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安徽]解读《皖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文章来源:安徽日报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7年8月20日 09:11
      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关键是推动工业跨越式发展。工业是安徽发展的差距所在,也是安徽的潜力和希望所在。日前,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工业强省大会,出台《安徽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大会和《纲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地分析了当前我省工业经济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深刻阐明了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了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重点,高屋建瓴地部署了“十一五”期间工业强省的工作任务。
      今天,本报特推出专版,宣传工业强省大会精神,解读和阐释“十一五”时期我省工业经济的发展目标及实现路径,以期帮助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理解、贯彻和落实大会和《纲要》精神。
      目标
      工业化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到201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4500亿—500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40%以上。
      ●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达85%以上,其中,装备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达到25%,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的比重达到25%。
      ●全省工业企业数达到8万户以上,从业人员增长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000户以上。
      ●形成4个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的支柱行业(机械、冶金、轻工、化工),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15户。
      ●主要行业技术装备5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5%;骨干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3%以上,建立1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万元GDP能耗降低20%,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至2.1吨标准煤,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
      【点评】
      上述目标的提出,为我省建设新型工业强省确立了新的“路径”。它的实施和实现,有望使我省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工业增长高于全国和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从而为我省从能源原材料大省向先进制造业大省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 
      重点
      优化工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
      发挥综合优势,做强省会工业密集区。充分发挥合肥科技、人才等综合优势,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重点发展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八大产业。六安、巢湖重点发展机械、轻纺、建材、冶金等行业,建设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工业密集区。
      拓展产业优势,做大皖江工业密集带。充分发挥产业和区位优势,发展壮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皖江产业带,重点培育钢铁、有色、汽车、家电、建材、化工(精细化工)、电工电器、农副产品深加工、林浆纸一体化等产业积聚区,继续保持钢铁、有色、建材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增强汽车、家电自主研发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并力求在船舶制造、重大装备、电子信息和生物制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使皖江成为我省最大的工业密集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区和产业聚集的核心区。
      激活资源优势,加快沿淮工业密集带发展。合理有序地开发皖北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规划建设一批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火电机组,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煤化工以及煤层气的综合利用,做长煤炭产业链,实现资源的转化增值,使沿淮地区成为我省重要的煤电化基地、生物质能源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提升沿淮地区工业化水平。
      发展县域工业,大力推进产业集聚。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建设一批工业园区,形成“块状”、“带状”经济。发挥开发区招商引资的龙头作用,按照一区多园的思路,规划和建设一批以龙头企业、优势主导产品为依托,配套企业合理布局为基础,上下游产品有机链接为纽带的专业园区。重点建设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各种钢材结构件、加工件产业集群,沿江等地建筑材料集群,以煤为基础的煤电化产业集群,各类铜材深加工、铜工艺加工产品产业集群,稀土应用产业集群,船舶及船用设备产业集群,特种电缆为主体的产业集群,电子元器件和各类长毛绒玩具产业集群,中草药种植和中成药加工产业集群,各类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纺织品集群等。
      【点评】
      近年来我省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增势强劲,但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后半段。一方面,我省工业经济总量不够大、结构不够优、发展不平衡。但另一方面,骨干产业基础较好,发展势头较强,面临机遇很多。当前,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工业强省,就是要做大总量、调优结构、提高效益,建设强大的工业,进一步增强工业的支撑力,提升全省经济的综合实力。
      加快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
      汽车产业。形成以轿车、商用车、改装车和微型车为龙头,零部件配套产业为支撑,在全国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汽车产业体系。以奇瑞、江汽、华菱等骨干企业为依托,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壮大自主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到2010年,初步形成汽车整车开发能力以及较强的汽车开发试验、验证能力。汽车生产能力达到200万辆,其中,奇瑞形成120万辆整车,江淮形成5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
