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经验。从今天开始,本报“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栏目将进一步加大报道力度,从多个侧面反映广大干部群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这些报道,既有对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经验、成效的综合反映,也将通过基层的典型事例,讲述实践者的奋斗故事,充分展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自觉行动的可喜局面。敬请读者关注。 吉林:结构调整力促老工业基地振兴 前不久召开的吉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王珉说,吉林省仍然处在增强发展基础、调整经济结构、持续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要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向新型产业基地转变,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 2005年,吉林省委、省政府以国有重点企业为突破口,对吉林省的国有企业全面改制。经过两年的努力,全省国有企业基本完成改制,改制企业国有资本活力增强,产权结构更加清晰合理,一部分企业通过战略重组积聚了持续发展能量,实现了快速发展。2006年,吉林省在国企改制成功基础上提出企业“提速增效”目标,去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01亿元,比上年增长46.9%。 吉林省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用新技术和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用新增投资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在优化投资结构、推进增量调整中,他们正组织建设1000个投资超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加快实施一汽自主品牌乘用车研发上产工程、吉化百万吨乙烯扩建及配套工程、吉林油田800万吨油气上产项目等一大批重大项目。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改善民生方面的投资比例提高,全省淘汰了一批水泥、钢铁、煤炭等行业的落后产能,以确保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目标。生态示范省建设取得新成果,现代服务业得到积极培育,初步实现了产业合理布局。 据统计,到2006年,吉林省三次产业结构由19.3:40.2:40.5调整到16.1:44.4:39.5。产业结构实现了优化升级,汽车、石化和农产品加工成为吉林省经济的支柱产业。 吉林省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粮食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在50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与此同时,他们大力实施“扩权强县”改革,县域经济正释放活力。 山东: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这是6月28日闭幕的山东省第九次党代会向全省人民提出的新的奋斗目标。 在过去的5年中,山东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1%,先后迈上1万亿元、2万亿元两个大台阶,人均占有位次前移;节能降耗、治污减排和土地集约利用取得初步成效,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101元增加到12192元,新增城镇就业486.6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805元增加到4368元;加快了农村“路、水、电、气、医、学”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目前,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将由3000美元向5000美元攀升,进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新阶段。新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全省经济总量持续扩张,但人口基数比较大,人均占有水平比较低。全省资源比较丰富,但产业结构偏重,服务业比重较低,能源资源消耗较大,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节能降耗、治污减排、保护环境的任务十分紧迫;全省工业总量居全国前列,但农业所占比重偏高,农村人口较多,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相当艰巨。同时,在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改革、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等方面,也面临一系列新的课题。 面对新的发展课题,山东省确立了富民强省的新目标:今后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社会就业不断扩大,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通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使全省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2%左右,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下降20%和18%,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区域发展总体趋于协调,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 湖北: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这是湖北省刚刚结束的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经济发展基本思路。近年来,湖北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突出科技创新、注重节能降耗,走出了一条固基础、出特色、管长远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湖北省经济结构正在由资源粗加工型向综合利用型转变,产业结构由传统产业为主向现代产业为主转变,工业结构由重工业为主向轻重工业并举转变。正是通过这些转变,湖北“转”出了新的生产力。 企业由“劣”而“优”是明显特征。2004年,湖北省停建、缓建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钢铁、小水泥等项目137个。同时,全力助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截至去年10月,湖北有47家大型国有企业完成了改制。10个大型企业对全省工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全省产业结构日趋“健康”,轻重工业比由2005年的27∶73调整为目前的29∶71。 把科技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湖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省会武汉拥有众多的科研和开发机构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这些智力资源建设的“中国光谷”,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科研院所为后盾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这里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光电产业研发和产业基地,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二,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 科教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平台”逐步建立,使湖北新型工业化的特色更加明显。今年以来,总投资108亿元的武钢三硅钢三冷轧项目、投资167亿元的80万吨乙烯工程、投资72.5亿元的神龙汽车二厂项目等已相继建设,标志着湖北省的高科技产业有了新的突破性进展。现在,湖北省已制定规划,准备以冶金、化工、建材、电力、轻工、汽车6个行业为重点,在5年内建成100家循环型企业,10家循环型工(农)业园区,5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示范城市。 广东:高效低耗企业撑起“半壁江山” 广东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广东单位GDP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两大约束性指标双双下降,GDP总量却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 数据显示,从2002年到2006年,广东经济在高基数上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从而跃上了新平台———经济总量从1万亿跃升到2.6万亿,占全国的比重从1/9上升到1/8;与此同时,广东单位GDP能耗2005年为0.79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1.08吨标准煤,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5%和41.7%,全国最低;全省每新增亿元生产总值新增建设用地在2005年比2002年下降65%的基础上,2006年又比2005年下降18.8%,整个“十五”期间GDP每增长1亿元,消耗土地比“九五”期间减少52.6%。 近年来,广东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广东积极响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抓住农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等高增长性行业,重点建设高效低耗的50家“龙头”企业、20家装备制造企业、25家流通企业,推进“产业高级化、适度重型化”进程。一批技术含量高、效益好、耗能低的产业相继崛起,撑起广东工业“半壁江山”。 在广东经济发展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这得益于广东坚持“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积极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以赢得快速发展的先机。去年,广东申请专利90886件,其中发明专利21351件,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1/5以上,这3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现在,广东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21个,占全国总数的16%,连续6年蝉联第一;获“中国驰名商标”84个,居全国第一;在全国6家企业的7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中,广东有3家企业的3个产品获此殊荣,也居全国第一。 在节能降耗方面,广东省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重点领域节能为重点,着力实施“七个推进”,即推进建立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推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指标的分解下达,推进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管,推进对节能工作的引导和扶持,推进节能工作的制度建设,推进节能工作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全社会节能氛围的形成,效果明显。 四川: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 “十五”以来,四川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6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1100多家,其中200多家产值超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4.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 今年上半年召开的四川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了效益优先、富民优先、科教优先、优势优先的原则,确立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路径。 四川省提出,要以重点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园区基地为载体,以优势产业链为纽带,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四川;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力求优先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先进制造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和新能源等6个优势领域取得更大突破,进而带领相关产业和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四川省日前已启动另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培育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发挥企业主体与政策引导两个作用,让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形成明确的竞争战略、合理的组织结构、核心竞争优势;政府部门则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优质资源向大企业大集团集中,科学地开发利用资源,整合存量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各种要素向大企业大集团集中。 四川省政府在前不久出台的《加强工业节能降耗工作实施意见》中明确承诺,到“十一五”末,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将比2005年下降33%以上,全省列入“企业节能行动”的239家企业将实现节能821万吨标准煤;将关停小火电135.7万千瓦,整合3万吨以下小煤矿,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2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淘汰1万吨以下再生纸、1万吨以下酒精生产线,加快淘汰机立窑等落后水泥生产技术。与此同时,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对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关停并转的企业,各级财政要按规定给予政策支持,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腾出资源空间、市场空间和环境容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