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工业发展再铸辉煌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7年12月3日 15:55
重庆朝天门码头像一艘扬帆远航的巨轮,满载着“重庆制造”的汽车、摩托车驶向全国和世界各地。
作为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是重庆经济的第一支柱,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多年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重庆工业已形成汽摩、装备、化工、冶金、电子五大相互衔接的支柱产业群。
尽管重庆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但由于历史原因,重庆市的工业发展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存在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多靠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来获得GDP的增长的现象。一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品附加值低,企业生产能耗高,环境污染较重。近年来,重庆工业形势越来越好,企业效益明显提高,企业改革稳步推进。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庆工业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重庆这个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至关重要。
技术创新引领未来发展
11月13日,记者来到长安汽车集团。长安汽车集团在自主开发新车型中,创造了平均每款车专利量150件、每台发动机专利申请量30件、日均申请专利2件的奇迹。集团累计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000多项。2006年,长安汽车集团申请专利828件,特别是发明专利74项,居中国汽车行业首位,发明专利数超过国内其他所有汽车企业发明专利总和。
集团高级工程师李文兵告诉记者:“利用清洁燃料的环保汽车是未来发展趋势,研制氢内燃机是我们最新的科研项目,它能实现汽车零排放的理想,今年6月18日成功研发。”记者在实验室里看到了这个黑灰色的机器,乍看起来与普通的汽车发动机没有太大区别,李文兵向记者描述了氢内燃机的优势,它的亮点不仅是低排放,还在于可以吃“粗粮”,燃用工业废氢。记者了解到,氢内燃机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长安汽车集团完全依靠自己的科研力量进行研发,对关键核心技术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这个科研项目的成功,摆脱了我国在氢能源汽车应用技术研究方面跟踪式研究的被动局面。
国内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大排量两轮摩托车JH600的推出,就是重庆嘉陵集团针对欧美中级市场设计的。目前,这款集成了四气门电喷技术、欧Ⅲ排放、自我诊断、170公里极速等多项“国内第一”的大排量车,实现了中国摩托车由低端向中高端的跨越。
自主定义产品、自主决定产品开发方式、主导开发设计过程,用自己的流程和规范去管控判断开发的产品……重庆众多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自主创新之路。
据了解,重庆市委、市政府为了引导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设立了产业技术研究开发资金,每年安排2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还出台了企业新产品开发优惠扶持政策,并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贷款,并配套财政贴息资金,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重庆市研究提出了15个“十一五”期间重点培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涉及电子、汽车关键零部件、医疗设备、天然气化工、特种船舶、重大创新药物等领域。
采访中,一组组数据令人振奋。在重庆市,装备制造、化工和通信电子等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增幅高达84%、53%和75%,远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市规模以上企业2006年实现新产品产值935亿元,新产品产值率29%,居国内前列,远远高于全国9.7%的平均水平,新产品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8%,新产品研制、开发工作较好地推动了重庆工业经济的发展。截至9月底,重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858.5亿元,同比增幅36.7%,产值率为28.7%。这意味着,新产品已经成为重庆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思路更新带动产业升级
重庆市委、市政府针对重庆工业的实际,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加强了对重庆工业发展的引导。
工业发展,规划先行。重庆市经委有关负责人说:“过去我们制定规划是统计员的角色,把企业报上来的规划进行汇总,现在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把专家和企业聚在一起,上下结合,根据现代工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制定规划,寻找产业链中的缺口。比如,过去的重庆轮胎厂产品落后,环境污染大,根据重庆汽车工业发展的需要,市政府带领企业走出去寻找新的项目,从上海引进了生产半钢子午轮胎生产线,这极大改变了重庆汽车轮胎需要从外地购买的现状。”
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之路上怎么走?重庆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单兵作战”的汽摩产业,转向着力发展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电子工业等产业,促进了重庆工业的加速发展,全市工业增幅继续攀升,运行质量持续提高。
11月14日,记者来到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重庆并不是风力资源的富集地,为什么要发展风电产业?面对记者的疑问,总经理余绍清回答说,风电的市场前景广阔,提供关键零部件的13个供应商中,有11个在重庆,企业本身还拥有2000千瓦、85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和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
在试验车间,正在现场参与技术攻关的工程师刘晓林介绍说:“根据我国低温、高海拔、风沙、腐蚀、台风等气象条件,我们研制了1000千瓦及以上的大型风电机组,该技术已被列为重庆市近期重点鼓励的产业技术研发指导目录。2008年批量生产后,可以为重庆装备制造产业再造一个超100亿项目。”
记者在重庆看到,跨座式胶轮单轨轨道线已成为重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里聚集了一批轨道交通建设和管理的专业人才,他们利用掌握的系统集成、核心配套装备设计制造技术,配备了专用设施和设备,打造我国西部的轨道交通制造基地。
在仪器仪表产业方面,重庆四联集团30%的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他们自主研发用于核电站的控制系统仪表,使其成为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第一家进入核电领域的制造企业。
重庆市经委主任吴冰对记者说,从全局考虑,抓大投资、大支柱、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将成为重庆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到2012年,全市要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3000亿元,其中汽车工业实现销售产值3600亿元,装备制造业达到21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达到2000亿元,化学工业达到1450亿元,冶金工业销售产值达到1000亿元。
发展求新提升工业品质
产业结构何以为优,一个重要的指标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能减排。
近年来,重庆市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将工业企业搬出主城区。嘉陵化工厂从江北区搬往荣昌后,保留了市场竞争力强的高锰酸钾、氢氧化钾、双氧水等产品,淘汰了污染大的氯化钡产品。通过优化统筹,产品年生产总量从搬迁前的每年4.5万吨提高到了9.6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锰酸钾生产企业,企业也彻底解决了环保问题。
搬迁82家企业后,据有关部门测定,主城区环境质量将大大改善,二氧化硫排放量将减少3949吨,烟尘排放量减少6929吨,废气排放量减少15.2亿标准立方米,废水排放量减少1141万立方米,城市工业噪音大幅度降低。
11月15日,记者来到重庆长风化工厂实地采访,这家企业是特种碳酰氯衍生物的重要生产基地。他们利用化学反应热和工艺余热建立全厂能源梯级利用网络,成功地停用了全部燃煤锅炉,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由原来的3.5吨标煤降至0.405吨标煤,污染物产生量减少了95%,原材料、副产品等回收利用水平达到每年近2000万元,从污染大户转变为清洁生产企业。企业的运营品质得以改善,生产经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
作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重庆市节能降耗工作进展顺利。今年上半年万元GDP能耗为1.35吨标准煤,比2006年末下降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2.57吨标准煤,比去年末下降2%。为了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步伐,上半年重庆从结构调整入手,从源头上抓节能减排,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48.61万千瓦,目前已基本完成21万千瓦。同时,重庆市正在抓紧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耗能设备淘汰目录》,以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力工作的督促检查。
重庆工业在不断探索中发展,“重庆制造”正在改变老工业基地的格局,一幅崭新的新型工业发展画卷正在绘就,重庆新型工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