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门:循环经济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7年12月26日 10:18
近年来,湖北省荆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呈现出较好发展态势。“2006年,荆门单位GDP能耗下降3.4%,降幅高于全国2.1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36%,降幅居全省第3位;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为331天,达标率90.7%,比上年增加2.6个百分点。”荆门市委书记傅德辉欣喜地告诉记者。
作为重化工业城市,荆门重化工业比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0%,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产生的高能耗、高消耗、高污染也给荆门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既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荆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傅德辉语气坚定地说。
在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的问题上,荆门利用循环经济的杠杆,做足优化产业结构的加减法。首先从“减量化”入手抓企业生产、抓项目建设,从“源头”减少资源的消耗,逐步走出“资源—产品—污染—治理”的怪圈。近几年,荆门用循环经济“减量化”指标对投资过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进行衡量,婉拒了10多个不符合要求的工业项目。占比重很大的建材行业坚持扶优汰劣,2007年全市关停小水泥企业3家,淘汰落后产能30万吨,目前全市生产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占到了73%。行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98吨标煤下降到2006年的9.3吨标煤,降幅5.9%。
荆门用技术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在产业升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磷化行业在突破低品位矿选矿技术瓶颈后,目前年利用低品位磷矿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过去受资源品位限制无法生产的高档磷肥(如磷酸二铵等),现在年产量达到36万吨,新增产值8亿元以上。荆门石化因地制宜,在企业内部建立“小循环”,逐步形成了利用硫化氢酸性气、低压瓦斯火炬气、工业余热等5条内部循环链,将过去直接排放的“三废”返回到生产链中作为生产原料,达到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荆门石化党委副书记宁艳伶介绍说,“这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近3亿元的经济效益,外排废气中的有害气体浓度也大大降低,每年减少污染治理费1000多万元。”
此外,荆门用循环经济促进产业集群和新型工业化发展。荆门在不同企业、行业间建立首尾相连、共生耦合的循环利用链条,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目前,形成了以粉煤灰、磷石膏等固体废弃物为纽带,电力、磷化、建材等企业为核心的废弃资源利用链。在位于荆门高新区的泰山建材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忙碌的生产线正在利用磷化工企业和热电厂排放的废渣,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纸面石膏板。公司副总经理卢保举介绍说:“我们每年可以消化利用化学石膏25万吨,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化工废渣给地方环境带来的二次污染。”围绕社会废弃资源的回收利用,荆门格林美公司构建以废旧电池为纽带的产业延伸链条,每年综合利用废旧电池2000多吨。短短3年时间,企业销售收入就达到亿元以上。
“荆门还要努力实现由单纯在生产环节发展循环经济,向在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等各个环节发展的转变。”傅德辉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充满信心,“荆门不久前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我们要继续在完善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和服务上下功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