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7年8月13日 09:43
    近年来,北京的城市产业和各种功能加速向郊区扩散转移,使郊区的地位和作用整体提升。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市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胆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加速发展,北京市的主导产业和各种功能正在加快向郊区扩散转移,郊区成为北京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一背景下,北京郊区及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围绕北京城市总体功能、城市产业结构、城市消费结构以及生态环境需求,不断调整郊区产业发展方向,及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实践表明,对于北京郊区来说,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不能简单地在传统产业层面上进行一般性的结构调整,而是要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出发,加大产业结构升级的力度,既要增加郊区经济的总量,又要提高郊区经济的产业级别,从而使北京郊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步伐更加符合北京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目前,北京郊区在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郊区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出现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以先进制造业和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的趋势。同时,在一些有较大的产业规模的地区,也出现了实行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的具有产业化特征的现代农业。
    通过深入调研分析,我们对北京郊区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提出了一些具有北京自身特点的总结与思考。
    一
    北京郊区农业的很大一部分,我们将其定义为都市型现代农业。所谓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与城市相互交融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是城郊型农业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产物,具有为城市提供高端农产品的生产功能,利用农业生产方式和环境为城市市民提供各种观光、休闲、旅游、度假、体验的生活服务功能,作为城市生态屏障和生态景观的社会生态功能。随着北京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消费者对农业、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消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广阔的市场前景。
    1、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与升级方向
    第一,生产功能。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以生产高端农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高度环保型产品为主要目标,其生产的集约化和高科技含量都是一般传统农业难以相比的。调查显示,北京市近年来消费总额已达到3000多亿元,其中食品消费约占30%。
    目前,北京市自产农产品约占市场总量的37%。
    郊区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比如京白梨、怀柔板栗、密云的冷水鱼、昌平的苹果、平谷的大桃、门头沟的樱桃、通州的观赏鱼等,这些都是北京郊区的名品,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北京郊区农业人口300万,每年农业产值约100亿元,其经济功能不容忽视。当前,要抢占高端市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配送,提高附加值。
    第二,服务功能。都市型现代农业还是以为城市提供各种观光、休闲、旅游服务和更大范围内提供技术文化服务为目标的服务型农业,是农业与服务业的直接结合,农产品已不再是农业生产的惟一盈利手段,农业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新的生产技术和品种、农业的历史文化资源等,都可能成为服务的手段和条件,转化成为一种经济资源。郊区农民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其他特色,发展观光休闲、民俗旅游,满足城市居民在这些方面的消费需求,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第三,生态功能。北京农业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生态屏障功能和景观功能两个方面。人工森林、生态果园、稻田湿地等城市农业和森林生态系统,在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和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城市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重点区域,农业的生产经济功能退居次要地位,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上升到主要地位,如近郊的绿化隔离带和山区的生态屏障林区。农业的这种生态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一种经济资源,成为一种可以开发的特殊的生态环境产品。近年来,北京市注重生态屏障建设,开始注重农业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发挥郊区农业生态功能的作用,建立人与自然、都市与农业和谐的生态环境,以生态农业进一步净化北京的水质、土壤和空气。
    2、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区域布局
    北京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区域布局应根据北京城市整体功能的要求,按近郊圈、远郊平原圈、半山区圈和山区圈4个圈层分布,规划不同的功能区域和产业园区,形成不同的区域规模和区域特色。
    近郊:城市景观隔离农业圈。包括朝、海、丰、石4区,属于城市功能拓展区,构成郊区农业的第一圈分布,即城市景观隔离农业圈。该圈农业的主要功能是绿色景观隔离。这一圈层应以园区农业、体验农业、科普农业、生态和服务型农业为主,布局花卉苗木业、绿色景观林业、设施蔬菜业和各种观光休闲采摘及会展等项目。要规划建设一批像锦绣大地、蟹岛等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园区,将农业和第三产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要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解决农产品流通渠道问题。
