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交通厅厅长林志慧(左二)带领省公路局局长马立军(左三)在咸宁调研
“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是我国发展公路交通事业的一项国策。为加快我国公路建设,适应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199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该法明确规定:“国家允许依法设立收费公路,对依法设立的收费公路可收取车辆通行费”。“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的实行,为我省交通公路建设面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极大地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各地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壮大、招商引资的不断升温、小城镇的日益繁荣、各种生产基地的建立、城乡休闲旅游的兴起等,无不得益于公路建设的发展。而公路建设的发展又得益于交通规费。我省公路交通部门承担着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艰巨任务,为收好费,理好财,为公路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他们不断探索科学管理模式,完善各项工作措施,努力营造和谐收费环境,赢得了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湖北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我国承东启西、继南往北的枢纽。位处中部核心,湖北承担了构建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历史使命。交通事业,关系到我省的经济建设,关系到中部崛起战略的成功,更关系到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大国崛起的宏伟目标实现。
交通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省交通基础投资增长较快,基础设施综合指标排名位居全国中上等水平。一张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结构合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助推着我省经济社会腾飞和发展,托起中部崛起的美好希望。
公路交通呈跨越式发展
20多年的实践证明,“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为弥补我省公路建设资金不足,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力地推进了我省公路交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进程。
公路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十五”期间是我省公路交通发展史上投资最多、建设规模最大的时期,全省二级以上公路里程达到17967公里,较“九五”末增长97%;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91131公里,等级公路比重达到83.48%,公路密度达到49.02公里/百平方公里。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实现乡乡通沥青水泥路,97.1%的行政村通公路,43%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乡(镇)和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98%和69%。
2007年是湖北交通服务创新年,荆楚交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省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累计完成328.5亿元;“九路一桥”、565公里高速公路胜利建成,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2300公里,达到2365公里,由2006年的全国第11位、中部第4位跃居全国第8位、中部第2位。除神农架林区外,市州基本实现高速通达,连接我省经济大三角、武汉城市圈及周边省会城市的“三纵两横一环”高速公路骨架网基本形成,成为湖北交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交通的贡献尤为突出:2007年,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高达75.3亿元,全省新增通村沥青水泥路22389公里。目前,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覆盖了全省74%左右的农村人口,解决了13910个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的问题。
地方公路等级标准大大提高 公路交通建设投入的加大,使我省主干道根据各地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得到延伸,公路等级标准大大提高,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国家出台“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后,我省出台“统贷统还”政策,将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农村公路的投入和债务纳入统贷统还,各地加快还贷性公路建设。自武汉市的第一条收费还贷公路岱黄公路建成后,十几年来,武汉市先后利用贷款等渠道修改扩建了107国道东西湖段、江夏段、新施公路、快成公路、黄土公路、滠水公路、阳大公路等七条(座)政府还贷公路(大桥),为武汉九省通衢交通枢纽地位的提升做出积极贡献。恩施州各级政府抢抓机遇,调动各方力量,加大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现在,基本形成以恩施州府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三小时经济圈”,即从恩施州府到所辖各县、市仅需3小时便可抵达,彻底改变了山区公路的面貌。
变化来自政策拉动 我省的公路建设投资,绝大部分是依靠贷款完成的,而要偿还这部分贷款,依靠的正是作为质押的全省各地收费站。公路通行费的征收,依据的是国家“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正是这项政策的实施,使荆楚大地公路交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省路网结构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为我省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依靠公路经济建设速度加快
