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安徽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推进新农村建设
文章来源:安徽日报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7年8月27日 09:42
      认真贯彻落实2007年中央1号、省委7号文件和财政部2007年支农资金整合工作部署,按照“巩固、完善、提高”的要求,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扩大支农资金整合试点规模和范围,积极推进以县为主支农资金整合,重点研究探索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体制性、机制性措施。通过省、市、县的共同努力,逐步建立起纵向联动和横向联合的协调工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支农投入小而散、渠道多和效率差等问题,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支农资金整合
      省财政厅副厅长张广寿
      2006年,省财政厅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了10个县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其中肥西和当涂县被列为中央财政整合支农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一年来,各试点县财政部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有力地推动了试点工作的开展,实现了预期目标任务。
      随着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措施的逐步实施,支农资金整合效果的显现,我省各级各部门,对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统筹协调支持“三农”工作新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通过整合财政支农资金,不仅提高了财政支农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也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2006年,中央财政和省财政支持的10个试点县,整合使用各级财政支农资金24891万元,引导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村通公路、农村饮水工程、土地复垦项目、危房改造工程等整合项目投入10亿元支持新农村建设;促进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创新;促进了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2006年10个试点县的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9.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4.5个百分点。10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46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91元。
      今年我们将扩大以县为主支农资金整合试点范围。一是扩大试点县数量。我们根据2006年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的评估结果,本着奖优罚劣的原则,淘汰了3个县,保留7个县,新增7个县,2007年,我省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数量,由上年的10个县增加到14个县、市(肥西、当涂、金寨、明光、青阳、广德、休宁、庐江、泗县、怀远、蒙城、桐城、南陵、寿县)。二是建立共同投入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今年,中央财政、省财政将增加支持试点的引导性资金,试点县也要进一步拓宽整合的支农资金渠道,为此省财政将加强对试点县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投入的考核,考核结果与省财政对试点县的投入挂钩。凡是没有落实投入政策的,考核不达标的县,取消下年度试点资格。三是整合支农资金重点投向问题。要以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搭建县域经济发展整合平台,每县可选择一到二个优势产业或主导产业,围绕一到二个产业链,集中投入,做到规划一片建成一片、投资一项见效一项。
      丰富试点形式,推动自主开展整合。省财政从14个试点县、市中选择2个县上报财政部争取列为2007年中央财政自主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这类试点中央财政、省财政今年不安排试点资金,由试点县按照以县为主整合模式自主开展支农资金整合。对自主试点工作开展好的县,中央财政在下一年度根据评估情况给予奖励。
      积极推进支农资金管理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推动省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加大以存量带增量整合力度。同时继续完善跨部门涉农资金整合。2007年省财政进一步加大跨部门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集中整合跨部门涉农资金6000万元,比整合前增加3500万元。
      王金山省长在今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对省财政重点抓的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去年财政厅在当涂、肥西等10个县开展以县为主的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取得了良好成效,今年要继续加以推进”。因此,各地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推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深入开展。
      要进一步提高对整合支农资金的认识;认真组织和实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加强支农资金整合制度建设;要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宣传力度,为支农资金整合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提高认识敢于创新
      滁州市财政局
      近两年我们在整合支农资金工作上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也有以下体会。
      第一,提高认识是前提。支农资金整合的实质是部门权力和利益的调整。整合之难就在于如何在现行体制下集中部门项目资金服从地方“三农”工作的“一盘棋”,滁州市本级近两年之所以可以捆绑增量并在调整“存量”上做出文章,就是领导重视,认识到位。
      第二,敢于创新是关键。近年来,我们将专家论证制度、项目文本制度、支付和采购方式改革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嫁接于市级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敢于在项目选择上实行“差额备选,优胜劣汰”,使开支规范、公开、透明。
      第三,产业规划是基础。科学规划是保证支农资金发挥整体效益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滁州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和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连续出台了两个贯彻实施意见,为财政整合支农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和产业规划,整合资金就有了清晰的思路和方向。
      第四,制度建设是利剑。只有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才能逐步做到用制度规范分配、用制度规范支出、用制度规范管理,避免工作矛盾和工作随意性。
      第五,协调沟通是保证。近年来,我们通过宣传支农资金整合的意义,完善财政与部门间的项目会商议事办法等,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基本化解了整合中的矛盾,赢得了农口各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统筹安排扎实推进
      金寨县人民政府
      为使试点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县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上级财政部门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县情实际,精心组织,统筹安排,扎实推进。
      两年多来,我县共整合财政支农资金13932.58万元,集中投入,提高了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
      通过支农资金的整合,建立了“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的工作新机制和“统筹规划、集中投入”的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新机制,健全了支农资金项目从规划、申报、立项到实施、监管、考核的整合体系,有效地解决了财政支农资金监管不严、使用无序等问题,提高了资金的整体效益。
