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科学发展崛起能源城
文章来源:安徽日报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7年11月14日 14:24
煤电“联姻”,“大鳄”携手,昂起皖电东送的龙头;满地乌金,满城绿树,人与矿和谐共生。十七大,成为淮南科学转型和发展的一个新“支点”,创新、绿色、和谐,成为这座能源城的经济社会生活变迁的关键词。
煤电“联姻”:提升城市“价值”
11月5日,淮南洛河发电厂,2台皖电东送机组、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首次点火一次成功。
从今年4月,田集电厂第一台60万千瓦机组,向上海输出第一缕电光,皖电东送,这枚战略“棋子”,开始对优化国家能源布局,促进安徽东向崛起,发挥巨大的效益。
实施煤电一体化,丁集煤矿配套田集电厂,顾北煤矿配套凤台电厂……淮南,占“皖电东送”总装机量的85%以上,资源产业链延长了,煤炭附加值增加了。“这是淮南资源产业走向集约化的重大选择。”市发改委主任戴多斌对记者强调。
科技进步,成为淮南提升产业扩张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障。国投新集刘庄煤矿对矿井生产60个子系统进行远程全监控,开启中国数字化矿井先河;淮南矿业集团投入100亿开发治理瓦斯,建成世界首座低浓度瓦斯发电站和3座国内先进高浓度瓦斯发电站,年利用瓦斯3000万立方米。1至9月,淮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1.5亿元,同比增长11.5%。
“坚持集约发展、创新发展,推进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好中求快。”以落实十七大精神为契机,淮南市委、市政府,发出了新的动员令。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淮南今年将确保丁集矿、望峰岗矿、平圩电厂二期、洛河电厂三期年底投产,加快建设节约资源能源的循环经济体系,2010年全市煤炭产量达亿吨,形成1000万千瓦装机火电生产能力。淮南,正朝着建设亿吨煤基地、“火电三峡”的梦想,继续大踏步迈进。
记者点评: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是淮南最宝贵的财富,淮南将煤电“联姻”,一方面支撑国家长远能源需求,一方面提升了城市价值,增加了发展后劲,这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经典”定位。
生态修复:建设绿色家园
“我小的时候,这儿的大槐树有合抱粗,芦苇里飞满野鸭子。后来,矸石和废水,将这里变成一个大垃圾场。”11月12日下午,62岁的刘魁胜老人在大通区舜耕山下的“湿地生态区”对记者追忆。
现在,矸子山已变成大片的桃林,风井口建了眺望山原的观景台,茵茵的绿地、青青的苇塘,山上的“坑木”林再也无人砍伐。老人徜徉在儿时的景象里,快乐得像个孩子。
荒凉的塌陷区、臭气熏天的积水塘、伤痕累累的采石场……淮南市大通至泉山一片22.2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全国最大的资源枯竭矿区之一。一场投资达100亿的生态修复与改造,将把这片城市废地改造成由绿地、水系、园林和城市公共设施构成的巨大城市后花园,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生态修复作出了示范。
资源开采,既给淮南带来了滚滚的财富,也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创伤。“只有理顺人与资源、人与生态的关系,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长足动力”。十七大后,淮南市委市政府提出,建立“人——生活——生态——生产”模式,加快建设绿色能源城,让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一座座花园式矿山,告别了煤灰烟尘,煤矿伤亡率降至历史最低,塌陷区花遮柳护,绿水荡漾,全市绿化覆盖率超过40%……在可持续发展的旗帜下,百里煤城生产生活的这场绿色“革命”正方兴未艾。
记者点评:以人为本,修复生态,实现人与资源、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一个能源城在崛起中对人的尊重和保护,及立足当前眺望未来的远大目光,为淮南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民生和谐:催生多元文化
教室里,孩子们翩翩起舞,鲜红的笑靥,精致的编排,优美的动作,不时赢得记者们的阵阵掌声。每年,淮南有18000多名孩子走进各类艺术培训班,这里走出的小“舞蹈家”屡屡在全国大赛中摘金夺银、亮相春晚。而11月底,中国淮南首届国际少儿艺术节即将拉开帷幕。
同时在11月12日晚,一则喜讯从贵州中国舞蹈荷花奖颁奖现场飞来——凤阳花鼓灯剧团夺得这个中国舞蹈最高奖项的银奖。
从豆腐节的长盛不衰,到花鼓灯民间艺术的老树新枝,再到田家庵成为中国少儿艺术之乡,煤城的产业辉煌中,呈现出一种坚实的文化支撑,这座由千千万万矿工组成的城市,闪耀着灿烂的人文之光。
弦歌声声、妙舞扬扬的背后,是城市经济的振兴、百姓的和谐与欢乐。1-9月份,淮南全市在岗职工人均工资22094元,同比增长13.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368元,增长11.6%,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淮南市委市政府在落实十七大精神中,坚定地选择民生幸福,作为最重要的的施政方向之一。
1-9月份,淮南市安置下岗失业人员近2万人,投入再就业资金近3000万,发放各类社会保障资金8.4亿元,十二项民生工程进展良好。“发展依靠谁,发展为了谁,落实十七大精神,这是我们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副市长戴启远告诉记者。
看着6万多元“搞掂”的近90平方米的新家,住了8年单身宿舍的淮南矿业集团职工家属王欣,露出了甜蜜的笑容。淮南矿业集团投入20多个亿,让3万多职工家庭告别居住难。“十七大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为它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王欣说。
记者点评:淮南,鼓起百姓的钱袋子,建立生动多元的城市文化,增加了群众的幸福感和城市的凝聚力,这样的发展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为了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