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优化结构 提升能效 —武汉铁路局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纪实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1月4日 13:31

      经过六次大提速,我国铁路运输能效不断提高,但仍有一定增长潜力。近年来,武汉铁路局着力推进产品结构优化、运输组织方式转变、管理手段创新,在提能增效上迈出了一大步,该局成立两年多来,客、货运量平均增幅分别达到5.1%和6.5%。特别是2007年“4·18”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以来,通过发挥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效应,客、货运量再次实现大幅提升。全局日均发送旅客13.9万人,同比增长7%;日均发送货物276万吨,同比增长9.5%;重点物资、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运输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入夏期间湖北电煤库存一直稳定在150万吨以上,长期存在的拉闸限电现象基本解决。武汉铁路局局长余卓民告诉记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行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加快铁路建设两条腿走路,是武铁提升能效的重要途径。”
      为了充分释放既有线运能,武汉铁路局提出,要把运输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就像海绵里的水,不断地挤,总能挤出水分来。他们推出作业流程写实制度,对运输过程每一个环节的作业时间、标准进行细化,严格检查考核,挤掉水分,释放潜能。
      2007年5月,该局派出专人到湖北襄樊进行列检作业检查写实,结果发现列检现场作业时间比计划超过了一个小时,原因是人手不够。他们立即从河南信阳抽调20多名职工支援襄樊,此后列检作业时间次次达到规定标准,车辆实现了快出快进。京广线是该局管内运能最紧张的一条线路,2007年“4·18”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后,由于列车速度进一步提高,日均开行列车达到140对,平均5到7分钟就有一趟列车通过,运能已经达到超饱和。该局按照铁道部部署和全局一盘棋的思路,制定了“两翼分流”战略,就是将京广线上的部分货车向运能相对宽松的京九、焦柳线上分流,通过技术改造“挤”出京九、焦柳线列车运行时间空隙,提高线路通过能力,使焦柳线日通过列车由50对提高到了70对,京九线日均增加了5对。在节假日,他们还根据旅客需求和线路实际状况,见缝插针开行临客,用足既有线运能。
      除了尽量多开车,武铁还按照铁道部统一部署,在每列车的运输能力上挖潜力。武铁在提高编组站的编解能力和机车运行距离上想办法挖潜,减少中间环节,尽力开行直达货物列车。2007年直达列车运输量达到3000万吨以上,占到全局年货运量的1/3。他们与管内10个大企业达成了改造厂内设施,以便列车直接开到厂内仓库或作业地点的意向,目前已在阳逻电厂、鄂州球团矿厂和新沟电厂3家企业实施,货车平均少停留3至5小时,铁路企业把通过加速周转挖掘出来的货车运能用来增加企业的运量,实现了路企双赢。
      提高运能不仅需要火车快跑,还要尽量多拉。武铁一方面要求货运站段“巧装满载”,用满每节车厢的空间和容量,在不超载的前提下,通过技术攻关让每节车厢尽量多装一点。2007年全局每辆车平均装车量由604吨提高到了609吨,相当于年运量累计增加70多万吨。另一方面努力提高线路和机车、车辆承受能力,尽力增加整列车的车厢数量。现在,京广线每趟货车能够平均多挂2节车厢,汉丹线、孟宝线每趟车平均多挂4节车厢,相当于提高年运输能力580万吨。前不久,一种新型的“和谐3型”大功率机车驶上了武铁管内的铁路线,这种机车不仅外表更美观,力气也大多了,武铁每天在平顶山到武汉之间开行6000吨直达重载煤炭专列,仅此一项每天可多拉10000吨。                    
      该局还给其他机车加压,让它们使出最大劲,多拉快跑,2007年以来,该局所有列车趟运量都增加了200吨至500吨。
