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加大直补力度 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 ———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就农资综合直补答记者问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7年5月22日 09:10
    经国务院批准,今年将继续加大农资综合直补的力度,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日前,记者就今年农资综合直补政策有关问题采访了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
    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继续加大对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力度。财政部是如何贯彻落实这一要求的?
    答:为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经国务院批准,2007年中央财政在继续保持去年120亿元农资综合直补资金不变的基础上,新增156亿元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加大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力度。同时,今年粮食直补资金也比去年预计要增加约9亿元,增长到151亿元以上,实现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的各地粮食直补资金要达到当地粮食风险基金规模50%以上的目标。
    这样,今年对种粮农民的两项直接补贴总额达到427亿元,较上年增加165亿元,增长63%。
    问:今年农资综合直补政策的目标和导向与以往有什么不同?是否作了一些调整完善?
    答:近年来,国家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已深入人心,深受亿万农民欢迎。但目前也有个别反映,认为近年来的粮食直接补贴资金主要按种粮面积等多种因素测算分配的,与粮食产量、商品量、生产粮食品质好坏挂钩不很直接,促进粮食增产及优质生产的目标不很明显。考虑到这些问题,为更好地发挥补贴资金作用,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我们决定,从今年开始,适当调整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政策目标和导向,在充分考虑全年预计农资价格变动可能对种粮农民发生的增支影响的同时,政策重点鼓励多产粮、多调粮、产好粮。新增资金分配,直接与粮食产量、商品量和优质稻生产挂钩,产粮越多、粮食商品量越大、优质稻生产多,得到的补贴就越多,以充分调动各地政府和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问:今年农资综合直补资金比去年增加了156亿元,增长幅度较大。在今年新增补贴资金分配上,财政部是如何考虑的?  
    答:今年新增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分配主要坚持和体现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继续坚持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的同时,进一步向粮食增产快、商品量大、优质稻谷产量多的地区倾斜。补贴资金分配直接与粮食产量、商品量和优质稻产量大小等因素挂钩,产粮越多、粮食商品量越大、优质稻生产越多,得到的补贴就越多。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调动各地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激励各地多产粮、多调粮、产好粮,更好地确保粮食安全。
    二是继续坚持公平补贴的原则,适当缩小补贴水平的地区间差距。由于补贴资金一直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加上其他一些历史因素等,目前全国个别地区之间补贴标准差距较大。为进一步防止补贴差距的不合理拉大,我们对历史上亩均补贴标准和补贴强度系数(每百斤粮食产量所得到的补贴)过低的地区,在新增补贴资金分配上适当倾斜,对补贴水平仍低于平均水平较多的个别地区,适当提高其补贴标准,缩小各地补贴水平差距。通过今后几年的逐步调整,将最终实现粮食主产区或非主产区内的各地补贴强度一致,补贴将更为公平科学。
    三是充分考虑今年化肥、柴油等农资预计全年的价格变动可能对农民种粮增支的影响,并适当留有余地。年内,即使柴油、化肥等农资相关政策发生调整,新增补贴资金也应该能弥补农资价格变动增加的支出。因此,中央财政一次性将全年补贴资金全部拨付到地方,地方财政部门一次性将补贴资金发放到农户,期间补贴原则上不再随农资价格变动而变动。
    问:随着国家财力的增长,国家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也在逐年增加,补贴规模将越来越大,对补贴资金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要。财政部对此有何进一步的打算?
    答:财政部一直非常注重对补贴资金的管理和监督。除继续完善现有的各项粮食财政财务管理制度外,目前财政部正在抓紧建设中国农民补贴网,全面推广补贴资金的“一卡通”管理,以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补贴资金的管理。
    中国农民补贴网已成为财政部“金财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年内正式开通运行。补贴网建成后,将在我国首次建立一个以每户农民为管理对象的大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补贴网建成后,将为涉农资金管理提供一个高效便捷的通道和基础信息平台,各项涉农补贴管理都可利用这个基础平台,从而做到管理更为规范、公开、透明;也方便政府和农民对补贴政策和补贴资金的查询监督,更有效防止补贴资金被截留、挪用或克扣。更为重要的是,补贴网还将为政府“三农”决策提供全面、强大的基础数据支撑,成为财政服务“三农”的最大公共信息管理平台。
    目前,中国农民补贴网已涵盖全国2.52亿农户的基础信息、耕地信息、种粮信息、补贴信息等四大类信息,约516亿个数据,具体项目细化到农户家庭人口、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土地承包面积、粮食种植品种和数量、粮食库存、粮食补贴等,初步形成了大型农户信息管理数据库。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