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山西]城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文章来源:山西日报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7年10月15日 14:48
      ——十六大以来山西城乡经济发展概述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城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造“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城市建设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蓬勃展开,全省城乡呈现出一派和谐、稳定、繁荣、发展的新气象,城市面貌、农村面貌和城乡居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城市快速协调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把积极推进城市化作为我省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加大推进力度,消除体制障碍,调整相关政策,为城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地推动了城市化建设进程,特别是通过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开展环境治理,扭转了我省城市一度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局面。
      城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6年,全省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1257亿元增加到2824.9亿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22.4%,人均GDP达2255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0%。目前我省城市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经达到60%,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正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牵引力和突出的战略地位。
      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我省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2006年全省城市年末总人口923.65万人,比2002年末增加86.5万人,增长10.33%,城市化水平比2002年提高4.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是建国以来我省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
      城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深化,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信息、金融、保险、咨询以及各种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显示出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特征。五年间,我省11个中心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25.1%,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的42.8%上升到2006年的49.5%。其中以太原、长治、晋中、运城等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最高,占整个GDP的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
      区域中心地位优势明显。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使城市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城市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科技中心等多种功能显著加强,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五年间,全省11个中心城市以占全省10.2%的土地面积,承载着27.5%的人口,容纳了全省53.9%的就业。2006年,11个中心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083.1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42.3%上升到2006年的43.8%,提高了1.5个百分点;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031.8亿元,占全省的56.7%;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为163.6亿元,占全省的49.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986.7亿元,占全省的4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91.4亿元,占全省55.9%。
      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在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城市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功能趋于完善,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对信息和各种要素的聚集、传导、辐射效应得到强化。从交通设施来看,呈现日趋完善的态势。2006年我省11个中心城市客运总量达4.27亿人次,货运量13.29亿吨,比2002年增长21.3%和33.6%;拥有市内公交汽(电)营运车辆4803辆,比2002年增加1687辆,全年运送乘客达7.13亿人次,是2002年的1.5倍。从城市道路建设情况来看,2006年城市道路面积达到6129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由2002年的5.9平方米增加到6.6平方米。从邮电通讯业来看,发展最为迅速。2006年我省11个中心城市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85.9亿元,比2002年增长136.7%。邮(政)电局(所)数达1591处,家用电话、移动电话、IP电话业务发展突飞猛进,网络无线接通率达到99%以上,短信接通率超过了98.5%,GPRS城市覆盖率达到了100%。从城市人居环境来看,绿色环保的城市生活环境正在逐步形成。2006年末,我省11个中心城市拥有城市公园绿地面积554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6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9万公顷,比2002年增加583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2.9%,比2002年提高7.5个百分点。截至2006年末,有2个城市(长治、晋城)被建设部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从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工作来看,全省11个地级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到82.83亿元,比2002年增加50.22亿元,增长了1.54倍;工业烟尘去除量1389.72万吨,比2002年增长62.1%;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62.81万吨,比2002年增长93.7%;环境噪声达标面积423.70平方公里,比2002年增长1.33倍。城市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治污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天渐蓝、水见绿,山见青,是近20年成效最大的一个时期。
