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山西省: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 经济发展好中加快
文章来源:山西日报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7年10月10日 10:35
      十六大以来山西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简述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上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发展目标,着眼于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沿着三条路径大力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具有潜力的新兴产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向纵深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取得重要进展
      煤炭、冶金、焦炭、电力等传统产业新型化进程加快,四大支柱产业优势更加明显。2006年四行业合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677.0亿元,比2002年增长2.9倍;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80.0%,比2002年提高10.1个百分点。
      煤炭行业通过整合资源,坚持安全高效清洁生产,提高产业集中度,新型化水平和综合效益大幅度提高。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84.1亿元,比2002年增长3.4倍,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0.5%,比2002年提高6.6个百分点。全省矿井总数由2002年的6488座减少为2006年的3022座。煤矿单井规模由7万吨提高到19万吨;煤炭资源回采率由30%左右提高到60%以上;洗选率由37%提高到58%;煤炭百万吨死亡人数由1.24下降为0.85,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1.4%。
      冶金行业通过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产品结构明显优化,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冶金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56.6亿元,比2002年增长2.7倍,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6.6%,比2002年提高1.9个百分点。生铁和钢材产量的比由2002的2.8∶1调整为2006年的2.1∶1;太钢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球产能最大、工艺技术装备最先进的不锈钢生产企业。2006年不锈钢产量达到111.0万吨,全省不锈钢占钢产量的比重由2002年的3.2%提高到2006年的5.7%;电解铝与氧化铝的比由2002年的0.19∶1提高到2006年的0.3∶1。
      焦炭行业通过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延伸产业链,先进生产水平大幅提升。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焦炭生产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29.4亿元,比2002年增长4.5倍,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2.5%,比2002年提高4.7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机焦比重由2002年的67.3%提高到2006年的97.5%,其中大机焦比重由20.7%提高到77.8%。
      电力行业通过技术改造创新,技术含量和总体实力提升。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电力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09.9亿元,比2002年增长1.6倍,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0.4%,比2002年降低3.1个百分点。全省装机容量由2002年的1506万千瓦提高到2006年的2745万千瓦。其中30万千瓦以上机组比重达到55.7%,比2002年提高14.5个百分点。4年新投产60万千瓦以上高参数大容量机组480万千瓦,比重达到17.5%;空冷、脱硫机组从无到有,快速发展,2006年装机容量已分别达到800万千瓦和1000万千瓦左右,占到同期火电发电设备容量的30%和37%左右。
      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效逐步显现
      在传统产业新型化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新兴产业规模化得到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省支柱产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特色农业优势进一步发挥。涌现出古城乳业、雁门乳业、水塔、六味斋、沁州黄、檀山皇等一批辐射农村、带动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大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优质杂粮、草食畜、干鲜果和蔬菜四大特色产业。2006年,全省有561个绿色产品通过国家认证,认证量居全国前列。农畜产品加工能力得到提升,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17.9亿元,比2002年增长2.2倍。
      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快。2006年销售收入达到459.3亿元,比2002年增长1.5倍,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7.85%,比2002年下降2.83个百分点。太原重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晋机、华翔、富士康等迅速崛起,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医药和化工产业生产规模扩大。2006年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4.5亿元,比2002年增长83.4%;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0.76%,比2002年下降0.66个百分点。化工行业销售收入达到324亿元,比2002年增长1.5倍,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54%,比2002年下降2.20个百分点。
      新型材料产业初具规模。新型墙体材料、高性能钕铁硼、纳米粉体材料等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开始显现,尤其是钕铁硼磁性材料工业已成为全国三大生产基地之一。
      高新技术产业稳步推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90.8亿元发展到2006年的20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3.9%上升到2006年的6.3%。200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利税51.8亿元,比2002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8.5%。
      文化产业长足发展。据统计,2006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24.7亿元,比2002年增长1.3倍,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
      旅游业强劲发展。2006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428.4亿元,比2002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35.7%;旅游总收入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9%,比2002年提高3.6个百分点。
      新型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初步测算,2006年全省新型工业化水平为38.57%,比2002年提高21.2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5.31个百分点。其中,传统产业新型化水平、新兴产业规模化水平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水平分别达到36.97%、31.9%和44.77%,分别提高21.42、16.06和25.01个百分点。
      三、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位次明显前移
      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和深化,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财政和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位次明显提升。
      经济总量较快增长。全省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2324.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75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3.6%;占全国的比重由1.93%上升到2.3%;在全国的排位由第19位上升到第18位。人均生产总值由7082元提高到14123元,排位由第17位上升到第15位。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全省财政总收入由2002年的292.4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1048.2亿元,年均增长37.6%;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2.6%提高到22.1%。一般预算收入2006年达到583.4亿元,年均增长40.2%;在全国的排位由第19位上升到第11位。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6234.4元增加到10027.7元,年均增长12.6%;在全国的排位由第24位上升到第15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149.8元增加到3180.9元,年均增长10.3%;排位由第18位后移到第19位。
      投资保持合理较快增长,总量占全国比重提高。投资总量4年先后跨过两个千亿元台阶,由2002年838.3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2321.5亿元,年均投资增速达到24.9%,快于全国同期水平1.0个百分点。占全国投资总量的比重由2002年的1.93%上升到2006年的2.11%。
      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根据有关资料测算,2006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38.8%提高到2006年的40.9%,4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53个百分点。2006年全省非国有投资完成1275.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55.0%,比2002年提高7.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9个百分点。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