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7年12月14日,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至此,全国已形成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互动的试点格局。国家有关部门明确表示,近期将不再新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表明我国改革试点布局已经完成。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为区域协调发展明确了“以点带面”的路径。这些改革试点地区的改革探索,将成为今后区域协调发展的最大亮点。为此,我们组织了“聚焦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这段时间,湖北省葛店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伯才忙得连轴转,“每天至少要接待两拨外地客商”。类似这种情况,在这个湖北省第一家省级开发区十七年的发展过程中,几乎从未发生过。
“我们遇到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机。”陈伯才说,听到国务院同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消息,他和同事们感觉非常振奋,“葛店开发区是武汉城市圈发展最直接、最早的受益者。”
陈伯才的分析自有道理。葛店开发区在行政区划上虽然属于鄂州市,但其离武汉市中心只有23公里,进入武汉市区只要短短的20分钟,和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实现了零距离对接。湖北省委、省政府已将葛店开发区纳入“武汉科技新城”建设规划,武汉市主动修通连接东湖高新区的高新大道、武鄂快速通道等交通主干线,支持葛店开发区与东湖高新区融合发展。
随着东湖高新区土地资源的日趋紧张,越来越多的投资商把目光投向葛店开发区。湖北省工商部门顺应这一趋势,积极探索制度创新,规定葛店开发区内原注册地在武汉的企业和注册资本较高的企业,可以突破行政区划,冠以“武汉”名称。日前,一家2007年7月在鄂州市成立的企业,拿到了“武汉高科表面处理工业园有限公司”的名称核准。湖北省工商局副局长张光灿表示,首份冠名武汉的葛店开发区企业执照,是一种制度性的突破,意味着武汉城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记者在葛店开发区看到,位居世界500强前列的美国嘉吉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比克公司、人民电器集团等知名企业的项目正在紧张的建设当中,而与之配套的项目也已经同步建设,重点产业形成了集约、集成、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我们提高了招商门槛,依靠产业链选商,去年以来拒绝了50多个不符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项目。”陈伯才说。
葛店开发区生机勃勃的场景,只是武汉城市圈的一个缩影。武汉城市圈成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消息,使荆楚大地上的人们精神振奋,信心十足,准备迎接这历史性重大机遇的到来。
城市圈经济加速一体化
城市圈的实质是一体化,一体化的要害是分工,分工的依据是比较优势,武汉城市圈正努力使各城市实现良性互动的错位发展
2007年12月26日,武汉市第五座长江大桥———阳逻长江大桥正式通车,武汉交通大动脉、188公里的大武汉外环也由此全部贯通。就在同一天,武汉市汉英(山)、汉蔡(甸)、汉麻(城)、汉洪(湖)、青(菱)郑(店)5条高速出城公路建成通车。
阳逻长江大桥通车后,国家“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在武汉全面实现互通。通过外环线,武汉通往全省的24条出口公路全部有机连成一体,形成环环相扣、路路相通的“环形放射状”交通网。这意味着,武汉和周边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城市已经实现1小时以内互达,武汉城市圈真正形成了“1小时经济圈”。
“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是实现产业布局一体化的前提”,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梁亚莉介绍说,200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武汉城市圈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重点要在城市圈内实现“五个一体化”,即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几年来,武汉城市圈在各个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区域市场一体化在金融领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06年,武汉电子支付系统成功联通天门、潜江,实现在城市圈内全面开通。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组织武汉市9家商业银行分别与黄石、仙桃、孝感、咸宁等地11家企业签署支持签发商业汇票协议,签发商票额度共计264亿元。现在,武汉城市圈票据交换年发生700多万笔,交易量达到1万亿元;实现了银行卡跨区域联网,圈内各市可通存通兑、同步结算,年POS机交易量达200多亿元。
各种市场壁垒逐步消除,在城市圈内部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和互补,武汉作为龙头城市的辐射作用越来越明显。
农业大市孝感的农产品与武汉各大超市成功对接,每年有60多个系列、300多个品种销到武汉市场,年销售额30多亿元,占到武汉市场的15%。在孝感市汉川新河镇汉新村,村民柳文明说,武汉的超市直接到田间地头收购蔬菜,价格比原来卖高了不少,“2006年我种了2亩蔬菜,收入5000多元。”
武汉传统的产业如化工、服装等制造企业开始将生产基地搬迁到周边城市,如武汉一棉纺厂、红人集团等;而周边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如潜江制药、广济药业和特大型国企如东风、中铁十一局、三江航天等则主动将企业总部或研发中心迁往武汉。这一进一出,“总部经济”和“分厂经济”渐渐形成,正是武汉城市圈内产业分工更加尊重市场规律的表现。
“城市圈经济与以往城市行政区划内经济不同,圈内产业有没有根据比较优势合理布局,有没有整合优势,形成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机制等至关重要。”一直参与武汉城市圈规划和研究的湖北省社科院院长赵凌云说。
“为了更好地引导不同产业在城市圈内部合理布局,我们正在组织有关人员编制《武汉城市圈产业流动指南》。”湖北省发展改革委规划处处长孙大钟告诉记者,这份“产业流动指南”根据9城市现有产业基础和城市圈总体规划,结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要求,力争使各城市实现错位发展。
