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广东经济总量将破3万亿 珠三角打工模式未改变
文章来源:中财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1月14日 14:29
  最近,广东省社科院公布的《二○○七年度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指出,尽管广东经济总量领先全国,综合竞争力亦领先沿海各省,但发展水平及综合发展后劲仅排在第三位。广州与佛山的合作能否成为珠三角"龙头",关系广东经济发展的未来。
  广东经济总量将破3万亿
  《二○○七年度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在肯定广东经济地位的同时,更多的关注曾领先全国的广东经济所存在的问题。
  报告称,广东2006年GDP接近2.6万多亿元,在2002年至2006年的五年间,广东经济的名义年均增长率超过15%,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近3个百分点。进入新世纪以来,广东经济总量先后突破了全国GDP的1/10、1/9,到2006年达到了1/8。2007年,广东经济总量有望突破3万亿元,第一次超过台湾。
  人均GDP仍落后
  但仔细分析经济数据不难发现,广东优势并不大。比如经济总量,虽然广东GDP比主要竞争者山东和江苏要多出4000亿元,但以人均GDP为标准,广东经济总量不仅落后上海、北京、天津,也落后于浙江和江苏。
  同时,2006年广东综合发展后劲虽然超过北京、上海等直辖市,却仍排在天津、山东、江苏之后,列沿海省市第四位。此外,长期发展后劲排第一的广东,正面临着山东、江苏等沿海强省及辽宁、河北与黑龙江等省的努力追赶。在传统增长方式上,广东发展潜力已经比较有限。
  广佛合作决定珠三角的未来
  目前广东综合竞争力名列沿海各省第一位,但在构成综合竞争力的发展水平及综合发展后劲方面,广东只排在第三位(前者第一位是浙江,后者第一位是山东)。
  而在广东21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序,最强依次是东莞、深圳、佛山与广州。其中,广州与佛山虽然在外源型经济发展中面临相对不利处境,但综合发展后劲仍分别增强了2.5倍和4倍,高于东莞与深圳的同期水平。
  报告认为,广佛经济合作决定广东发展前途和命运。正如长三角的发展寄望于上海的带动,珠三角同样需要广州、佛山联手,才能引领经济发展。
  深圳正被边缘孤岛化
  广东外源型经济已经失去优势,2006年广东引进外资已少于江苏。
  《二○○七年度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指出了过分依赖外源型经济对广东带来的不良后果。第一是珠三角中心城市分工与定位不清,如深圳正被边缘化与孤岛化。深圳毗邻香港,却无法替代香港成为广东外源型经济中心。有近1000万常住人口的中心城市深圳,虽然人均GDP超过6万元,却由于外源型经济主导及被香港替代其生产性服务市场,导致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周边的东莞、惠州对深圳需求有限,与广州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相比,处于广东"二层结构"格局中的深圳正被边缘化。
  第三产业或将超过工业
  第二是广东工业化主导力量不足、工业化过分依赖外源型经济。外源型经济主导的广东,每年流向香港的生产性服务估计有2000多亿元,工业推动经济的贡献仍有可能被第三产业超过。
  第三,虽然广东第三产业比较发达,比重超过江苏和山东,但物流、市场、金融、投资与教育等未如人意。如固定资产投资与货物周转量只有山东2/3,人均金融业增加值比浙江要低一半,亿元商品市场成交额,浙江更是广东的三倍。更有甚者,广东每万人在校学生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作为外源型经济优势减弱的标志之一,广东实际利用外资在全国一枝独秀不再,2006年,比起江苏,广东实际利用外资少了近30亿元。如果加上不断增加的韩国与新加坡资金,在引进外资方面,广东落后于江苏、珠三角落后于长三角已成事实。
  地价上涨为珠三角的首要瓶颈
  发展成本上升令珠三角面临发展困境。"打工经济"未改变及加工贸易的"内外交困",都令人担心进入高成本时代的珠三角将何去何从。
  《珠三角竞争力二○○七年度报告》引述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的话称:"发展成本上升是珠三角地区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指出2007年是珠三角提升与阵痛同在的一年。
  珠三角发展成本持续上升体现为:一是土地不足,地价上涨是珠三角尤其是中心城市成本高企的首因。二是能源和原材料成本持续上升,不仅挤占了当地企业的利润,而且给珠三角后续经济发展带来了油荒、电荒等一系列不利影响。三是环保成本上升,随着珠三角环保模范城市群的成形,企业在治理废气、污水、废料等方面的费用将继续增加。四是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珠三角"劳工荒"带来的劳工不足一直纠缠着珠三角企业,提高工资成为普遍手段。
  "打工经济"模式仍未改变
  目前珠三角诸多企业只能赚到少量加工费的"打工经济"模式仍未根本改变。结果2007年前三季度广东工业增加值中仍有20%左右来自玩具、纺织、建材等传统行业。即使是深圳、东莞、惠州等珠江东岸城市,近年在发展电子产业等高科技产业政策引导下承接了大批IT硬件生产转移,但仍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珠三角的"工厂"地位。
  在珠三角生产出口的科技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仅占3%,而且其产品销售和服务网络也主要为外商所控制,一旦成本无法再压低,外商可能撤资。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