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7年9月26日 16:04

      国家统计局9月25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进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阶段: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开始建立;粮食连续3年增产,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主要农产品质量全面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稳步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着力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4年—2006年,粮食产量实现了1985年以来的首次连续3年增产,3年共计增产1335亿斤。粮食单产连续3年亩均超过300公斤,2006年达到314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2006年粮食产量达到9949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棉、油、糖、果、蔬等经济作物生产获得较快发展,主要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的步伐加快。2006年,棉花、油料、糖料、园林水果产量分别达到675万吨、3059万吨、11032万吨、9599万吨,棉花、油料、糖料单产均创历史最高纪录。
      畜牧产品和水产品产量稳定增长。2006年肉类总产量达到8051万吨;牛奶产量达到3193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5250万吨。
      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比2002年增加1111元,年均增加27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由2002年的4.8%,提高到2006年的7.4%,打破了“十五”前3年收入增长缓慢格局,进入新的较快增长期。2004年—2006年农民人均增收连续3年超过300元,历史上前所未有。
      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稳定上升,家庭经营收入比重则持续下降。
      收入的不断增长为农村居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坚实基础。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2002年的1834元增长到2006年的2829元,年均增加249元。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生活水平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农民纯收入的快速增长,有力促进了农村扶贫事业的发展。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继续减少,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93元的农村绝对贫困标准测算,2006年农村贫困人口为2148万人,比2002年减少672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3%,比2002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农村低收入人口3550万人,比2002年下降2275万人,下降39.1%。          
      三、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党的十六大以来,为了适应新阶段变化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更加注重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为农业生产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和效益增长的转变。
      2006年农村增加值中,第一产业比重为29.6%,比2002年下降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54.8%,上升1.9个百分点。在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不断减少,林业、畜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06年,农、林、牧、渔在农业总产值(不含服务业)中的比重分别为52.3%、3.9%、33.1%、10.8%,与2002年相比,农业比重下降2.2个百分点,林业、畜牧业则分别上升0.1和2.2个百分点。
      从各业内部来看,种植业中大宗农作物调整力度较大,优质农产品发展迅速。
      据农业部初步统计,2006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优质率分别达到69.1%、55.2%、42.0%和65.7%。种植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化生产进一步巩固,农业生产更加注重生态产品的开发,全国安全农产品已初步形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启动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多项农村生态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据林业部门统计,截至2006年,国家共安排退耕还林任务2427万公顷,2006年天然林保护工程有效保护森林9838万公顷,营造公益林95万公顷。
      四、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小城镇建设为依托的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新亮点。
      农村非农产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农村工业化带动了农村城镇化发展,各类乡镇工业小区的建设与完善,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以乡镇企业和服务业为产业依托,加快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由2002年的391%提高到2006年的439%。
      五、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农村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局面加速形成。
      2006年末,全国有超过半数的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近半数农业人口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行“两免一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大幅增加,2006年达到1593万人,比2002年增加1185万人,增长29倍。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