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山西平遥捧出一张靓丽的“国际名片”
文章来源:山西日报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2月13日 15:07
2007年12月3日,是平遥古城申遗成功10周年纪念日。
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国惟一以整座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县城。
那一刻,全世界的目光在注视着平遥。十年过去了,平遥为中国、为山西捧出了一张靓丽的“国际名片”。
平遥古城已经处处打上国际化的印记
提姆·克里索的中文名字叫祁立天,这个英国人第一次来平遥是在十年前,当时的平遥小县城默默无闻,几乎没有外国人光顾。平遥古城申遗成功后,提姆·克里索带着夫人和孩子第二次来到古城,接着他又带着老母亲第三次来到古城。之后,他几乎每年都要来古城住上几天。每次来他都下榻在天元奎民俗客栈,他说:“平遥就像我的老朋友,分别一段时间就总想回来看看。”
据权威机构评定,平遥古城是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如今,漫步在古城,人们都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国际化:商贩们和外国游客用外语砍价交谈之声不绝于耳;各种旅游标识、宣传品、各旅游景点的讲解词、平遥大戏堂“土掉渣”的《晋商乡音》也都有英文说明;民俗客栈招牌、菜单都附有中英文两种文字,有的还有专门的法文菜谱;老板们的名片都附有英文;很多客栈还专门订有各种英文、法文杂志,摆放着很多外文书籍,供外国游客取阅……
“现在的平遥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感觉就像突然从乡间小道一下子驶上了高速公路。”天元奎民俗客栈的老板程树贤感慨而自信地说。“就拿我这个客栈来说,接待的客人80%以上都是外宾。尽管客栈扩大了规模,但一到旅游旺季,客房还是早早就被外宾在网上预订一空了。”据平遥县旅游局统计,平遥接待的外国游客从1997年的1300多人次,增加到2006年的近6万人次。2007年仅摄影大展期间,平遥就接待外国游客近7000人次。全年到平遥古城旅游的外国游客接近10万人次。
申遗的成功,推动了平遥古城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旅游成为平遥发展最快、势头最好、潜力最大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古城南大街青云绣花鞋店老板梁国宝对此感受很深:“平遥申遗以前我的手工传统布鞋,七八块钱一双也卖不了几双。2000年7月鞋店开业当天就卖了50多双,价钱也比以前高。”短短几年时间,梁国宝的鞋店已经开到了3家,并且还在网上和外国人做起了生意。据统计,1997年,平遥古城游客接待人数、门票收入、旅游综合收入分别是2.4万人、104万元和1250万元,而2007年平遥古城的游客人数可突破100万,是1997年的42倍,门票收入可达8000万元,是1997年的77倍,预计旅游综合收入将达到7亿元,是1997年的56倍。
推进国际化的过程就是平遥科学发展的过程
在平遥迈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几乎每个人都会提到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平遥县县长王建忠说:“连续七届摄影大展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升了古城的知名度,加快了平遥迈向国际化的进程。”
从2001年开始,古朴而厚重的平遥古城借助现代光影技术,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近年来大展又引进了策展人制度,使艺术水准和国际化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大展还走出国门,在联合国总部、法国、印度等地进行巡展,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融合,成为山西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成果和国内外公认的强势文化品牌。七年来,累计有186个国家和地区的3.2万多人次的国内外摄影家参加了大展,共展出图片6万多幅,国内外观展人数达100万人次。
张改卿是平遥城隍庙、财神庙管理处主任,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人体摄影展曾在城隍庙举办,她告诉我们:“在国际摄影大展举办的头几年,不少平遥人认为人体艺术展露胳膊露腿的,简直是伤风败俗。而2007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期间,在城隍庙展区,更多的人开始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作品,好多当地的老大爷还参与串场,一些本土的摄影师则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收藏。”
平遥人观念的改变不仅仅在艺术的欣赏上,他们还把目光投向地球的另一端,2005年平遥与同样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法国普罗万市缔结为友好城市,首开两个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合作交流的先河。2007年,平遥古城又与韩国水原市达成友好合作意向,与平遥签结为友好城市的还有日本的埼田。
依托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和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两大国际品牌,平遥县积极开展强势文化活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国际一流的摄影会展基地,国内有影响力的艺术家采风、创作、研究基地,影视剧拍摄基地,金融管理培训基地,民间传统工艺品生产基地”五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在不断迈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平遥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1997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3.13亿元,财政收入刚过1亿元。2006年分别增加到39.24亿元和4亿多元,2007年全县财政收入将突破5亿元。
平遥古城最大的变化就是没有变化
“十年来,平遥古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平遥县委书记李定武这样回答:“十年来,平遥古城最大的变化就是没有变化。”
这样的回答乍一听让人感到奇怪。其实平遥一系列的改变,都是为了一个“不变”的古城,平遥古城绝对不能被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大潮所淹没。平遥城墙管理处主任王益明说:“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影响古城文物的保护。平遥文物保护经历了一个由原始保护手段向全社会保护的跨越,现在即使是一颗钉子,不该钉的绝对不能钉。”古城历经十年不变,证明了平遥古城的保护是严格遵循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准则,遵循了《文物法》。现在,平遥古城保护已经形成了一个“平遥模式”,很多国内遗产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前来考察平遥保护状况。
这十年,平遥县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的支持帮助下,累计投资2.8亿元,对各类文物本体有序实施整体保护。如今平遥古城的文物保护单位从77处增加到9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3处增加到11处。
这十年,平遥“围绕保护搞城建、依托城建促保护”,累计投资26亿多元,实施了古城内人口搬迁、历史街区整治、中小街巷改造、环城地带综合整治、防洪体系建设等一批旨在保护古城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古城内,人口由1997年的5万余人降至目前的3.5万人左右;99条中小街巷实现了雨污分流排放,路面青石硬化,供水管网、消防安全设施和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九种管网全部地埋……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用于城市绿化,平遥县城市绿化总面积达到150.89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1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5平方米……平遥的城市面貌和发展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石铺成的路面、古色古香的店铺、各具特色的轮廓灯和古纱灯装扮的古城夜景,让游人犹如游走在明清画卷之中。
古城外面,拔地而起的行政审批大楼、现代气派的丽泽苑国际大酒店、古朴秀丽的迎薰门广场,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生动诠释着平遥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高标准管理的国际化、现代化、特色化大手笔。
十年,一个独具明清特色和现代气息的国际型旅游城市正展现在世人面前,平遥打造出一张无愧祖先和后代的靓丽的国际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