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一大早,南深装饰安装公司经理谷文平就迎来了第一批顾客,忙得不亦乐乎。见到记者时,这位“女掌柜”笑吟吟地说,自打去年把建材店搬到市场后,销售额比原先增长了3倍,去年一年就有近300万元。
谷文平所说的市场,是蚌埠市蚌山区光彩大市场,区里引进外地投资商兴建的。市场一期项目2004年10月建成后,41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已有商家2400余户,经营范围包括建材、服装、百货、文化用品、小商品等。商户多了,商品全了,本地邻县的居民纷至沓来,各个经营户的生意自然也兴旺了。如今,光彩大市场已经成为安徽省最大的综合性市场。去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光彩大市场的问世,是蚌山区全力提升第三产业的一个例证。
位于千里淮河与京沪铁路交会处的蚌埠市,起于交通,兴于商贸,素有安徽“小上海”之称。蚌山区更是集中了商贸业的精华,商品辐射整个皖北乃至周边各省。这里有安徽省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二马路市场,全国第八大古玩玉器市场———中国古玩玉器商城,以及远近闻名的太平街综合批发市场。淮河路商业街、国货路步行街、南山路文化市场、中山街通讯器材街、中荣街电子街也以各自特色,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消费者。去年,蚌埠市四区三县实现的社会商品零售额为133.8 亿元,而蚌山区一家便占到了43.52%。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不仅为蚌山区提供了80%以上的GDP和财政收入,还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员。在古玩玉器商城的宏光阁玉器店,36岁的赵宏正在精心擦拭采购来的“宝贝”。他告诉记者,自己16岁就进厂当学徒,学做紫砂壶。后来夫妻俩所在企业都破了产,为了生活,他四处奔波做点小生意,还在北京的潘家园摆过八年地摊。古玩城建成后,赵宏拿出多年积蓄回到家乡开了这家小店,生活终于安定了下来。看得出,他对此很满意。在古玩城几百家商户中,多数都有着和赵宏相似的经历。
蚌山区商贸业的发达,固然与其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有关,但更得益于区委、区政府确立的“精化一产、发展二产、提升三产”的发展战略。区委书记王勇勇告诉记者,提升三产,就是要在保持现有商贸业优势的同时,逐步构建商贸业、流通业、旅游业及现代服务业共同繁荣的发展新格局。这一转变,关系蚌山区经济发展的全局。
蚌山区有个二马路市场,紧靠着蚌埠码头。改革开放初期,这个从事服装、鞋帽和小商品批发零售的市场曾经红火一时,最多时有商户近3000家,商品销往皖北和河南、江苏、山东等地的104个县市。上世纪80年代中期,市场年交易额便突破了10亿元,并进入全国十大小商品基地行列。如今的二马路市场虽然还有许多商户,但已不似昔日的繁荣。区委宣传部部长喻蓉告诉记者,这个曾经与义乌小商品市场和武汉汉正街齐名的市场,多年在原地踏步,每年的交易额维持在10亿元左右。
二马路市场如何变得步履蹒跚?蚌山区区委书记王勇勇认为,产品档次偏低,缺乏产业支撑,商户实力不强,经营业态单一,都是导致其发展停滞的原因。同样,蚌山区的第三产业如果不尽快提升,也可能像二马路市场一样渐失发展活力。
本着这一认识,蚌山区为“三产强区”
发展战略注入了新内容,提出加快实现从传统的零售、批发业向大卖场、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等现代商贸业转变,着力发展金融、电信、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及餐饮娱乐业等新兴第三产业。为实现这一目标,蚌山区先后下了“三步棋”。
规划布局,此其一。
蚌山区原来面积只有8.7平方公里。
2003年蚌埠市区划调整及蚌埠机场南迁,使其辖区面积向南扩大到83平方公里。利用这一机遇,蚌山区制定了建设“一个核心商圈”、“三大综合市场”、“五大商业社区”和“一个物流园区”的发展蓝图。
与最初由商贩自发形成的二马路市场不同,这些新兴市场在建设之初都经过详细的规划论证。以光彩大市场为例,二期建成后,市场将拥有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划分为6大功能区,并建设投资5000万元的长途汽车站等配套设施,强化其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让更多的商家像谷文平一样尝到甜头。曾经辉煌一时的二马路市场,也在准备脱胎换骨,建成各种服装、鞋帽的精品专卖街,使之重新焕发活力。
开门引资,此其二。
构建发达的第三产业,必须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创造良好的软环境,让外来投资者敢于和甘于来此落脚。蚌山人正是这样做的。采访中,记者听到了一个小故事,北京清大德人生物科技公司想在蚌山区建个研发和产品展示中心,为了留住这家高科技企业,区委、区政府把自己准备修建办公楼的用地让了出来。清大德人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王化会坦言,正是这件事更加坚定了他们的投资信心。如今,投资3亿元的研发中心已经初具规模,即将投入使用。
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使沃尔玛、家乐福、北京物美、世纪联华、苏宁电器等大型现代商贸物流企业,纷纷进驻蚌山,极大地提高了全区三产的整体质量。
做强企业,此其三。
在引进大量外来三产企业的同时,蚌山区积极扶持本地的天洋集团、蚌埠百货大楼等一批骨干企业,鼓励双方在竞争中实现共生共荣。事实证明,外来商贸企业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促进了本地企业的变革和发展,使得蚌山区商贸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本地企业也从中获得了好处。蚌埠百货大楼总经理李淑光告诉记者,去年商场实现销售额6.5亿元,增长速度比大批外来投资企业入驻蚌山之前还要快。而第三产业的提升也使蚌山区经济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十五”以来,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达到13.28%。
蚌山区因境内有一蚌山而得名,山北的淮河曾为古人采珠之地。古人所采珍珠,今日已难寻觅,而22万蚌山人正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将家乡培育成皖北地区现代商贸业的一颗新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