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合肥崛起”:建设大潮催生现代化滨湖城市
文章来源:安徽日报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7年9月21日 10:02
宿州路位于合肥市中心城区的中心,一年多以前,这里破旧拥堵,说行人车辆视为畏途也并不为过。仅仅一年时间,改造后的宿州路以崭新的形象展现在省城市民面前,路面拓宽了,所有的电力、电信等杆管线全部入地,人行道采用花岗岩和纽西兰面砖铺装,小花园式街景,令“老合肥”们叹为观止。
这只是合肥市近两年来实施“大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
2006年,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要求把合肥建设成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合肥市从“立足全省、着眼中部、面向长三角”的战略全局出发,迅速制定了“141”(1个老城区、4个城市副中心、1个滨湖新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按照“新区开发、老城提升、组团展开、整体推进”的思路,力争尽快把合肥建成一个辐射全省、崛起中部、承东启西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破题畅通城市“血脉”
大建设从何入手?道路是城市的基础和增添活力的血脉,道路建设上去了,一个城市的“血液”也就畅通了,城市其他建设才能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
去年2月6日,春节刚过,合肥市几大班子领导和所属县区、市直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齐聚合肥市委党校,共谋跨越式发展大计,作出了“三大推进”的决策。时间仅仅过去40天,合肥市就隆重召开首批40条城市道路建设动员大会,正式拉开“大建设”序幕。一个月后,第二、三批道路建设工程动员大会合并召开,全面启动包括拓宽城市出入口、贯通城市中环线、构建城区快速通道、改造东区“断头路”等在内的26条道路建设。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指出,合肥作为省会城市,是安徽的窗口,眼光要长远,必须坚持“世界眼光,国内一流,合肥特色”的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
城市道路建设特别是在老城区,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过去往往搞“就汤下面”,结果修过的路还是那么宽,两边建筑和景观效果常常仍是老样子,甚至连一些电线杆或旧设施仍杵在原地,今年建明年挖的事也常常发生。为了对城市、对市民负责,合肥市一改过去缩手缩脚、遇到问题“绕道走”的做法,交通优先、设施配套、景观美化三者并行,建一条路就是一条风景线。
去年以来,合肥市共安排新建扩建道路207条,桥梁90座,市政建设总投入224亿元。今年国庆前,蒙城北路、合马路、振东大道等几条道路将全线贯通,覆盖近郊的“一刻钟快速交通网”将就此形成,所有工程完成之后,全市将形成一个畅通有序的交通网络。
创新化解融资难题
两年之内,200多条(座)道路和桥梁的同时改造、建设,不能不说是一个城市的奇迹。创造这一奇迹的关键,是如何化解“钱从哪里来”的难题。
围绕大建设的推进,合肥市对投融资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2006年6月,合肥将原计委的建设投资公司、交通局的交通控股公司、建委的城建控股公司合并整合,成立城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资源整合和财政注资,使融资能力大大提升,从去年到今年7月,共筹集资金127.8亿元,其中融资额就达到96.17亿元,保证了大建设的资金需要。同时通过争取亚行贷款、发行企业融资债券、银行降低贷款基准利率等方式,优化融资结构,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节约资金约为5.76亿元。目前10年和10年以上的项目贷款占融资总量的72%,改变了过去除开行贷款外,资金需求以短期融资甚至以流动资金为主的局面,并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拖欠工程款的问题,防范了融资风险。同时,通过推进土地收储与交易方式的改革,2006年投放市场的土地均价超过上年的幅度达到88%。
合肥市通过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政府建设性资金使用效率。招投标体制改革虽不是合肥的独创,却给大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成效。合肥建立了统一的招标投标交易平台,严格执行有效最低价中标制度。第一批5条道路工程项目预算为33943万元,实际中标金额较预算节约了32.2%。金寨路高架桥施工项目预算近7亿元,实际中标金额5.4亿元,节约率达21.7%。仅去年,大建设33条道路招投标控制价格为19.04亿元,中标价格为14.34亿元,资金节约率达24.68%。
发展优先群众利益
大建设始终坚持群众利益优先,把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拆迁安置带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合肥市采取实物安置的办法,人均安置面积是全国最高的补偿标准:拆迁涉及农村宅基地的,按照人均45平方米的标准;对城市商品房,“拆一还一”且不需拆迁户补差价,人均不足15平方米的补齐15平方米,异地安置的,按照距离远近还可增加15%——20%不等的住房面积。每一个安置小区的规划,市委、市政府都要认真研究。对市民和农民拆迁进行集中安置,并学习借鉴房地产商开发“花园式小区”的经验,统一建设高层、小高层安置拆迁群众。小区内水、电、气配套一应俱全,绿地率达到25%—30%,使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大建设为市民带来的决不仅仅是眼前的利益,大规模的道路建设,拉开了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框架,推动了区域和谐建设。肥东、肥西和长丰三县的城镇建设纳入了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公交、供水等城市公共服务向外部延伸。未来合肥发展重点的滨湖新区启动区生机勃勃,连接主城区的徽州大道和BRT快速公交投入使用,合肥一中、合肥第四十六中、师范附小等3所名校从老城区顺利迁到滨湖新区,大大提升了新区品位,拥有3000张床位的三级特等医院、省农产品检测中心、30万平方米拆迁安置和商贸、旅游、换乘中心、写字楼等一批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实现了区域协调发展。
大建设使合肥的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连出租车驾驶员对建设时期道路拥堵都表示充分理解:我们能看到希望,新修好的道路车流通畅,开车视觉效果好,将来的收入肯定会大大提高。很多外来投资者更是看到了合肥发展的潜力。去年,合肥市招商引资同比增长超过60%,今年以来继续保持接近50%的高增长态势。
大建设,一座和谐新城已具雏形;大建设,更展现出合肥迈向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