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一些港口城市,掀起了建设沿海产业带、临港工业区的热潮。在土地资源极为稀缺的情况下,这些地区把眼光瞄向大海,通过开发滩涂、围海造陆,创造建设用地,比较著名的项目有河北曹妃甸工业区、上海漕泾化工区、辽宁沿海产业带和天津临港工业区等。 2007年,天津临港工业区成为化工产业和造修船业大项目争相落户的热土。中石油、中化工两个300亿元项目的成功引进,奠定了临港工业区世界级化工区的地位;总投资达100亿元的中船重工项目的引进,使临港工业区向建设全国重要的修造船基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深入这片浸透着大海气息的土地,天津临港工业区滩涂开发工程科学的规划定位、一流的建设速度、完善的环保举措以及从中体现出的先进的开发理念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 天津临港工业区位于天津市塘沽区海河入海口南侧滩涂浅海区,总规划面积约80平方公里,是天津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工业区紧紧围绕国家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定位,瞄准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的趋势,发挥自身优势,科学规划主导产业,确定发展目标。目前明确定位在三大产业板块,即化学工业、造修船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 首先,围绕天津建设北方重要经济中心的目标,积极抢抓国际重化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天津化工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临港工业区将第一大产业板块定位在化学工业上,致力于建设全国重要的化工基地。一期规划面积约22平方公里,主要发展以石油化工、海洋化工和煤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三期规划面积约23平方公里,主要发展精细化工等高附加值产业。目前,临港工业区已引进了韩国LG、比利时思多而特和中石油、中化工、天津碱厂、大沽化工厂等知名石化企业。其中,中化工项目投资总额超过300亿元,天津碱厂、大沽化工厂项目投资总额均接近200亿元。几年内,临港工业区将形成3000亿元以上的化工产值,带动数千亿元的相关产业,而且将对保障国家战略能源安全发挥重要的作用。 其次,适应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要求,临港工业区将第二大、第三大产业板块定位在造修船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上,致力于建设全国重要的造修船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二期规划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主要发展这两大产业。中船重工新港船厂项目建成后,年造船能力300万吨,修船200艘,将为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提供强大的保障。与此同时,适应入区企业产品、原料大进大出的需要,临港工业区自主开挖了天津第二条深水航道,形成了一个新兴港区,努力建设成为港口物流基地,这也将对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提供有力的支撑。 在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的同时,临港工业区围绕天津滨海新区建设高水平的研发转化基地的目标,规划建设科技园区。通过与天津大学等名校,中石油、中化工等入区企业合作,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将工业区同时建设成为研发转化基地。 (二) 记者从工业区入口驱车10分钟来到了围海造陆施工现场。寒风中,十几艘挖泥船和数台打桩机不间断作业,数辆推土机在平整土地。据介绍,2007年,临港工业区实现招商引资协议额超过1200亿元,其中全球500强企业达到10家,百亿元以上项目达到5个。目前,一期规划用地已经摆满了项目,现在临港工业区是项目在等地。 天津临港工业区始建于2003年6月。与国内外著名的围海造地工程相比,临港工业区创造了更快的建设速度。短短的4年多时间,临港工业区已经开发形成了20平方公里土地,并达到“七通一平”。不仅如此,作为配套工程,结合海河口防洪清淤,临港工业区开辟了万吨级航道,并建成了2个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2007年港区吞吐量超过了300万吨。 