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1月8日 10:02
开栏的话 每天,我们的记者都在各地、各行各业奔波采访。所见所闻的人和事,常常让记者生发出一些感慨。在2008年的日历翻开之际,我们开辟《采访随感》栏目,在这里,记者将把未能写进报道的那些精彩内容,用轻松的笔法展现给读者。同时,他们有感而发,用思绪的火花讲述自己的观点和体会,力争在广大读者中产生共鸣。
“我们想象此时此刻正坐在温暖的蒙古包里,外面是晶莹的冰雪世界,耳边传来悠扬的长调,在新的一年,呼伦贝尔让美丽与发展双赢的路子将越走越宽。”2008年元旦前夕,在呼伦贝尔市与首都新闻界的座谈会上,市委书记曹征海一番富有诗意的语言,让记者仿佛又一次置身于绿意盎然的大草原。这个冬季,呼伦贝尔不再寂寞,牙克石开雪节的举办让长达6个多月的冰雪期成为独特的“银色”财富;这个冬季,呼伦贝尔也不再寒冷,纵然地上雪花飞舞,地下能源资源的开发却让这里涌动着发展的热流,足以驱散零下几十度的严寒。而最让人兴奋和欣慰的是,近年来经济开始加速的呼伦贝尔依然还是那么美丽!
呼伦贝尔这个名字总让我们首先想到一望无垠的绿色。这里有最完整的全生态资源,森林、草原、湖泊基本保持了原始风貌。呼伦贝尔干部群众怎么看待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呼伦贝尔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工业和环保是如何结合起来的?呼伦贝尔干部群众的答案是:让“美丽与发展双赢”————工业强市与生态立市并举,坚持“四进四退”。“四进”就是四个新:新型工业化、新型农牧林区、新型边境区域合作、新型服务业;“四退”就是退耕、退牧、退伐、退污染的小工业。尤其是对国家布局的能源产业制定了“点状布局、集约发展、规模开发”的战略,推广循环经济模式,确保以最低的环境代价实现资源最大的增值。“退”是恢复自然生态,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实现更好发展;“进”是发挥生态优势,发展新型特色产业,实现更快发展;在辩证把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呼伦贝尔在茫茫草原上写下了科学发展的动人篇章。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国内的重要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人和自然和谐共处。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要建设生态文明,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其中,有几方面的工作需要重点推进。第一,坚持“好字优先”,在推动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上多下功夫。呼伦贝尔这些年为了建立健康的发展模式,已经用了3年的时间打基础,还要再花4年进行巩固,才会从容迈入发展快车道。因为当地领导干部认识到,生态环境一旦破坏,难以修复,所以必须保护优先、有序开发,确保发展质量,坚决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
第二,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倡导和树立“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观念。目前,已有不少地方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下一步还应加快建立并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
第三,发挥市场杠杆作用,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产业和贸易等经济手段,改变资源低价和环境无价的现状,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的补偿机制、投入机制、产权和使用权交易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同时,广泛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当年草原英雄小姐妹护羊的故事,感动了几代人。在呼伦贝尔的土地上,这些故事很多很多,前不久在呼伦贝尔拍摄的一部电影,讲的就是草原人为保护草原而牺牲生命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这些人,我们不会忘记。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生态家园,我们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