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区域协调发展促和谐 ———“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纪实之一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7年7月9日 08:58
    “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没有苏北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只有让苏北3200万人民充分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才能最终实现全省的和谐发展。”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说。
    “十五”期间,苏南、苏中、苏北的财政收入年增分别达到30.4%、27.5%和24.5%;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分别增长14.6%、12.9%和1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4%、9.9%、9.3%。统计数据表明,江苏找到了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路径,江苏的整体竞争力正在与日俱增。
    南北挂钩
    作为GDP超万亿元的经济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问题曾困扰江苏多年。
    2001年,江苏省成立了苏北发展协调小组,确定苏南5市与苏北5市建立相对紧密型的对口帮扶合作关系。省委、省政府提出,重点鼓励苏南开发区与苏北开发区紧密挂钩,以更大的力度推进产业转移。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有利于苏北“筑巢引凤”,有利于苏南“腾笼换鸟”,从而加快产业升级。
    据统计,“十五”期间,江苏共安排苏北地区和涉及苏北地区的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67个,总投资4400亿元。目前,苏北已经形成航空、港口、铁路、公路齐备的便捷交通体系,省级财政对苏北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逐年增加。“北输南接”机制还推动了劳动力区域转移,5年来,苏南地区共吸纳苏北地区劳动力97万人。
    统计数据还显示,仅去年一年,全省就向苏北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2000多个,省财政向苏北转移支付及提供各类补助131.6亿元,比上年增长37.5%。
    跨江联动
    作为江苏省跨江联动开发的先导区和示范区,江阴—靖江工业园开发建设3年来初见成效,今年又实现了首季开门红。
    在该工业园的办公室里,工作人员梁金华给记者打开了园区网站留言板,这里每天都有20多位园区网民留言。“签约的中建钢结构项目怎么还不快点开工?”盼开发、盼拆迁、盼发展,已成为当地群众的共同心愿。
    规模和人口在苏中位次靠后的靖江,经济和社会发展却创造了多项苏中第一:去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人均储蓄等5项主要指标首次跃居苏中14个县市第一位,地区生产总值、协议注册外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8项指标增幅居苏中第一。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最新排名中,靖江位列第70位,居苏中各县市之首。泰州市委常委、靖江市委书记刘建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一连串“苏中第一”,是靖江人抢抓沿江开发战略机遇、着力改善民生的结果。
    江阴人跨江投资,给靖江带来的不仅是一个个项目,还将信息、市场、人才、品牌优势辐射到靖江。据统计,自2003年以来,江阴人在靖江兴办了70多家企业,为靖江增加上万个就业岗位,使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比3年前增长50%以上。去年靖江实现人均GDP3000美元,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元,迈上经济发展快车道。
    在沿江开发战略的强力推动下,苏中开始快速崛起。据统计,地区生产总值2005年增长15.5%,增幅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赶上苏南。苏中、苏北部分地区主要指标增幅开始超越苏南,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可见,跨江开发已成为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沿海开发
    从江苏省委、省政府,到连云港、盐城、南通3个沿海城市的市委、市政府,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沿海开发规划编制。
    作为江苏沿海地区“以大港口带动大开发”的龙头,连云港市积极实施沿海开发策略,构筑组合大港,培育新兴临港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争取早日成为上海港和青岛港中间地带的区域性国际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大港,同时成为陇兰线上中西部省份出海直线距离最短、商务环境最佳、运输成本最低的第一通商口岸。连云港依托盐田及滩涂资源发展临港工业,实现了港口与工业互动。如今,港口建设如火如荼,仅东边岸线就有5个第六代集装箱码头同时推进。
    南通依托滨江临海、紧靠上海的独特区位优势,把持续实施江海联动开发战略作为沿海开发的主要抓手。建设大港口,开辟大通道,把沿海地区打造成长江北翼先进制造业和临港产业走廊。洋口海域,一座4公里长的陆岛大桥蔚为壮观,栈桥正以每天30米的速度向大海延伸;不远处的太阳岛也在加紧打钢板桩、铺排、抛石。即将建成的苏通大桥,大大拉近南通和上海的距离,1小时车程将使南通更好地接受上海的辐射带动。今年6月即将开工的崇启大桥,与在建的上海隧道对接,南通通向上海的第二条大通道将于2009年全面贯通。
    沿海开发战略的全面启动,进一步加快了全省区域共同发展的步伐。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最大在苏北,工业增长最快在苏中,苏北工业集约集中集聚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开发区作为工业项目载体的功能,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今年一季度,苏北工业增加值增幅高于苏南、苏中板块,南通工业增加值增幅全省第一,达到24.1%,高出全省3.6个百分点。
    园区合作
    2006年7月22日,江苏省省长梁保华在苏北发展协调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提出,当前推进“四个转移”,重点要鼓励苏南开发区与苏北开发区紧密挂钩,更大力度地推进产业转移。
    从过去单个项目转移,到今天共建苏北开发园区,是合作理念的一次跃升。这一思路立即在苏南、苏北地区得到了积极响应和贯彻———
    2006年8月1日,苏州宿迁共建开发区正式启动;8月2日,江宁淮阴达成共建开发区意向;8月7日,常州盐城商定,将在盐城大丰、阜宁共建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日,无锡、徐州达成了《合作共建开发区的原则协议》……
    据苏北协调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介绍,产业转移不仅注重苏南企业、项目的空间移位,更注重苏南先进管理体制的移植。苏北许多市县明确提出,产业转移园区的管理体制以苏南为主,自身侧重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而苏南一些市县也表态,10年内,不从开发区拿走一分钱,所有利润全部用于滚动发展。
    先发优势在苏南,新发优势在苏中,后发优势在苏北。不久前,省委书记李源潮在江苏省委全会上明确要求,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南北互动、共同发展的格局。同时,要主动依托和服务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跨区域合作机制。
    李源潮还对三大区域提出了不同的发展要求:推动苏南实现新的跨越,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加快苏北工业化进程。
    “苏北地区要紧紧抓住国际资本和苏南资本向苏北转移的大好契机。”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张锋表示,苏北蕴藏着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
    振兴苏北,蓝图已定,总体上将分两步走:到2010年,经济增长力争赶上全省平均速度,GDP总量接近翻一番;到2020年,区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南北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扭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向基本现代化迈进。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