    远郊平原:现代精品农业圈。远郊平原现代精品农业圈包括顺义、通州、大兴,以及房山、昌平、平谷、密云的平原地区。以精品农产品生产功能和服务功能为主,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地区。可按粮食、精品瓜菜、花卉苗木、饲料饲草等产业规划若干个大型的产业基地和组团,实行标准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形成大宗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能力,并相应布局一定数量的观光、采摘、垂钓等旅游休闲农业项目。畜牧养殖业要按照禁止养殖区、控制养殖区、适度养殖区进行合理规划。要建设平原地区的绿色屏障和以“五河十路”为重点的绿色通道,在郊区形成规模较大、区域分布合理、专业化程度较高、带动能力较强的优势主导产业带。
    半山区:果草牧一体化循环经济圈。北京周边三面环山,半山区和山前缓坡台地是北方果品生产的有利区位,构成郊区半山区特色林果产业带,应在现有基础上扩大果园牧草种植面积,发展牛羊等草食动物,动物粪便作为肥料还田,形成半山区果、草、牧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圈。该圈兼有生产、服务和生态3种基本功能。半山区又是市民郊区休闲度假旅游的主要场所,要合理布局观光休闲旅游网点项目,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业。
    山区:林业生态屏障圈。山区林业生态屏障圈以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功能为主。同时,这一圈层还包括以干果为主的果品产业,如怀柔、密云的板栗,部分山区的核桃、杏、柿子等传统产品,应积极加以开发,增加农民收入。这些地方要注重发展精品,形成主导产业。在有条件的地方,也应布局一些观光休闲项目,包括农户的民俗旅游,以自然优美的山川风光、和谐宁静的民俗村落为基调,发展第三产业。
    二
    北京郊区的农业还有很大一部分,我们将其定义为产业化现代农业。所谓产业化现代农业,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主导产业和产品,有较大的产业规模,实行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可以延伸产业链条的现代农业,也可将此类地区称为农业产业化地区,如平谷的大桃产区,大兴的瓜菜、梨、红薯产区,顺义的瓜菜、种猪、种鱼和饲草等,都有较大的区域分布和产业规模,能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条。
    1、产业化现代农业主要特征
    产业化农业以精品农产品生产为主,追求的是农产品产量和销售产品的经济收入,所以要有专业化、区域化的产业规模,标准化的生产过程和手段。而都市型农业则不同,是以服务为主,包括采摘、休闲、观光、度假、认领体验等,可以开发多种功能,是以现代农业的生产环境和产品为城市提供各种优质服务,所以产品可以是多样化的,功能是多元化的,并不一定追求某一产品很大的产业规模,也不需要完整的产业链条。当然,产业化现代农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一个截然分明的界线,而是可以相容的。
    2、产业化现代农业升级方向
    郊区产业化农业的升级要解决的问题是:第一,确立主导产业和产品,扩大区域种植(养殖)规模。从小而全的传统农产品生产向具有区域特色的大宗农产品生产转化,形成区域规模和产业规模;第二,推广标准化生产,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打造知名品牌,扩大市场知名度;第三,延伸产业链条,向深加工和销售环节发展,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第四,建立产业化组织体系,发展专业合作和专业协会,完善内部利益调节机制。为此,要做到因地制宜抓优势,围绕市场打品牌,高端项目作龙头,产业链条再延伸,民企互动求共赢。
    各区县要选择本地具有独特优势的产品进行产业化升级。本着扶优扶强的原则,着力培育出一批生产规模大、经营机制好、科技含量高、加工产品精、辐射区域广的龙头加工企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采取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建立健全平等互利、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以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业科技服务为主的各类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三
    关于郊区农村产业升级,我们认为,对于一般郊区农村来说,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有几个方向:由传统农业向产业化、专业化升级,或者向都市型农业升级(大都市圈地区);向二、三产业转换,向城市经济、城镇经济转换,如江苏的华西村等。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大城市的郊区化扩散效应日益增强。目前,这种扩散效应几乎主导着郊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由于不同村庄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存在差异,因此不同村庄的产业结构升级方向也应该是不同的,具体来看要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村庄所处地理区位。二是主导产业的定位。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及现有产业发展状况和原有经济、社会和人文基础,来确定是发展农业、工业或第三产业中的某类产业,还是将不同产业相互结合、综合推进。三是功能定位。在确定了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明确村庄在一定区域内的功能定位,比如侧重于农业的生产功能、城市生态功能,或工业开发区的功能、高新技术开发区功能、文化体育功能、旅游休闲功能、会议会展功能等。
    综合以上因素,北京郊区农村产业升级方向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
    第一,在朝阳、海淀、丰台(不包括海淀后山和丰台河西地区)、石景山的近郊地区的村庄,第三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同时会保留一部分都市型工业,但比重不会太大。第二,远郊区县新城已纳入城镇规划范围的村庄,将以工业和不同类型第三产业,如旅游、教育、金融、物流等的某一类为主,但也会保留少量以都市型观光农业为主的村庄。第三,人口不断流出的一般农村地区,将以都市型农业或产业化农业为主导产业,一般很少有工业分布,若有也是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第四,既未纳入城镇规划,又不是小城镇集聚中心,却吸纳了一些城市人口和外来人口,逐渐变成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的混合社区的农村地区,如昌平区的郑各庄、香堂等,产业发展将以二、三产业中的某一类为主,但大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以承接中心城市的教育、文化、体育、旅游休闲等功能的扩散。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