根据目前的发展态势,临港工业区排出了紧张的建设时间表: 预计到2008年,临港工业区将累计完成造地35平方公里以上;开通5万吨级航道,累计建成7个10万吨级以下码头,实现港区年吞吐量500万吨;实现招商引资协议额1400亿元、到位额300亿元; 2011年前,完成全部造地工程;开通10万吨级航道,累计建成21个10万吨级以下码头,实现港区年吞吐量3000万吨;实现招商引资协议额1500亿元、到位额1000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000亿元,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化工基地; 2016年前,开通20万吨级航道,累计建成27个20万吨级以下码头,实现港区年吞吐量6000万吨;实现招商引资协议额3000亿元、到位额2400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6600亿元,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修造船、装备制造业基地; 2020年前,开通25万吨级航道,累计建成33个25万吨级以下码头,实现港区年吞吐量1亿吨,实现招商引资协议额4000亿元,到位额3000亿元,工业总产值8000亿元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工、修造船、装备制造业基地及港口物流、研发转化基地,成为滨海新区最重要的功能区之一。 (三) 渤海无疑是环渤海最重要的资源。如何在海洋经济建设领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海洋经济为环渤海地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海洋经济如何持续地作为新增长点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当前我们必须思考的大课题。 天津临港工业区本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宗旨,明确“用海护海共举、经济环保并重”的开发理念,利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科学工艺,得力的政策措施,不仅没有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反而促进了生物多样性,并且发挥了抵御风暴潮、消化工业废渣和建筑垃圾、促进污染企业搬迁改造等积极作用。 据管委会招商部工作人员介绍,工业区对存在环保隐患的企业、项目采取“一票否决制”,凡存在环保隐患或不能实现清洁生产的企业、项目一律被拒绝落户。自临港工业区正式招商至今,已有多个企业、项目因未能实现清洁生产工艺或是工艺存在环保隐患而被临港工业区拒之门外。 在临港工业区开发建设之初,天津市塘沽区委书记刘长喜就明确提出了“技术可行、经济可行、环保可行、城市安全可行”的要求。工程建设前,委托相关单位编写了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对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作了全面评价;工程建设期间,进行全程跟踪监测。 临港工业区在环境保护上自加压力,努力走出传统化工业大排大污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污水处理方面,工业区已与新加坡胜科集团就合作建设污水处理厂达成共识,以后入区的企业将统一实现污水处理。不仅如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达到二级排放即完全可以,但他们主动提出要达到一级排放,为此每年将多支出数亿元污水处理费用。 为建设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工业园区,在土地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工业区仍拿出3平方公里作为绿化用地,使绿化率超过14%。 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临港工业区从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中得到了实惠。他们充分利用临海的天然条件,采取循环使用的妙法造地,实现了让经济更“经济”、让发展更环保。临港工业区滩涂开发一期工程需要填垫土方1亿多立方米。他们坚持因地制宜,将海河口及近海淤泥作为造陆的主要土源,避免了对现有荒地特别是耕地形成破坏。这样,不仅将淤泥变成了资源,提高了施工速度,降低了造陆成本,而且减少了河口淤积,利于防洪泄洪和海河口综合整治,确保了城市防洪安全,同时,开挖了深水航道,提高了工业区的竞争力,取得了综合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临港工业区上马之前,天津碱厂、大沽化工厂产生的皂化渣,不仅要占用数平方公里土地,而且随风飘扬,成为与黑色污染————煤尘并列的白色污染。临港工业区根据吹填泥不易变化的特点,按照科技可行、环境可靠的要求,利用皂化渣与吹填泥快速拌合造地4平方公里,既解决了皂化渣污染、占地问题,又加快了围海造地的进度,一举三得。该技术已经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就“一种皂化渣土及皂化渣加固吹填软土的方法”申请了发明专利。 在严格的环保措施和科学的施工方法下,临港工业区取得了综合的环境效益。工业区建设之前,每逢大的海潮特别是风暴潮,塘沽地区沿海的单位如天津港、渤海石油、塘沽盐场、新港船厂、天津海滨旅游度假区等,经常被海潮侵袭,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很多陆上污染物随潮水进入海中。临港工业区一期工程建设后,外海大坝达到了新港理论标高75米,可以抵御50年一遇的风暴潮,从而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由于海岸线向深水推进了55公里,海潮已由原来涨潮至1米退至—2米,海底沉积的富营养不再被海潮卷起,加之陆上污染物入海的减少,海域水环境得到了改善,生物多样性指数明显提高。 最早入驻天津临港工业区的LG渤海化学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