梁亚莉也是这份“产业流动指南”的牵头人之一。她认为“城市圈的实质是一体化,一体化的要害是分工,分工的依据是比较优势”,据此她提出武汉城市圈内产业的分工合作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按照产业层级分工,武汉主要发展体现中心城市功能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周边8市积极承接武汉产业转移;二是实行产业内部和上下游配套分工,大力发展城市圈的产业链,如周边城市围绕武汉的汽车、钢铁、石化等支柱产业发展配套产品;三是按照产业发展功能进行分工,大力发展武汉和周边地区“前店后厂”的模式,鼓励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集团将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放到武汉,把生产加工基地放到周边,使武汉城市功能完备和周边加工成本低的两大优势能在企业内部高度结合,从而提高企业和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当然,产业的合理有序流动首先要尊重市场规律,政府部门要做的是尽量消除因行政区划分割造成的各种市场壁垒,”梁亚莉说,“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内的产业合理分工日趋明显、渐成潮流。”
武汉城市圈,正在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那样,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要素向高效率的区域流动,推动城市圈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加速工业化进程,并且推动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城市功能的升级,形成以武汉为中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促进湖北在中部率先崛起。”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说。
种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田”
武汉城市圈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不仅着眼于湖北,而且立足全国,既要推动湖北的发展,更要为全国改革提供成功的经验
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湖北省和武汉城市圈而言,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机遇,但同时也面临很大的挑战,因为如何“试验”,没有现成的框框,没有现成的经验,也没有现成的文本可以依照。
湖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李鸿忠说,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其根本指导思想,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其具体内容,科学发展是其根本内涵,“只要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体制机制,我们就要大胆试验,率先突破。”
“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要实现科学发展,不能有例外。”李鸿忠说,“在湖北这样一个资源相对充裕,工业化处于初、中阶段的地区,自觉率先开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更具意义。像大部队作战,必须有尖刀连;大面积作物的推广必须有育种田一样,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对东、中、西部都是新课题、新挑战,也必须有地方走在前面。”
在李鸿忠看来,武汉城市圈开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首先必须转变发展的观念和方式。他明确提出领导干部必须转变政绩观,“打个比喻,假如我们能够实现50%的增长,但走的是粗放型的老路,那就不如科学、集约地实现15%的增长。”
据了解,湖北省在初步拟定的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框架方案中,提出试点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消除影响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为此,武汉城市圈将力争从七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是探索建立统筹区域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重点是优化产业布局,改善产业配套环境,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实现产业一体化发展。
二是探索建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重点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区域科技创新优势变成强大的经济发展优势。
三是探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体制机制,优化区域经济结构。重点是转变思想观念,放宽市场准入,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突破性发展金融、物流、信息、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四是探索建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完善区域公共服务功能。重点是推进现代城市规划、建设、营运、管理体制创新,加快城市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是探索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是完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管理体制,加强制度约束,加大环保投入,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的市场运作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六是完善城市圈土地资源管理体制,探索节约和集约用地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重点是统筹工业化、城市化进展,加大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建立工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人口转移、农业农村用地减少平衡机制,促进集约用地。