      通过支农资金整合,可以集中财力重点投入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薄弱环节,帮助农民办了一家一户想办办不了、也办不好的事。2005年以来,我县整合各类资金8365万元,集中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10.39万户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以重点农业项目为平台,我县整合支农资金3218万元,加大农业开发投入,支持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建设,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高于非项目区350元以上,实现了农业项目“整理一片土地、建成一片良田、开发一片基地、搞活一方经济”的目标。
      我们坚持把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和农民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作为投入重点,集中财力,形成“拳头”,全面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了贫困村群众的“出行难、生活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实现了贫困村面貌的整体改变。     实施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不仅将各级政府资金整合起来,更重要的是调动了金融、民间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的积极性,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带动了金融资本11000万元、民间资本9800万元、企业资本2300万元投入“三农”,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建章立制严格规范
      明光市人民政府
      我市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以项目实施单位为重点,突出新农村建设主题,精心组织实施,严格规范操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注重把好项目科学筛选关。在项目立项前,注重强调四个结合: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与区域带动相结合;与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与重点项目建设相结合。所有项目均由农口部门和乡镇以突出解决实际困难为目标,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自行申报,然后由市支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四个结合”原则进行初选,并邀请有关专家对初选项目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进一步整合,确定上报,经上级财政部门组织评审同意后组织实施。
      二是探索建立引导投入机制。我市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逐步建立了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农民投资投劳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投资体系。如,研究出台了财政支农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奖励扶助措施,着力改革财政对农业项目的直接投入,探索采取财政补助、贴息、投资参股、以物代资、先建后补、奖补结合等激励方式,投入奖补资金185万元,引导带动群众和社会投入资金1100多万元。
      三是不断创新部门工作协调机制。我市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和项目单位在财政整合支农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由财政部门负责支农资金的统一管理,确保各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能和所负责规划管理的支农项目的范围、内容不交叉、不重复,从而做到既调动各部门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又互相协调和监督,避免重复投资和资金浪费。
      四是建立健全资金监管机制。我市积极推进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改革和完善项目立项管理,推行项目招投标、专家评审等制度;全面实行集中核算报账管理。对整合的支农项目资金在市会计核算中心单设资金账户,统一管理,实行一个漏斗支出;除农民自主投劳外,自筹资金也进入专户管理。资金的使用实行财政报账制,严格按项目规划和实施进度拨付资金,资金直达施工单位,减少了中间环节,杜绝了挤占、挪用和套取财政资金的现象发生。
      积极探索勇于开拓
      合肥市财政局
      近两年我市农业财政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统领,以促进生产发展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力度,积极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我市推进支农资金整合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设立支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实现跨部门涉农资金整合。市财政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将原分散在农委、水务、国土、交通、文化教育、卫生等10多个市直部门的各类涉农资金进行整合,集中设立合肥市支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专项资金2.62亿元;以实施重点项目为依托,积极推进支农资金进一步整合。
      积极创新财政扶持政策,探索支农资金整合新机制。今年以来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是探索农业保险财政支持政策,化解防范农业风险。通过给予龙头企业保费补贴,支持我市畜禽养殖、设施栽培等主导产业,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制度,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和农民多方参与的农业风险抵御机制。
      二是扩大试点范围,实施村民发展互助资金项目。在2006年长丰县开展村民发展互助资金试点项目的基础上,今年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并下发了《村民发展互助资金项目实施意见的通知》,在我市三县全面开展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计划帮扶贫困家庭300户。
      三是积极探索露地蔬菜生产财政扶持政策。为推动农业结构加快调整,提高我市蔬菜生产供应量和市场占有份额,丰富市民的菜篮子,在大力发展以钢架大棚为主的设施栽培的同时,积极探索在三县种植露地蔬菜财政扶持方式,制定出台《无公害露地蔬菜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奖补办法》,在全市确定4个重点乡镇集中发展露地蔬菜生产,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重点扶持成规模的生产基地。同时与六安市共建蔬菜基地,创新“伏缺”菜供应途径。选择舒城县、金安区、裕安区共同建设5000亩蔬菜基地,产品进入周谷堆市场专销区,直接供应合肥市场。
      精心组织关注民生
      青阳县财政局
      2006年,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条主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精心组织,规范管理,有条不紊地开展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因地制宜,编制规划;成立组织,重点投入;精心组织,规范管理。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我们通过支农资金的整合和引导,衬砌沟渠23.1公里,修建泵站3座,装机容量960KW,配套建筑物472座,铺设砂石农路13公里,柏油、水泥路30.2公里,修建拦河坝22座,维修小型水库、山塘57口,新建农桥18座,新建农村人饮工程17处,新建无公害粮食生产基地2.5万亩,优质高产桑园0.5万亩,举办各类培训班100余期,培训农民7000人次等。
      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4乡镇10个行政村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整合项目的实施,将建成独立、畅通、满足地下水位的排涝系统和独立的灌溉系统,初步实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分级控制,彻底改变项目区面貌,解决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问题。二是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区机耕增强了能力,农业生产结构得到调整,粮食生产逐步向高产高效优质方向发展,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三是改善了干群关系。群众亲眼看到县乡干部在项目建设中起早摸黑、身先士卒地干,增强了群众信任组织、服从领导的自觉性,密切了干群关系。四是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项目实施期间注重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相结合,通过水土保持,有机肥施用,土壤改良,田间绿化,沟渠配套,项目区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项目区内空气清新,污染减少。五是完善和强化项目区农民生活基础设施,极大的方便了老百姓生产、上学、居住条件,为建立和谐社会提供了物质保障。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