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合肥]工业立市打造中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
文章来源:安徽日报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7年9月18日 10:10
安徽在崛起,省会更争先。本报从今天起,在“崛起的安徽”栏目中,集中推出“聚焦合肥”系列报道,从不同侧面,反映近年来合肥市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向党的十七大献礼。
9月3日,合肥打造国内重要的家电制造业基地蓝图再添精彩一笔:合肥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投资近4亿元的年产200万台电冰箱生产项目开工建设,半年后将达产,年可实现产值20亿元。近年来,合肥市通过实施工业立市发展战略,使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等一个个产业集群正以几何方式聚集,使合肥打造中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计划正一步一步地变成现实。
战略明晰主攻八大产业
历史进入21世纪,在沿海地区飞速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一浪高过一浪的新的发展形势下,地处中部地区的合肥,也在思考着如何抓住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在安徽奋力崛起中勇当先锋,在中部崛起中争先进位,实现合肥的跨越式发展。
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认为,合肥经济虽然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其他中部省会城市相比,经济实力较弱,而主要的差距就在于工业经济不强、县域经济薄弱。面对区域发展激烈竞争的态势,必须依托工业的强力支撑,以“工业立市”为第一方略,强力推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思路决定行动。2005年8月,合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优先加快工业发展行动纲要》,将资源、政策、精力向工业集中,确立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产业为发展重点。到2010年,合肥工业总产值争取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25%;工业增加值争取达到900亿元,年均增长23%;累计工业投入达到1500亿元,年均递增45%,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政策支撑聚集工业资源
为了实现这一跨越式发展目标,合肥市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发展工业放到了重要位置。
2006年3月,合肥市政府当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出台。市财政设立2.5亿元的加快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安排1亿元科技创新基金和5000万元园区建设奖励资金。同时,免收全市所有开发园区工业投资项目3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仅此一项,去年到今年7月,就对3500多家企业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3.01亿元。今年以来,合肥市进一步调整完善政策措施,市财政支持工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已经达到6亿元,有效保持了工业发展的强劲势头。为加快培育重点企业,合肥市今年还开展了以“121”工程(即抓好10个重点新开工项目、20个重点续建项目、10个重点竣工投产项目)为重点的“工业项目推进年”活动,确保完成工业投资300亿元,同比增长55.2%。对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启动了“小企业振兴发展计划”,共扶持中小企业400多户、项目424个,总投资91.1亿元。
一系列的政策体现了合肥市发展工业的决心,同时也赢得了企业的拥护,最终换来了合肥工业的加速发展。
效能革命优化政务环境
面对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机遇期,合肥市的领导清醒地认识到,环境往往比投资更重要。
去年以来,合肥市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全市以“机关效能建设年”活动为抓手,推出了提高机关办事效率、防止发生“中梗阻”的“四条禁令”和“三项制度”,所有行政审批事项也在年初由该市四大班子领导一项一项地集中审查,由353个减少到230个,审批环节大幅减少,90%以上的办件实现了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结。他们在全国率先实施的“缺席默认制”更是深受项目建设单位欢迎。这一政策规定,在多家行政单位的并联审批中,因审批单位原因而没有到场的,视为同意,由此造成的后果由审批单位承担,此举促进了机关工作作风转变和服务意识提高,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工业项目“落地难、时间长”的问题。
环境建设不能一劳永逸,合肥市丝毫不放松政务环境的建设。
今年初,该市行政服务中心随机抽取了一个投资1.8亿元的工业项目,全程跟踪办理情况,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从报批到拿到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证时间较长,这里有企业频繁更换人员、调整设计等自身问题,但窗口服务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
这一事件被孙金龙在8月17日的一次大会上提起,引起了大家的强烈震撼。会后,全市上下深入开展了一场“查细节、摆问题、找原因、补措施、创实效”活动,并将开展工业项目审批流程的再造,真正把合肥打造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审批项目最少、审批环节最优、办事效率最高、服务意识最强的地区之一。
招商引资注入强大活力
打造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需要巨大的投资,招商引资成为他们的重要抓手,组建招商小分队、参加全国性招商会、灵活开展委托招商、网上招商、驻点招商……
2005年底,合肥第一批200支驻外招商小组宣布出征,他们要确保引资超过300亿元,其中工业占25%以上。2006年,合肥市又在苏州、杭州、宁波、福州、青岛等增设招商代表处,加强重点地区驻点招商。到目前,全市先后组建了4批、1600多支招商小分队,4000多名干部奔赴全国各地招商引资。为了招“大商”,市里主要领导经常“亲自出马”。8月底,合肥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赴日本招商,仅在一个企业就签订了40亿元的工业项目,项目达产后产值将超过200亿元。同期,市长吴存荣赴香港招商,当场签约项目19个,累计总投资118亿元。
扎实有效的招商引资,为合肥市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推动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江汽客车底盘、合力叉车、佳通轮胎和国风管材产销量在国内同行中位居第一,江汽商务车和轻卡等位居第二,家电产能大幅上升,集聚了合肥海尔、美的、格力、美菱、荣事达、华凌、三洋等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成为国内外重要的家电制造基地。全市工业企业在去年底历史性地超过了1万户、工业总产值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双双超过千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南昌、太原、西安等市,今年的后发优势更加明显。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0.41亿元,同比增长17.1%,增速列中部省会城市第一、全国省会城市第三。汽车、家电、食品等“千亿产业”、“百亿企业”集群已见雏形,“工业立市”战略开始显效,工业经济进入高增长、高质量的发展通道。(吴兴安、刘冰石)
树省会意识做崛起榜样
作为省会城市,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对合肥发展寄予厚望,合肥发展,全省瞩目。
近年来,在推进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合肥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肩负的重大责任,他们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克服先天的不足和现实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以更好更快的步伐,致力于实现跨越式赶超目标,全市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展进入近10年来质量最好、增长最快、活力最强的黄金发展时期,不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在全国省会城市或中部地区省会城市中名列前茅,为全省带了个好头,起到了龙头示范作用。
纵观几年来的发展之路,合肥市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以一种食不甘味、寢不安席、卧薪尝胆的精神,提升发展能力,破解发展难题,努力把合肥建设成国内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
他们大力推进工业立市,通过改革创新、加大投入、招商引资、优化环境,使工业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他们强力推进大建设,按照“国际标准,国内一流,合肥特色”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实施141城市发展规划,拉开了合肥大城市的框架,使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着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使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他们坚持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县域突破等发展方略,使城乡发展高度统一,县域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合肥用自己坚实的脚步,实践了他们“在安徽崛起中勇当先锋、中部崛起中争先进位”的诺言。
合肥正处在厚积薄发、加快发展与建设的黄金机遇期,形势喜人。我们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合肥市一定能够为全省的发展作榜样,进一步提高经济首位度,全面提升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力,为全省奋力崛起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