      和谐城市初具规模。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06年我省11个中心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60.9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45.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94.7万人,分别占全省就业人员总数的16.7%、22.2%和18.9%,比2002年分别提高了2.8、9.8和1个百分点。城市社会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2006年我省11个中心城市759个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数5.7万张,比2002年增加7986张;拥有医生3.2万人,增加1224人,较好地缓解了城镇居民就医难问题;拥有社会福利院204个,床位数7835张,分别比2002年增长26.7%和91.9%。城市教育文化体育娱乐事业健康向上发展。2006年我省11个中心城市高等学校达49所,高等专任教师2.63万人,高等在校学生39.5万人,分别比2002年增长122.7%、88.1%和110%。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初步实现了“命案发案数下降、命案逃犯数下降、命案破案率上升”的“两降一升”的目标。据2006年11月国家统计局组织的第六次“全国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省92%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治安“很安全、安全或基本安全”。
      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形势喜人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加大了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2006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12.4亿元,比2003年的403.6亿元增加98.8亿元(因2002年统计口径不可比),年均递增7.74%,是建国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来看,农业产值所占份额,由64.8%下降到59.3%,林业由5.1%下降到3.0%,牧业由27.7上升到29.4%,渔业由0.5%上升到0.7%,农林牧渔服务业由4.5%上升到7.6%,农林牧渔业进一步向适应市场经济的方向协调发展。
      粮食综合产能稳步提高。2002至2006的五年间,中央下发了四个针对“三农”的一号文件,把确保粮食安全生产提高到空前高度。我省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在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的同时,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2004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达到2925.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91.74千公顷,增长3.24%,加之风调雨顺的气候条件,全省粮食生产再次突破百亿公斤,达到106.2亿公斤。2005年尽管遭遇严重旱灾,全省粮食总产仍达到了97.8亿公斤的较高水平。2006年,全省粮食总产达107.33亿公斤,比2002年增产16.0%,是我省历史上的第3个高产年。五年间,全省粮食生产总量达512.22亿公斤,年均粮食生产总量达102.44亿公斤,标志着山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迈上百亿公斤的台阶。
      粮食种植结构不断优化。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质量的提升,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逐步被以商品生产为主的市场农业所取代,种植结构的形成与变化已不仅仅取决于自然条件和传统种植习惯,更多的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和生产效益,以高产作物为主的产量型结构逐步向集高产、优质、高效、多样为一体的综合效益型结构转化,山西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更趋科学、效益和理性。小麦生产由于受种植区域限制和生产效益影响,在品质不断提高的同时,面积和比重逐年下降;玉米生产在稳定的市场需求与较高的价格影响下,以其高产、多样、优质、高效的优势持续扩增;杂粮生产在整合资源,提升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朝着区域化、优势化方向发展,所占比重明显下降。五年来,小麦、玉米与杂粮的种植面积比重由26.5∶29.6∶43.9调整为22.5∶41.5∶36,而三者产量之比则由26.3∶47∶26.7转变为21∶64.1∶14.9。
      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五年间,全省畜牧业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显现。2006年全省猪存栏达到607.11万头,比2002年增长12.7%,年平均递增3%;牛存栏达到231.02万头,比2002年增长2.1%,年平均递增0.5%;家禽存栏达到7362.47万只,增长3.8%,年平均递增0.9%。2006年全省猪、牛、羊、家禽出栏达到821.33万头、78.02万头、682.79万只、5982.40万只,分别比2002年增长28.9%、30.4%、13.9%、44.8%,年平均递增6.6%、6.9%、3.3%、9.7%。2006年肉类总产量93.56万吨,比2002年增长29.9%,年平均递增6.7%;禽蛋产量52.41万吨,增长14.8%,年平均递增3.5%;牛奶产量达到810.6万吨,增长81.1%,年平均递增16%。期内累计向社会提供肉类达343.9万吨、禽蛋211.7万吨、奶类276.5万吨,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同时也为农民增收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非公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04年到2006年,山西非公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加快了发展步伐,非公企业个数由45072个增加到61883个,增加16811个,增长37.3%,平均每年增加5603个,年均递增11%;非公企业法人单位数占全省企业法人总数的份额由68%提高到70.1%,提高2.1个百分点,商贸业、制造业和采矿业的非公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比重最大。2006年,非公批发和零售企业数为2.1万户,从业人数为27.8万人,制造业企业数1.8万户,从业人员95.3万人,采矿业企业数0.5万户,从业人员23万人。三个行业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已占到全部非公企业的70.2%和73.5%。2006年,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2002年的38.8%提升到2006年的41%。
      城镇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山西城市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五年间,全省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跨上了年收入超万元的新台阶。
      五年跨越4个千元台阶。五年间,为稳步提高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各级政府多次出台增资和补贴政策,使城镇居民分享到了改革和发展所带来的实惠,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2年的6234.29元,提高到2006年的10027.71元,五年间人均收入跨越了4个千元,每年的收入增幅均保持在12%-13%之间,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2.6%。2006年,我省11个中心城市中,太原、阳泉、长治、晋城、晋中和临汾6个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万元。
      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宽。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推进,我省一方面高度重视发展优势产业和非公经济,努力增加就业岗位,为居民就业和增收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多次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和离退休金,使低收入家庭和离退休人员生活得到保障。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工薪收入为7877.3元、经营净收入为377.03元、财产性收入为159.43元、转移性收入为2380.14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67.4%、56.0%、76.2%和59.5%,工薪收入以外的经营、财产、转移性收入已成为新的增长点。
      收入位次跃出“谷底”。2002-2006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年平均增长速度1.4个百分点,同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的差距呈逐年缩小态势,城镇居民收入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的排位由第24位、22位、18位、17位,上升到第15位,5年间收入排位前移了9位,彻底扭转了多年来一直处于全国“谷底”的状况。
