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新步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1月11日 11:21
2007年12月5日上午,皖中地区相隔不到9公里的两个小镇的热闹景象,打破了冬日的宁静。
在肥东县撮镇镇沙站的一间活动室里,齐刷刷地坐了10多位老大爷,拉二胡的、拉板胡的、吹笛子的,正齐心协力地演奏着他们一起整理的新曲目《万紫千红春满园》。这一被当地群众称为“十八乐坊”的农民乐队如今已经发展到20多人,大部分年龄在60岁左右。随着群众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这个乐队现在几乎每个月都有一次演出,现年69岁的谢文传乐此不疲,他美滋滋地说:“只要听到人家说撮镇乐队搞得好啊,就比什么都高兴!”
此时此刻,9公里之外有着另一番热闹,肥东县店埠镇青春社区活动中心的大厅里,几位大妈身着红衣映得满屋子春意盎然,有的随着录音机里的音乐翩翩起舞,有的围成一圈齐声和着“莲枪曲”,当中一人正将莲枪耍得令人眼花缭乱。这支2006年7月由社区里离退休居民成立的“夕阳红”老年艺术团,如今有500多平方米的活动场地,共有157名成员,组成了歌舞、锣鼓、旱船、龙灯、书画等各种演出队,经常参加乡镇文艺调演及各种演出。“过去我们到处找地方跳舞,刮风下雨就中断了,现在好了,社区还专门雇了个老师傅烧水给我们喝。我们每天下午两三点都来这跳舞!”“夕阳红”老年艺术团舞蹈队队长朱明笑道。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安徽省正在实施的“文化惠民”工程,让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享受到越来越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走进去:贴近群众,积淀内涵
“我们的‘江淮情’就是安徽的‘心连心’。”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广电局局长张苏洲在向记者介绍安徽主创的大型慰问演出“江淮情”时深有感触地说:“十七大报告要求,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我们本着这一精神,贴近群众,生动创作,这正是‘江淮情’最大的特色,也是深受基层干部群众欢迎的原因所在。”
回忆起2007年5月在宿州的那场演出,张苏洲说道,“演出一结束,宿州当地的领导就跑来问我,你们怎么对宿州的当地话、好玩的、好吃的那么了解?”原来那场演出有个主持人演的小品叫《欢乐宿州行》,其创作者吴棣、士鼎在创作前特地到宿州当地住了很长时间,收集了大量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方土语,编进了小品,节目演出后大受欢迎。
记者后来在现场演出录像中看到,不仅仅是《欢乐宿州行》,几乎每一场演出,节目的主创人员都通过深入基层,满怀激情地谱写出了一个个饱含浓郁乡情乡韵的动人乐章。这一由省委宣传部牵头主办、省电视台承办的大型慰问演出活动已经成为具有安徽特色的知名文化服务品牌,从2004年开始每年演出4场,迄今为止已经演出了15场,现场观众累计达30多万人。
深入群众,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安徽各地的新风尚。在合肥,“乡土乡风乡情”民间文艺展演活动挖掘整理、创作编排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文艺节目,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民间艺人和民间文艺节目。在芜湖,“芜湖赋”的征集活动,吸引了全市群众的广泛参与,并且最终由组委会经过集中研究、归纳提炼,形成了“芜湖城市精神”、“芜湖城市名片”表述语和《芜湖赋》初稿。
走出去:拓宽领域,创新形式
2007年11月22日,合肥市和平广场上花团锦簇,歌声如潮。这是安徽省“党旗映江淮 百花颂和谐”千场文艺活动的启动仪式,演出将近一小时,歌舞、戏曲联唱、杂技、音乐快板等各种类型一应俱全。“我们这场演出的新节目比例高达60%以上,这些节目多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加班加点赶排出来的。”文艺演出总导演洪杰感慨道,千场文艺活动不仅有“百场文艺演出”一个形式,还有“百场电影放映”和“百场书画创作和展览”。
“我市这几年的群众文化工作不断拓宽新领域,探索新形式,在满足百姓文化新需求中不断推陈出新。”合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存安介绍,在合肥,文化活动有突出地方特色的,有传承民间文艺的,有弘扬传统文化的,有领衔时尚潮流的,多种文化活动满足不同领域群众的文化需要。从活动覆盖面上看,不仅考虑到城市居民,还兼顾到乡村农民,不仅有立足城区的“走向文明”、“幸福家园”、“激情十月”等广场文化活动,还有面向农村的“民间文艺展演”、“农村数字电影院线”等活动。从活动内容上看,既有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新春文化庙会”、“民间文艺展演”等活动,还有充满现代文化气息的“休闲娱乐文化节”等活动,不仅有本土的文艺演出,还邀请了国内外一流经典剧目来合肥公演,如舞蹈大师杨丽萍主创的《藏谜》、美国百老汇音乐剧《42街》以及丹麦儿童剧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欣赏需求,最大限度、范围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和保障了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基本权利。
走下去:立足实际,城乡共享
2007年12月8日傍晚时分,记者从合肥出发,随着合肥市金穗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的放映队一起前往长丰县下塘镇。“这次放的电影是《张思德》,我们已经下乡送了300多场电影了。”同行的新安院线总经理钱海洋介绍道。到达下塘镇时是晚上6点多,我们在镇领导的带领下,摸黑穿过几条街道,出现在眼前的便是镇中心礼堂里端坐着的几百位翘首张望的下塘镇孩子们。当孩子们热烈的掌声响起时,记者深切感到,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电影。自6月28日合肥市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正式启动,首批20个农村数字放映点开始电影放映工作。这项惠民工程的启动标志着合肥市农村电影工作进入了崭新阶段————传统的16毫米胶片电影正被数字电影所替代。截至目前,全市20个农村数字电影点已放映近300多场,观众近30万人次,计划3年内覆盖全市62个乡镇。
促图书下乡,安徽也正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2006年,安徽省临泉县庙岔镇后韩村村干部陈雷自费买回法律通俗读本和科技书籍,订阅了10余种报刊杂志,加上县检察院赠送的1000多本书籍,建起了一间20平方米的书屋,起名“农家书屋”。也是从2006年开始,安徽全省开展“农家书屋”工程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本着这一要求,我们今年将建500个‘农家书屋’,明年将达到2000个,2010年底全省要建立8000个左右,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省行政村。”安徽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郭永年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公司还通过实行‘混业经营’的业态创新,图书发行量比过去提高了10倍左右。他们争取在两三年内把新华书店农村便民店发展到1000家左右,在更广的程度上惠及农村千家万户。”
从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安徽省定下的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省1240个乡镇都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建成乡镇文化事业发展平台;基本完成全省农村数字化放映工程,根本解决全省4100万农村人口看电影难问题;基本实现专业剧团每团一辆流动舞台车;基本建成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五个“基本”只为一个目的:让更多的百姓共享更丰盛的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