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中石油:“互利共赢”的国际化之路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7年7月13日 14:38
    尼罗河从苏丹北部腹地缓缓流过,在这条古老河流的东岸,在茫茫戈壁之上,矗立着一座现代化炼油厂。
    这是中国石油集团与苏丹能矿部合资建设的喀土穆炼油厂,是苏丹建成较完备石油工业体系的标志,人们把这里誉为“非洲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了炼油厂,苏丹人告别了为给汽车加油通宵排队的历史,喀土穆机场可以给任何航班的飞机加足本国自产的航空煤油。
    里海之滨,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州,让纳若尔油田,一条长长输气管道静静地卧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
    这是让纳若尔—KC13天然气管道工程,它正源源不断地为哈萨克斯坦的阿克纠宾市、恩巴市以及沿途4个市镇送去质优价廉的天然气。如今,阿克纠宾州居民使用的天然气,价格仅是周边市场价格的25%。
    ……
    10多年来,中石油始终秉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实现了海外业务跨越式发展,海外项目已达69个,分布于26个国家和地区。中石油用实际行动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用“铁人精神”、用世界一流的技术水平赢得了信任,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表达一个能源企业的国际化愿望。
    一体化的合作:与当地经济共发展
    在位于苏丹首都喀土穆北卡区的中石油苏丹4号加油站,前来加油的一位当地居民愉快地加满了一整箱汽油。他颇为自豪地说,“苏丹人现在用上自己生产的无铅汽油了。”
    这一改变是从1999年8月30日开始的。随着苏丹南部1/2/4区油田至苏丹港1506公里输油管道的通油,通过这条非洲大陆上最长的输油管道,1/2/4区的原油被输送到红海之滨的苏丹港出口,苏丹从一个守着石油资源的石油进口国一举变为石油出口国。这一年,被苏丹政府命名为“石油年”。苏丹总统巴希尔在庆祝仪式上动情地说,“苏丹石油工业开创,贡献最大的是中国,干得最出色的是中石油。”
    2000年5月,喀土穆炼油厂的投产让苏丹国内紧缺的汽油、柴油、航煤等得到了充足供应。2002年,中石油投资的喀土穆化工有限公司投产,6座加油站和一个成品油库相继投入使用。至此,从石油勘探、开采、运输,到炼油、石化、成品油销售,中石油和苏丹人民一起建立起上下游一体化的完整的石油工业产业链。“石油工业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目前,苏丹经济发展迅速,正在进入一个经济繁荣时期。”苏丹能矿部长贾兹说。
    这个夏天,苏丹市场上的聚丙烯开始供不应求。“产品刚生产出来,就有大卡车停在门口等着拉走。”喀土穆炼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玉军介绍道,“去年,我们的产品还出口到埃及、叙利亚,现在,产能提高了一倍却主要供应苏丹本土市场,有了原料,这里的塑料工业发展迅猛。”
    今年30岁的苏莱曼在喀土穆炼油厂工作,大专毕业的他经过两年的培训后成为了一期装置主控室的主操手,“有了石油工业,我才能有这份收入越来越高的工作,我衷心希望石油工业让国家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像苏莱曼这样因为石油改变了生活的苏丹雇员还有很多很多,在海外积极推动本地化战略的中石油,为苏丹提供了就业岗位20000多个。
    不仅仅是在苏丹,在哈萨克斯坦,中石油同样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州长萨金德科夫评价说,“中石油1997年中标阿克纠宾油气公司项目,当时石油产量并不高,在中石油的努力下,这家公司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有实力的大企业,每年纳税额占全州税收的70%左右,企业的不断发展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中石油为哈萨克斯坦提供长期就业岗位1.45万个。在哈萨克斯坦ADM项目上,油田现场作业部300多名员工,只有经理一个人来自中国。
    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张喜云表示,中石油为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有力地支持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友好合作关系,发展了中哈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
    在回答中石油“走出去”为什么能获得成功的问题时,中石油苏丹地区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祝俊峰总结了这样3个“靠”:一靠本领,就是要有技术优势;二靠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三靠国际规范,就是要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充分尊重当地法律、法规,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无保留的奉献:“铁人精神”
    收获感动
    在苏丹,中国石油人的工作效率令当地人惊叹不已:1个多月,完成1/2/4区尤尼提油田三维地震解释工作,应用中国陆相断块技术和滚动勘探技术,提供9口预探井,口口出油;18个月,完成1/2/4区千万吨级油田产能建设;11个月,穿沙漠、越沼泽,横穿尼罗河,建成贯穿苏丹南北的输油管道;20个月,建成完全采用中国标准、中国装备的现代化炼油厂……