      钢铁产业。以马钢为主体,加快企业的重组整合,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短缺钢材品种。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渠道和基地。加快结构调整,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力争到2010年,全省钢材生产能力达到1800—2500万吨,板带比提高到50%以上。马钢产销规模进入全国4强。
      铜及深加工产业。鼓励境外办矿,发展循环经济。适度扩大电解铜产能,积极发展再生铜,大力推进铜材的精深加工。加快铜及铜深加工基地建设。力争到2010年,形成年产电解铜80万吨、铜材深加工100万吨的能力,保持铜陵有色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轻工产业。发挥品牌优势,促进强势家电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大力发展绿色、新型家电产品,扩大产品出口。到2010年,全省形成4000万台大家电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
      煤电产业。煤:重点建设两淮大型煤炭基地。到2010年,煤炭产量达到1亿吨。电力:以大型高效机组为重点,发展坑口、港口、路口电站。建设东、中、西500千伏跨江输电工程和“淮南-皖南-浙北-上海”特高压通道。到2010年,全社会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
      化工行业。加快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和橡胶加工。继续扩大生物发酵为特点的生物化工产业规模,开发聚乳酸等功能性生物工程材料。扩大全钢子午胎、半钢子午胎生产规模,形成全国重要的新型化工基地。到2010年,形成年产100万吨塑料制品、1500万条子午轮胎、30亿件橡胶件、3000万吨原煤深加工、600万吨以上原油加工的能力。
      【点评】
      按照《纲要》要求,“十一五”期间,我省将力争打造一批千亿元支柱产业,构建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因此,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节能减排,突出发展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必将成为我省实施新型工业化的长期方向。
      思路
      从传统资源大省
      迈向新型工业强省
      建设新兴的工业强省,是我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夙愿和不懈的奋斗目标。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安徽发展阶段,作出了加快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正确思路、正确决策。
      《纲要》指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大中型企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重点,以产业集群发展为方向,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优化工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工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工业综合竞争力和带动力,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以基础产业为支撑,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的工业体系,推进安徽从传统资源大省向新型工业强省的跨越,使工业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点评】
      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工业的主动力作用;提高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靠强大的工业支撑;扩大就业渠道、促进社会和谐,也要依靠工业提供广阔空间;实现人均GDP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更要靠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机遇
      国家政策“倾斜”中部崛起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国际产业转移持续加速,为我省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参与国际和区域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契机。
      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国家势必会从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对中部地区给予诸多支持。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城市、支持“三基地一枢纽”建设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体政策的陆续出台,必将给我省推进工业跨越式发展带来良机。
      国内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健康稳定的增长态势。我国经济仍处于新一轮平稳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内需主导作用日趋增强,也为我省工业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工业强省战略的全面实施。近两年来,全省强化工业的理念不断增强,发展工业的氛围日趋浓厚,支持工业的措施更加有力,为加快工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点评】
      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也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经济崛起的过程就是工业化加速的过程。抢抓机遇推进工业化,对安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加速崛起,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十五"回眸
      ●规模壮大
      截至2005年底,全省工业企业单位5.14万户,全部工业增加值1818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6%,高于全省GDP年均增速2.1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27.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8%,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
      ●结构优化
      2005年,黑色金属冶炼、电气机械、电力、交通运输设备等10个行业占全省工业经济总量的77.8%。其中,钢铁、有色、水泥、石化等原材料产业的传统优势进一步增强,煤炭从以采掘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煤电化一体化方向快速发展,燃料乙醇、生物乙烯等生物质产业初具规模,以汽车、工程机械、电器设备等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发展迅猛。
      ●大企业崛起
      2005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11.8%,8户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其中马钢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10户企业进入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占中部6省的五分之一。
      ●改革更深入
      ●外向度提高
      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三资企业达到496户,实现工业增加值234亿元;外向型企业达847户,实现销售产值195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3.7%,其中产品全部出口的有210户,比2000年增加近1倍。马钢、奇瑞、丰原、铜陵有色、江汽等骨干企业“走出去”战略取得成效。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