七是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重点是推进户籍、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目前的框架方案,集中于体制机制,着眼于综合配套,立足于武汉城市圈整个区域,明确了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作为武汉城市圈发展的目标,是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途径的一种积极探索。”湖北省社科院院长赵凌云说。
武汉市市长李宪生说,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并不是仅仅着眼于湖北,而是立足全国,考虑到试验区的全局性和典型性问题。所以,在改革试点当中,既要推动湖北的发展,更要为全国改革提供成功的经验。据了解,目前湖北省正在集中各方力量和智慧,制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方案,报国家有关部门并经国务院审批后实施。
种好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田”,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宽,关联性强,触及利益层次深,湖北省正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统筹安排,统一部署,协调推进。
构筑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 中部地区发展不仅要依靠外向型经济,更要依靠内源性动力。武汉城市圈将努力在中部地区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实现率先崛起,进而带动湖北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武汉城市圈和同处中部地区的长株潭城市群一起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人们不难看出这一重大决策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实现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武汉城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在这一区域增长极的强力带动下,湖北作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地位也日渐凸显。
“2006年,武汉城市圈以占湖北全省31%的土地和51%的人口,提供了全省614%的地区生产总值和635%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成为湖北产业和生产要素最为密集、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湖北省社科院院长赵凌云给记者看了一组统计数据:目前,武汉城市圈GDP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0%以上,人均GDP为全省的12倍。在他看来,湖北省只有通过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才能将省域区域发展整合起来,进而加快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梁亚莉也认为,武汉城市圈独具优势,“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外向型经济贡献很大。中部地区由于区位的关系,发展不仅要依靠外向型经济,更要依靠内源性动力,走外向型经济与内需型经济结合的道路。武汉城市圈在市场、区位、交通等方面表现出发展内需经济上的独特优势。”
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作为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切入点,赵凌云认为具有重要的意义,“资源瓶颈和环境制约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约束,中部地区资源比较丰富,环境承载空间较大,同时正处于工业化的初、中阶段,最容易犯破坏环境、消耗资源的错误,在这一地区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科学发展道路,不仅能够避免走粗放发展的老路,而且体现了中部地区的自觉性。”
梁亚莉认为,武汉城市圈要依靠产业结构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来促进发展,而不是通过大量占有资源来实现增长,“促进产业向优势地区流动聚集,以产业园区为依托发展集聚式经济,这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而要实现这一点,就要重新认识和发现武汉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价值,完善武汉的中心城市功能。武汉市市长李宪生表示,武汉应加强城市的生产要素聚散功能,提高城市综合功能和影响力,构建城市圈的大平台,按照市场规律全面统筹城市圈的发展。
专家普遍乐观相信,通过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武汉城市圈将在中部地区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实现率先崛起,进而带动湖北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2007年12月23日,武汉叠峰水泥厂(原武汉水泥厂)4座立窑生产线被成功爆破。这是武汉城市圈获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最大的节能减排工程。
武汉城市圈主要经济指标
武汉城市圈土地面积约5.78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31%;人口约3110万,占湖北省的51%;
2006年,武汉城市圈9城市实现GDP4604.93亿元,占湖北省的61.4%;
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467.82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占湖北省工业增加值的6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财政收入分别占湖北省的54.7%、635%和52.1%;
2007年上半年,武汉城市圈在全省经济中的“龙头”地位进一步显现,1—6月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4.2%,增幅高出湖北省133%的平均速度;工业增加值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4.6%,其中武汉、黄冈、咸宁、天门、黄石5个城市工业增长速度超过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