“十五”发展成果表明:我省经济呈持续快速发展,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由于投资环境的改善,我省已成为外商在中部地区投资的热点地区之一,五年累计吸引外商投资10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全球500强企业已有60家落户湖北。这固然与我省“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有关,但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近年来我省快速发展的交通优势。
收费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吴家山收费站位于武汉市西大门,自收费站设立以来,东西湖区政府通过实施“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政策,分别对107国道东西湖额头湾至陈家冲段29.57公里进行了三次改造、扩建,完成了高速黑色化快车道建设,新建了2.6公路高架桥,14.1公里107国道复线金山公路,11.586公里环湖公路。现在,东西湖区已形成6横4纵的网状公路格局,农村村村通路,汽车在500平方公里区域内半小时就可以通达任何一个地点。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以道路建设为基础的环境创新,促进了东西湖区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短短几年,沿区内干道涌入大量知名企业:百事可乐、统一企业、华润啤酒、三江航天、乐百事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东西湖;食品加工、机械电子、现代物流、生态旅游……从无到有,带来工业的腾飞。近5万农民成为企业员工,全区从事非农产业人口过半。2007年财政收入是没有大规模修路前1997年的近10倍。在“路桥经济”的联动效应中,吴家山收费站功不可没。
好酒也怕巷子深,地处孝感应城市的汤池镇过去由于道路不通,眼看丰富的温泉资源无人问津,温泉犹如一潭死水,心里别提有多难受。是公路的延伸给汤池镇创造了条件,带来了发展的宝贵契机。道路的通达,让汤池温泉成为旅游经济的热点,带动了汤池镇的繁荣兴旺,拉升了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的成长。2006年,该镇GDP达到4.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3500元,处于我省中上等水平。
不仅是汤池温泉,在我省,由于费收工作力度的加大,公路建设步伐同步加快,各地旅游业乘势蓬勃兴起。依托公路,农家乐、休闲山庄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过去名不见经传的乡镇、村庄。
收费公路政策功不可没 可以说,如果没有收费公路政策,就不会有公路交通事业兴旺发达的今天;如果没有收费公路政策,就不会有各地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壮大;如果没有收费公路政策,就不会有招商引资的不断升温;如果没有收费公路政策,就不会有小城镇的日益繁荣;如果没有收费公路政策,就不会有各种生产基地的建立;如果没有收费公路政策,就不会有城乡休闲旅游的兴起。正因为如此,完全可以说,收费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我省公路交通的发展进程中,收费公路政策功不可没。
公路建设任重道远 但从目前我国公路交通的发展实际来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公路建设的任务依然繁重,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
“十一五”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为1330亿元,其中,高速公路855亿元、一级公路94亿元、国省干线二级公路27亿元、农村公路229亿元,公路建设投资占交通总投资的90.6%,这其中绝大部分都需要通过贷款渠道来解决。
政策作用不可动摇 过去我们需要收费公路政策,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依然需要这项政策。这一点不容置疑,也动摇不得。
就我国公路交通的发展现状而言,从路网规模、路网结构、路网服务功能上看,远远不能适应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不能适应服务于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需要。在2007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交通部部长李盛霖指出,在政府财力有限、有效投资不足的情况下,“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是支撑公路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收费公路政策动摇不得”。
目前,湖北交通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仍呈拉大之势,与中西部20个省市区相比,仍面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形势,发展不够、优势不够仍是湖北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最大实际,建设资金匮乏等深层次矛盾的显现,仍是交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巨大压力。要解决这些矛盾,满足唱响“三个服务”要求,推进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是我省今后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着力点,这不仅需要统筹规划、技术创新和科学的管理,更需要更多的资金的支持。
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收费公路政策仍是交通部门筹集公路建设资金的一个主要渠道,收费公路政策仍是交通行业发展的重要政策。
“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取之于车、用之于路”,这是市场经济的法则。只有收好费、管好费、用好费,及时足额还本付息,才能建立良好的信贷关系,充分发挥“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效应,筹集更多的资金投入路网建设,使“贷款”、“还贷”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为公路建设增添活力和后劲,使交通建设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政策不仅为荆楚大地交通的建设带来巨大的变化,而且使全省形成了一条条经济产业带,推动着全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人民走上富裕之路,并将为区域经济的腾飞提供有力的支撑。在全力建设湖北公路强省的今天,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挥交通行业的主力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