    支撑着石油人的高效率的,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海外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在苏丹,夏季现场作业要忍受近50摄氏度的高温,还随时受到马来热、疟疾等传染病的威胁;在哈萨克斯坦,冬季现场作业面对的是零下40摄氏度低温的考验。最难忍受的莫过于长期的孤独寂寞,不少海外石油人一干就是七八年,有人妻子临产不能在身边守候,有人父母离世未能在床前尽孝。
    支撑着石油人的高效率的,是他们的技术优势。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公司苏丹总代表秦安江这样表达他的理解:“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走向海外过程中的新发展,就是不仅要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还要遵循国际惯例、运用高科技,这样中石油的海外发展就能有无穷的动力。”  
    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州的肯基亚克盐下油田,H8010井最高日产达1200吨。这片发现于1971年的盐下油藏,曾经由于开发技术难度大先后被不少石油公司放弃。中石油的到来,让这片油田焕发了新的生命。从H8010井的高产成功开始,肯基亚克盐下油田逐步建成了200万吨的产能。“先是全面勘探研究了肯基亚克的地质状况,然后突破了盐下钻井的世界级技术难题,逐步解决了钻井过程中井喷、井漏、井塌问题,优化了完井方式。”中油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徐安平谈起盐下油藏开发的系统解决方案时滔滔不绝。
    中石油不断攻克技术难关,使项目所在国的油气资源得到了更高效、更合理、更有价值的开发利用。苏丹东南部的6区的富拉油田蕴藏的原油高粘度、高酸质、高含钙,“‘三高原油’难采,地层疏松容易出沙,底水容易淹没油层;难出,粘度太高不好输送;难卖,因酸、钙含量高而不被市场看好。”中油国际(尼罗)公司总工程师李国诚说,中石油自主开发了稠油排沙采油技术、稳油控水技术、减粘输送技术,在喀土穆炼油厂专门建设了世界上第一套针对“三高原油”的延迟焦化装置,彻底解决了这“三难”。
    中国石油人,这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胜利”的队伍,让当地人折服,中国石油人对技术毫不保留的态度更令当地人感动。苏丹6区联合作业公司副总裁阿兹哈里·A  ·阿布达拉说:“‘三高原油’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中石油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夜以继日地工作,用自己的技术系统地解决了难题,并无私地传授给苏丹人民。”
    全方位的融入:做负责任的国际大公司
    来到苏丹1/2/4区黑格里油田的人,无不被这里的和谐画面感动:蓝天白云下,数以万计的候鸟在水面翔集,它们栖居在这里成片的芦苇荡中,湖边广阔的湿地则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
    这是一项投资3000万美元的环保工程,油田开发产生的污水经过生物降解处理后清澈见底,涵养着近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实现了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苏丹政府已经决定将此项技术在中石油苏丹项目的所有油田进行推广。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中石油致力于健康、安全、环保的HSE(Healthy  Se-curity  Environment)管理无处不在。进入中石油海外项目的任何现场,营地、井队、油气厂、炼油厂,HSE管理人员首先会对来访者进行相关教育。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HSE总监布鲁斯·巴萨让巴已经在PK工作了5年多,谈及2005年开始接管PK的中石油,他感触最深的就是HSE管理意识之强,“下一个5年,我们计划消灭油田上燃烧的天然气火炬,把污染降到最低。”他说。
    长长的铁轨,现代化的机车,成了哈萨克斯坦让纳若尔油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前,员工到油田现场工作需要乘5个小时汽车,一路颠簸300公里;现在,他们可以免费乘坐舒适的火车途经恩巴回到阿克纠宾市。这条由让纳若尔到恩巴的铁路,完全由中石油投资兴建。
    10多年来,中石油长期坚持回馈当地社会。苏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落后,中石油始终在为改变这一现状尽力。1/2/4区项目投资建设的黑格里医院是苏丹惟一一所完全免费的医院,惠及方圆100公里的居民。在距离黑格里油田最近的一个村庄,2000多位居民有了洁净的水源,中石油在这里打下水井、建立泵房,并长期提供免费的柴油。在距离喀土穆以北380公里的尼罗河上,中石油捐建的麦罗维友谊大桥见证着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打水井、修水塘、建医院、捐药品、修学校、建大桥、筑公路……截至目前,已经有150多万苏丹人从中石油投入的公益项目中受益。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石油通过建立培训基地、举办技术培训班、每年选送优秀雇员到我国和其他国家学习和培训等方式,为项目所在国培养了大批石油勘探开发、钻井、工程施工、炼油化工生产技术人才。26岁的萨拉今年6月在黑格里油田营地参加了井控培训,他只要通过考试就能拿到井控专业国际认证。“在井队工作,工资很高,家里的生活大不一样了。”萨拉笑着说。他参加的井控培训班是中石油长城钻井公司举办的第4期培训班了,类似的技术培训,中石油旗下的众多子公司几乎个个都办,今年仅长城钻井在苏丹的培训预算就达40万美元。
    “履行社会责任是对国际化公司的一项基本要求。中国企业走到哪里都代表着中国的形象,要对社会负责、对员工负责、对环境负责,因为中石油是负责任的国际化大公司,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公司高级副总经理薄启亮话语简洁,却掷地有声。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