      食品消费从量向质转变。在城镇居民收入逐步提高的同时,消费支出也明显增加。2006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170.94元,比2002年增长52.2%,年均增长11.1%。其中,人均食品支出为2252.5元,比2002年增长47.1%;在外用餐支出458.57元,增长1.2倍,吃出健康、吃出美味、吃得方便已成为人们新的追求。从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来看,2006年我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4%,比2002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表明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衣着消费趋向个性化。伴随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各类时装专卖店、连锁店雨后春笋般的兴起,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求新、求美的消费心理,城镇居民在穿着打扮上对款式、品牌、档次也更加讲究,个性化、高档化成为大多数居民的衣着消费新趋势。2006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016.7元,比2002年增长了54.7%;其中各种服装消费749元,增长61.5%。每件服装的单价从2002年的59.32元增加到2006年的88.50元,上升48.2%。
      耐用消费品换代加快。随着近年来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上升,添置家具、更新家电的开支大幅上升。2006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为441.82元,比2002年增长55.3%。截至2006年末,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35.24台,空调器28.79台,饮水机40.06台,影碟机52.38台,微波炉26.92台,健身器材2.26套,比2002年均有较大幅度增加。
      享受型消费备受青睐。随着社会服务行业和家政行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城镇居民正在从生存型的生活方式中摆脱出来,从最初的雇保姆、请家教,逐步发展到装修房屋、清洁卫生、设备修理、迁居搬家、辅导孩子等,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悄然接纳了家务劳动社会化的服务方式,使家庭服务性消费成为居民享受生活的新体现。2006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为1994.94元,比2002年增长了50.0%。
      旅游消费方兴未艾。近年来,各地大力挖掘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市场建设,旅游业蓬勃兴旺,为旅游消费提供了广阔空间,城镇居民的休闲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利用“五一”“国庆”和“春节”长假外出旅游购物,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抽样调查,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旅游的花费达121.1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9.4%。
      教育投入热度不减。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城镇居民更加注重教育投入,加强自身素质,提高文化品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不少成年人投入到再教育和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行列,很多家长还不惜花费巨额资金为子女挑选学校、请家教、报名参加各类教学班,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居民在教育方面投入的迅速增长。2006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支出为1007.93元,比2002年增长28.9%;其中用于教育的支出为539.91元,比2002年增长10.0%。
      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十六大以来,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党和政府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在满足居民住房需求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截至2006年底,我省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达26.41平方米,比2002年增长了16.7%;84.1%的家庭实现了自有住房梦,比2002年提高了16.4个百分点;有53.8%的家庭对住房进行了装修;97.7%的居民家庭现住房使用独用自来水,比重增加了7.4个百分点;有厕所、浴室的住户所占比重增加了12.9个百分点;有暖气设备家庭的比重增加了8.4个百分点;使用管道煤气及液化气的家庭比重上升了9.9个百分点。
      投资健康成为时尚。为了更好地满足快节奏、高强度的城市生活,缓解精神压力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更加注重健康投资,舍得在各类健身器材、医疗保健器材和滋补保健品上花钱。调查表明,2006年我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达589.97元,比2002年增长61.7%;其中各种医疗保健器材增长2倍,各种滋补药品支出增长2.6倍。
      交通通讯消费日新月异。十六大以来,随着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居民出行更加快捷、方便、舒适,信息消费需求日益膨胀。调查表明,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交通通讯支出825.18元,比2002年增长了1倍。其中,通讯消费支出470.71元,增长76.8%;交通支出354.47元,增长1.5倍。这主要是由家用轿车迅速进入富裕家庭、移动电话升级换代步伐加快、电动自行车正在替代普通自行车等因素所致。至2006年底,我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4.01辆,比2002年的0.95辆增长了3.2倍;移动电话达122.52部,比2002年增长1.9倍;电动自行车增至9.28辆。这些,都表明5年来我省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通过财政、税收、价格等多种杠杆和手段,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采取一系列利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取得明显成效。
      收入水平跨越新的台阶。5年间,我省农民收入连年登上新的台阶。纵向比较,农民人均收入2002年突破2000元关口,达到2149.82元;2004年又迈上了2500元关口,达到了2589.60元;2006年跨越3000元大关,达到了3180.92元,五年间农民收入环比增长速度依次为9.9%、7.0%、12.6%、11.6%和10%。横向比较,我省农民收入水平在全国的排位由2000年的第20位,提升到目前的第18位,5年中有三个年份保持在第18位的位次,有一个年份达到第17位。充分表明了我省农民收入的整体水平已经在一个新的台阶上高位前进。
      增收能力快速提升。在中央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政策推动下,我省打破了自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连续多年出现徘徊、低迷的状态,增收速度逐步恢复提高,尤其是近三年来出现“提速”加快的态势。纵向来看:2002年至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加量为245元,特别是2004年、2005年、2006年连续三年,收入增加量分别为290元、301元和290元,增速达到12.6%、11.6%和10%,是建国以来收入增加最多、速度最快的时期。横向来看:从2002到2006连续五年,我省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农民收入赶超全国的步伐在不断加快。
      外出打工成增收重要渠道。五年间,我省农民的人均年工资性收入由2002年的789.84元增加到1374.34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10%,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贡献率达到47.7%,特别是2006年,农民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在全部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已经突破40%,达到43.2%,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67.7%。农村劳动者在获取经济收入的过程中对农村以外的整体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增强,新一代农民相继走出本乡本土,拓展和延伸增收创收渠道,正在改变着传统意义上的种田人的致富途径。
