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7年7月10日 09:36
    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讲话既指出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又提出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战略任务。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一论断,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继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的方法、路径。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的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强调的是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仅指量的增加,更注重质的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的改善等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见物不见人的陈旧理念转变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发展理念上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把握好经济发展规律,就是要实现速度和效益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我们要走出一条既有较高发展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要积极地扩大经济总量,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如就业问题、贫困问题、城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等等都难以解决;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难以充分体现。但我们所要实现的速度是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讲求效益前提下的速度,是扎实的没有水分的速度,是过硬的有发展后劲的速度。要实现速度和效益相统一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道路。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和趋势来看,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信息化阶段,并呈现出信息化加速升级的发展趋势。而我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一方面,要积极地推进信息化进程,没有信息化,就不可能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就无法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差距,工业化就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快工业化进程,没有工业化,信息化就没有物质基础和平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科技含量高的道路。从我国产业技术水平来看,虽然有部分产业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总体来看,技术水平还比较低,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需要不断提高我国各产业的科技水平,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道路。长期以来,在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依靠大量的投入、大量资源和能源消耗,重复建设,环境污染等问题。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不断地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走投入低、产出高,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的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的道路。我国最大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要把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技术、道德素质,并不断促进人力资源的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实践证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然要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就需要坚持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坚持不懈地实施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在继续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在鼓励东部地区率先现代化的同时,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二、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极大地提高了综合国力。但我们也要冷静地认识到,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继续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关键是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要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要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集体经济,探索能够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提高集体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是可有可无,也不仅仅是对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要在财税、金融、行业进入门槛等方面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从政策上彻底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市场机制在更宽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积极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打破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构建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积极培育土地、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完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市场不是万能的,还存在市场缺陷,特别是市场失灵的问题,这就要求加强和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的,各个地区各个行业都要服从这个大局;宏观调控是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并非政府直接干预企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必须统筹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3个突出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内经济日益国际化,国际经济日益国内化;二是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进步加速发展,空间新技术、海洋新技术、生物新技术、纳米技术、计算机新技术等等层出不穷;三是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分工和区域分工重新整合趋势明显。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既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又有挑战,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利用好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完善对境外投资的协调和风险管理,加强对海外国有资产的监管。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辅相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两者的目的来看,无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看,是互为因果和条件的: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客观上要求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因此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有助于实现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两者的现实背景来看,都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面临的必须高度重视和努力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是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质和量的统一,是速度与效益的统一,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不断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