      过去,武铁管内有不少小的货运站和专用线,有的每天只发送一两车货,既要占用运行线路,又需要机车牵引,运能没有用足。为解决这一问题,武铁结合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需要,提出货运规模化经营思路。以武汉市为例,该局制定了货运“一主两辅一中心”发展战略,就是在城区边缘建立舵落口、流芳、滠口“一主两辅”三个大型货场和集装箱中心站,关闭市区内的小货场,实行规模化、机械化运作。记者在舵落口货场看到,一期工程已经竣工,装卸仓库呈“两库(仓库)夹两线(铁路线)”格局,火车直接开到仓库中间,可以做到风雨无阻、昼夜不停地装卸货物。工作人员介绍,这种仓库达到了国内最先进的五星级货场仓库标准,并且还将建设五座,库内总面积突破10000平方米,年吞吐能力超过600万吨。规模化经营大大提高了货物装卸速度和集散辐射能力。下一步,该局将向其他地区推广这一做法。
      通过挤海绵式挖潜,武铁大大提高了既有线通过能力、机车车辆运用能力、编组站解编能力和装卸消化能力。现在,武铁的产品结构明显改善,运输潜能得到不断释放,始发直达列车、技术直达列车、阶梯直达列车、路企直通列车、循环列车、货物专列、五定班列等应有尽有,捎脚运输等新的运输方式也应运而生,各种运输产品取长补短,效能大大提高。目前,武铁管内始发和通过的旅客列车达到150.5对,比2006年增加20对,增长15%;开行货车386对,增加62对,增长19.1%。2007年前10个月,该局完成旅客发送量4461.2万人,同比增加220.5万人,增幅达5.2%  ;货物发送量8104.3万吨,同比增加723.3万吨,增幅达9.8%。
      近年来,武铁还加快新线建设,加速提高能效。“既有线挖潜提效毕竟空间有限,要大规模提高运输能效,优化产业结构,还必须加快新线建设。”余卓民告诉记者。近年来,按照国务院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铁道部部署,武铁管内铁路建设驶入快车道。
      在京广线鄂豫两省交界处的鸡公山地段,由于山高坡陡,过往的货物列车一台机车拖不动,需要加一台“补机”,不仅速度慢,而且浪费资源。2005年11月8日,京广线河南信阳至湖北陈家河段(简称“信陈段”)改造拉开序幕,武铁迅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会战,在鸡公山打通隧道9条,新修桥梁32座,弯道基本拉直,最大坡度下降到了6‰以下。2007年3月26日,这段投资达20多亿元的新线路提前开通,列车通过鸡公山再也不需要临时加挂车头,设计速度达到200公里/小时,旅客列车运行时间随之缩短了23.9分钟,货车运行时间缩短了60.6分钟,京广线运输的一个重要瓶颈被打破。
      武昌火车站是一个具有91年历史的特等客运大站,由于建设年代早,设计规模小,不仅站容站貌破旧,而且候车能力严重不足。2006年6月,在铁道部、湖北省和武汉市的支持下,武昌站正式动工改扩建。武铁组织大量施工人员日夜加班,赶进度施工。仅仅过了一年多,一座具有荆楚风韵的现代化客运站已拔地而起,其高峰期候车能力达到8000人,是改造前的4倍,旅客发送能力出现质的飞跃,近期旅客年发送量可达890万人,远期到2025年旅客年发送量可达1020万人。
      2005年6月23日,引人瞩目的武广客运专线破土动工,湖北段建设工程也有序推进。此前不久,横跨长江的武汉市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已先期开工,成为京广客运专线的控制性工程。该大桥将创下四项世界第一,尤其是桥面上铺设了四股铁道线,将使南来北往的列车更为畅通无阻。2006年9月份,与武广客运专线配套的武汉站动工兴建,使武汉铁路形成武汉站、武昌站、汉口站三足鼎立的局面。几年后,与现行京广线平行的京广客运专线将正式建成通车,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又一条大动脉。
      与此同时,该局管内宜昌至万州铁路、武汉至合肥铁路、武汉至安康铁路二线工程、武汉北编组站、武汉动车段、焦柳线洛阳至张家界段电气化改造等一大批重点项目陆续上马,还有一批工程即将动工。目前,武铁管内已经确定的新建和改建项目达到17个,建设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几年之后,该局管内铁路将形成“四纵四横”的网状格局,并将形成以武汉为中心,到上海、重庆、北京、广州4个小时半径圈和连接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高速客运网络,铁路结构得到更加明显的优化,运能可望大幅增长,武汉铁路的枢纽地位将更加突出。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