各个方面都提供了大批科研成果。质量上,我们在煤炭工业历次技术升级变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记者:据说我国煤炭行业的先进技术大多是从这里诞生的,是这样吗?
王金华:是的。比如在地质勘探方面,我们编制的全国煤田预测报告,为国家寻找新煤田提供了依据。在矿井建设方面,我们研究成功了冻结法、钻井法、注浆法等特殊凿井工艺与装备,攻克了厚表土层矿井建设的世界性难题,在我国华东地区成功建成表土层厚560米、井深近1000米的高难度深部矿井,而且该技术目前还为城市地铁、水电、公路隧道处理特殊地层,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们攻克了锚喷技术难题,改变了传统巷道的被动支护方式,不仅加快了煤巷成巷速度,每年还能节约大量钢材,实现了煤矿巷道支护技术的“革命”。在采煤技术方面,上世纪70年代我们就在大同矿务局成功解决了坚硬顶板管理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研究成功了长壁开采、特厚煤层条件下综采放顶煤开采、“三下”特殊条件下开采等方法,推动了采煤技术的“革命性”转变,提高了机械化水平,我国的采煤技术从此发生了革命性转变。近年来,我们在洁净技术和节能环保上开展了大量工作,国家“863”项目“煤炭直接液化高效催化剂氧化反应器工程化放大研究”和国家“973”项目“大规模煤炭直接液化的基础研究”,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直接液化技术工艺和催化剂,已经被直接应用于神华集团的煤制油产业建设。
记者:煤矿安全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煤科总院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金华:我们一直以“科技兴安”为己任,长期致力于研究开发煤矿安全技术及装备。总院所属抚顺煤科院、重庆煤科院专业从事煤矿安全研究与产品的生产,西安煤科院、常州自动化院等也承担了大量相关工作。我们还建立了12个国家级安全生产产品检测中心、4个安全评价机构和10个煤矿安全标准化委员会。现在已经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体系与配套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体系。在技术创新上,我院一直是煤矿安全科技攻关的主导力量,“十五”期间就承担了60%的煤矿安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上百项科技成果。
记者:如何理解公共科技服务平台这一角色呢?
王金华:一方面我们始终坚持服务于国家和行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围绕行业关键性、共性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引领行业的科技发展。另一方面煤炭行业的国家和行业研究、实验、检测、检验、评估、认证机构基本上都设在我院。现在我们拥有24个煤炭工业重点实验室,建设了亚太地区第一的瓦斯煤尘爆炸试验巷道、火灾试验巷道、煤直接液化试验装置等一大批完备的科研实验手段。这些机构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大量技术资料和研究创新平台,对实现信息共享发挥了积极作用。
转制为科技创新加油
记者:1999年,根据国家关于科研机构深化体制改革的整体部署,煤科总院从一个纯粹的科研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大型科技企业,您怎么评价这种转变?
王金华:我们主动顺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客观规律,确立了“做大产业,做强实业,做大市场,持续创新”的工作思路,现在已经初步建立了适应自身发展特点的科技企业运行新机制,连续保持了跨越式发展的好势头。到去年底,我院总资产达到了67亿元,比1999年增长7.2倍;净资产达到21亿元,比1999年增长6.8倍;销售总收入75亿元,比1999年增长15倍;利润总额超过7.7亿元,比1999年增长了94倍。
记者:这么说来,转制并没有弱化创新能力。
王金华:企业化转制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转制近8年来,我们先后承担了“973”、“863”、国家科技攻关、科研院所专项等科研项目70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440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192项;申请专利164件,已获授权95件。
转制为企业后,我们以振兴煤机装备制造业为己任,积极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发展煤机制造产业。我们有很多设备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名列第一,比如大功率交流电牵引采煤机、悬臂式掘进机、液压支架电流控制系统等。我们还是国内最大、型号最齐全的煤矿坑道全液压钻机研发生产基地、煤矿物探仪器研发制造基地和最大的选煤成套装备研发和制造商。更令我们自豪的是,目前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我国多年来只能依赖进口的困境。
记者:为什么转制能带来这么多好处?
王金华:我想这要归功于三点原因。
一是转制带来了观念的转变;二是广大职工的干劲更足了。转制后,我们首先进行了三项制度改革,把员工切身利益与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三是发展思路对头,经营模式创新。紧紧抓住产业链,做大做强主业。现在我院初步形成了技工贸一体化,这就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我们确立了三大板块的产业发展格局,即煤机装备、安全技术、煤矿示范工程。现在我们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矿山机械成套装备研发制造商、最大的煤矿安全装备研发制造商、国内最大的选煤成套装备研发制造商。这一点上的成效非常显著,科技产业收入就由1999年的2.5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50亿元。
将创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记者: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一直都是科研单位共同面临的难题。据悉,煤科总院在这方面动了好多脑筋。
王金华:我们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果是瞄准市场的,是市场急需的,大大提高了创新技术的转化速度。从2002年起,我们开始着力打造一个技术推广品牌————煤炭科技万里行。我们将自己的技术和产品,主动拿到矿区集中展示,将新产品、新技术与煤炭生产企业的具体需求实现良性互动。到目前我们已经先后走进了山西大同、山西晋城、甘肃华亭、山东新汶、山西临汾、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等矿区和地区。与10多家大型煤炭企业共建技术创新基地,联合开展共性、基础性技术研究,攻克了煤矿生产建设难题,促进了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记者:我注意到您介绍煤科院三大产业板块中,有一个板块是示范工程,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王金华:示范工程实际上也是创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一种具体体现。我们除了与大企业合作外,总院还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中小煤矿企业,实现技术优势与传统产业的“无缝对接”。比如2000年,我们与陕西彬县下沟煤矿合作,对其投入了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等多种生产要素,把年产仅60万吨的矿井改造为150万吨的现代化矿井,资源回收率提高了26%,改造完成以来无一起死亡事故。随着影响的扩大,现在有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主动找上门来,要与我们合作。2003年,山西晋城市政府就邀请我们联合共建示范矿井,利用煤科院的技术和设备,把年生产能力60万吨的王坡煤矿,打造成年产150万吨、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示范矿井。目前,该矿已经初步建设成为全国中小煤矿技术改造的示范矿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