      食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收入的增长和经济活动的增加,经济市场化,产品商品化对农村、农民的冲击和影响日益增强,我省农民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2006年,山西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38.5%,比2002年下降5.2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随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2006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粮食203.32公斤,比2002年减少25.5公斤,下降11.1%;奶及奶制品、水产品等消费不断提高,分别达到4.84公斤和0.66公斤,分别增长2.6倍和20%。农村居民在外饮食支出2006年人均达90.85元,比2002年增长2.6倍,一些农民特别是一些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提早地过上了“食有鱼、出有车”的城市生活,不仅能消费,而且会消费。
      衣着款式更加讲究。2006年农户用于衣着消费支出人均为227.61元,比2002年增加89.68元,增长65%,其中人均购买成衣支出达160.41元,比2002年增加74.6元,增长86.9%。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农村居民衣着消费已实现成衣化和时尚化,穿着也不断注重和讲究质量、花色和款式,享受着改革的成果和时尚的衣着。
      交通通讯愈加畅通。2006年农户交通通讯费支出人均为224.23元,比2002年增加121元,增长1.2倍。2006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的电话机已达72.1部,比2002年增长2.5倍;移动电话51.8部,增长16倍;摩托车53.9辆,增长75.2%,与此同时,生活用汽车也开始进入农户家庭。这些变化一方面反映出农民的消费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收入的增加而逐渐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随着国家对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越来越多的农户享受到了现代交通、通讯的方便与快捷。
      教育空前受到重视。2006年山西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消费支出人均339.75元,比2002年增加163.11元,增长92.3%。其中农民购买文教娱乐用品支出人均57.40元,增长45.7%,计算机等新颖耐用品购买量明显增加;购买书报杂志支出人均22.29元,增长57.8%;教育服务信息费支出人均达269.77元,增长1倍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增强了学文化、学技术及加快致富步伐的意识,注重文化生活、增加教育投资的氛围已在广大农村日渐形成,特别是孩子接受中小学乃至大学教育,空前受到重视、高度关注,舍得投资。
      居住环境注重舒适。人居环境是反映农民消费的一项重要指标。2006年末,山西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4.96平方米,平均每户住房价值2.81万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9.9%和44.9%。在住房面积、价值增加的同时,农户的居住环境和卫生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2006年末,山西农民家庭中有水冲式厕所的农户占2.1%;装配了取暖设备的农户占13.1%;有96.7%的农民家庭使用安全饮用水,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0%,并有部分农民家庭使用了液化气、电磁灶,农民的居住条件更加方便洁净。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五年来,随着山西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一是农村电气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用电户达到95%以上;二是顺利推进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建立了农村特困群众大病救助等制度,农民基本上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并对防病保健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2006年,山西农民用于医疗消费的支出达到142.66元,比2002年增长1.2倍;三是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五年累计完成营造林3387万亩,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77.3千公顷。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价格改革成果斐然市场物价总体平稳
      为了进一步健全价格调控手段,做好价格调控工作,保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十六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山西省委、省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价格改革方针政策,认真解决居民和社会各方面关注的价格问题,为稳定物价、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价格形成机制日益完善。经过五年的努力,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条件。到2006年底,山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市场调节价的比重分别为3.48%、3.1%和93.42%,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三种价格形式比重分别为0.9%、0.0%和99.1%,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三种价格形式比重分别为7.07%、6.31%和86.62%。
      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五年来。全省实行了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和种粮直补政策,减免了农业税,城乡居民电价实行同网同价,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制定了政府定价目录,整顿和理顺了一些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价格,解决了相关部门、行业的实际困难;实行了差别电价、差别水价,全面开征了水资源费和排污费;利用价格杠杆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对外开放,使市场物价总体保持平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价格运行环境。2002年至2006年,山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分别下降1.6%,上涨1.8%、4.1%、2.3%、2.0%。五年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8.8%,年均上涨1.7%,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物价变动较为平稳的时期之一,我省经济运行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格局。
      综上所述,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间,是山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五年,是山西城市农村建设成就最大的五年,是山西人居环境改善最明显的五年,是山西城乡居民获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也是山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五年,更是山西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的五年。目前,山西城乡经济社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历史时期,已经站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全省人民正以新的姿态,昂首阔步踏上新的征途,以无比喜悦的心情迎接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