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易宪容:金融改革转折与所面临问题
文章来源:中财网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7年6月28日 09:40
  无论是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还是股权分置改革以及保险业的突飞猛进,都说明国内金融业改革近几年取得了重大进展。有分析认为,正是借国内金融改革迅猛之风,国内金融领域内目前出现了诸多新迹象:比如,大幅度放开国内企业对外投资限制;瑞银投资北京证券获批;花旗收购广发行一事可能在不久后成行;有保险公司入股银行股权;官员表态称QDII即将成行等。
  这些迹象表明,国内金融业改革将面对重大的转折。这种转折既表现为中国金融改革对外开放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适当扩大境外参与者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以此来活跃国内的金融市场,增强国内外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改善国内金融市场的生态环境,又表现为如何让国内大型金融机构走出去并实现国际化经营,以便更好地发挥国内重要市场参与者在联结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方面的作用。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金融业正处在大变革的前夜。
  其实,国内金融业改革已是必然之势,是任何人或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一则是中国承诺金融业在年底全面开放,相信中国政府有信心也有决心兑现这一承诺;二是国内金融业所面临的问题并非是开放度大小的问题,而是体制内积累下来的不少问题在利益上盘根错节,不通过对外开放进行大的改革,要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容易的。比如,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如果不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要想取得目前的成绩是不可能的;三是金融全球化的今天,要求国内金融市场必须与国际金融建立更多的联系,中国的金融业只有在游泳中学习游泳。
  别看国外的制度、市场、产品、工具等方面都在一一地被引入中国,但是这些东西能否适应中国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市场各方人士都认为A股全流通时代的来临,意味着合理的定价机制、有效的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并购重组等一系列翻天覆地变化,而新股的发行则是股市的活水源头,但6月19日中工国际的登场让投资者大跌眼镜,其炒作之疯狂完全超出投资者的想象。
  A股全流通后,国内股市的环境难道没有从根本上改观吗?那么一年来的股权分置改革其作用与影响又何在?可以说,管理层为了A股市场全流通后健康持续的发展,确实从多个方面进行市场与制度建设,如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清理大股东占款问题、加快证券公司的综合治理,化解券商风险、完善并逐步放开QFII等机构投资者等,但这些制度建设与市场环境的改变,并没有改变国内的股市文化,也没有真正建立起国内证券市场的基础性制度。
  也正是旧有的股市文化,使得市场中,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上市公司以及中介机构,为了个人利益或公司利益最大化(最后还是落实到个人),每一个当事人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千方百计来突破现有制度规则,甚至于违法乱纪也在所不惜。试想,在这样的股市文化下,国内股市炒作之风岂能不盛?
  也就是说,尽管股权分置改革是国内证券市场的一次重大的制度变革,但这种变革的意义并没有如以往所强调的那样重大,国内股市更不会因为这项改革的完成而走出熊市的阴影。监管层还得在现有基础上来进一步完善制度,改变目前的股市文化。
  对于国内银行业来说,现实的情况也不会比证券市场好多少。比如,四大国有银行所发生的不少大案要案及违法乱纪事件,并非仅把它们看做是一个个孤立事件就能够解释清楚的。近日,审计署对农行2004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发现,农行存在总额超过500亿元违规资金。可以说,这一审计结果并未完全涵盖农行存在的所有问题。其他国有银行亦然,披露出来的问题仅是冰山一角。
  国内银行尽管看上去这几年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其中又有多少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呢?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更是如此。巨大的银行不良贷款,国家剥离了一次又一次,注资了一次又一次,这些可都是纳税人的钱。而且,长期的低利率政策、长期拉开的存贷款利差也使国内银行轻易地增加利润。国有银行依靠国家的支持与优惠政策得到发展,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过,这些国有银行一旦有所发展就只考虑如何使其利益商业化、利润最大化,而将其国有银行之职责抛到九霄云外了。
  比如,这几年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过热、房价快速上涨,四大国有银行不能不说是泡沫吹大的最大助力者。房地产市场的资金为什么这样容易获得?为什么国内任何一个居民只要购房都能够轻易地获得银行贷款?为什么国内房地产市场炒风盛烈?无不是国内银行滥用贷款之结果。这几年来,国内银行一直把房地产贷款看做是优质资产,把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看做最好的信贷资产,纷纷突破监管规定,降低条件,甚至与外部勾结借用银行金融杠杆把不少地方的房地产炒上了天。
  这样,不少地方的房价是上去了,当地银行的信贷任务也完成了,相关信贷员的奖金也增多了,但民众住房福利却降低了,这些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的风险也增加了。一旦个人住房消费贷款成了不良贷款,最后买单的又是谁?除了全体纳税人还能有谁?
  从表面上看,这些银行的股份制度、董事会架构、现代银行的风险管理运作机制与现代商业银行相比应该是不相上下,而且有的还是上市的公众公司,但实际上则是形似而神不似。当然,银行工作人员的收入也要与国外商业银行看齐了。比如,银行的董事长应该获得几百万的薪金,要采取的期权方式来激励他们,等等。也就是说,从其商业化形式上看应有尽有,甚至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有过而无不及,但实际上,这些国有银行的资源哪一点不是完全由政府政策聚集之结果呢?其中的管理人员又有几个不是从政府行政人员摇身一变成了银行的主事者的呢?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国内银行仍然为政府所主导,仍然以国有产权来控制,因此内部的产权结构根本就没有现代商业银行那样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而往往是把国有产权为主导下的权力结构变成了家长式或一人式的独断专行的权力结构。即不少国有银行变成了一人银行,谁是董事长,这家银行就是他的个人财产。无论是内部员工还是外部顾客,只有遵从这种一人权力,那么这个人才能发展,才能获得他所应有的利益,否则这个人或是退出这种组织或是成为该组织的边缘人。这个人也就根本不可能从这个组织中获得应有的利益。试想,这样的一种银行组织,这样的一种银行组织中的权力结构,要真正商业化怎么可能?再加上层层叠加的管理链条,国内银行的违法乱纪行为岂能不盛行?国内银行组织内的权力结构不平衡、不合理早已不争之事实。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商业银行除了千方百计如何利用国家的资源与政策条件在规模上迅速扩张,除了考虑如何在短期内生出更多的利润之外,真正能够站在社会及人民利益角度上来工作已经是一种理想了。这样的银行组织,别看在经济繁荣时其业绩会红红火火,一旦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变化,所有的矛盾与问题都会暴露出来。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