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三汽车巨头会师 武汉欲打造中国车都
文章来源:荆楚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2月28日 10:17
在大洋彼岸,美国底特律因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骄子聚集,“汽车城”闻名全球。而今,在东方中国,因法国PSA、日产、本田全球三大汽车巨头与东风集团会师,武汉正在崛起成为“中国车都”。
日历翻过2007年,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这片热土上,东风本田和神龙汽车共生产汽车33.8万辆,33.4万辆汉产汽车从这里奔驰到全国各地,总产值410亿元。
汽车梦在武汉人心中萦绕已久。1952年8月,江零五一工厂试制出M—20引擎,组装了3辆美式吉普车,成为武汉最早生产的整车。
10年前,神龙公司一期年产15万辆工程竣工。2003年,东风汽车公司“迁都”武汉开发区,带动相关产业跨越式发展。3年后,神龙公司产销量突破20万辆,武汉汽车工业总产值达到540亿元,首次超越钢铁成为武汉第一支柱产业。
2002年至2003年间,东风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签署扩大合作协议,强强联手;中国汽车产业最大合资项目——东风公司与日产合资的东风有限公司在汉成立;东风与本田共同组建东风本田汽车(武汉)有限公司,合作生产发动机与整车。
围绕三大巨头,国际汽车零部件大鳄和中小整车企业蜂聚江城,武汉开发区现有整车企业7家,零部件企业160多家,并拥有33家汽车研发中心,一个新兴的国际级汽车城在华中昂首崛起。
武汉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罗长刚表示,力争近两年汽车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2015年整车产销突破200万辆,汽车工业总产值逾2000亿元。
[访谈]湖北省社科院院长赵凌云解析武汉打造“中国车都”
专家名片 赵凌云
经济学博士,博导,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百名跨世纪优秀青年人才,财政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全国经济史学会理事,湖北经济史研究会理事,国际杰出学者俱乐部(英国)创始会员。
汽车产业,已成为湖北省和武汉市的龙头产业。
作为湖北省“十一五”计划制定的“千亿元产业计划”之一,武汉强势发展汽车产业,努力打造“中国车都”将进一步丰满我省的产业骨架,促进现代产业体系框架的形成,对武汉市、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的经济起到拉动、整合作用。
武汉如何打造“中国车都”,如何在全国、全球汽车版图上建立牢固地位?记者专访了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经济学博士赵凌云。
优劣势比较
赵凌云认为,相比较广州、上海、长春等国内汽车基地,武汉提出打造“中国车都”有其特有的优势。
首当其冲的就是区位优势。摊开中国地图,武汉坐拥神州中心,横贯东西的长江,纵穿南北的京广铁路,京珠、沪蓉高速公路交汇点,构成其他中心城市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
拥有区位优势,也意味着武汉在竞争中拥有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相比较广州、上海、长春等地,武汉辐射圈包括以武汉为圆心的1000公里半径画圆,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大城市都在其中,被誉为进入中国内陆市场的“金钥匙”。
此外,武汉的汽车产业已经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具备产业集群优势,对进一步打造“中国车都”形成了有效支撑。
东风总部迁汉,湖北汽车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武汉成为全省汽车产业龙头地区。近年来,法国PSA集团、日本本田公司和日产公司、德国奔驰公司纷纷牵手武汉开发区,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东风本田、中誉奔驰等品牌系列,开始在中国车市竞相驰骋。
目前,在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有整车企业7家,零部件企业160多家,研发中心33家,汽车产业规模之大、品牌之多、发展势头之好,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中绝无仅有。
赵凌云认为,相比较上海等地,武汉打造“中国车都”同样存在明显的劣势,包括开放度不高,金融配套、融资配套服务缺乏,没有一个区域金融中心作为支撑。
三大支撑点
在武汉开发区,经历神龙落户、东风入迁、三大世界汽车巨头扎堆三个阶段,汽车产业迅速发展,已经具备“中国车都”的基础。“车都”这个词意味着最大的汽车基地。武汉要打造“中国车都”,必须竭力夯实三大支撑点。
其一,进一步升华产业集群。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并已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
一方面,目前中国汽车的产能已超过1000万辆,汽车生产企业的竞争将日益加剧,导致市场和生产能力逐渐向少数优势企业集中。这些将对武汉汽车产业发展形成一大挑战;另一方面,中国汽车市场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而沿海地区投资空间正在逐渐饱和,又为武汉汽车工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其二,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国外汽车产业创造的利润中,整车生产只占1/3,其余均来自销售与服务业。资料显示,汽车业能带动100多个关联产业的发展,如上游的钢铁、机械、橡胶、石化、电子、纺织,下游的保险、金融等。在日本,汽车产业消化了该国约10%的钢铁产品、25%的机床产品、50%的橡胶产品、60%的玻璃产品。
据武汉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一个依托汽车生产企业群,带动关联行业发展,延伸、壮大汽车产业链的战略正在逐步展开。目前,武钢、宝钢、鞍钢三大国内钢铁巨头已与东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与武汉开发区毗邻的汉阳区,沿318国道建设了“名车景观长廊”。目前,这个绵延5公里的市场每年汽车销售额超过30亿元,除汉产品牌专卖店外,还建有奔驰、奥迪、菲亚特、丰田等100多个汽车品牌专营店。
在蔡甸、汉南,多家国际大财团前去投资,围绕汽车提供仓储、装卸、包装及信息咨询服务的企业渐次布局。
其三,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本土汽车零部件虽然在创新以及国际化发展道路上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跟国际知名企业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特别是在对汽车核心技术的掌握和原始创新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武汉汽车产业已初步形成汽车整车生产、零部件密集带,产业集聚优势明显。面对发展机遇和挑战,要壮大自主汽车品牌,根本途径在创新。要努力形成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如何发力
政府调控是影响整个行业的决定性因素。武汉汽车产业要想缩短与国际汽车行业的差距必然少不了政府调控,在2008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政府应当如何发力,从而支持汽车产业的发展呢?
赵凌云提出了政策配套、技术配套和人才配套三个要素。
武汉城市圈获批综改区,对武汉的汽车产业发展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是要打造一个“两型”的车都,要通过政策支持,帮助企业节能减排,建设一个绿色的车都。
尽管武汉目前拥有33家研发中心,但没有一家属于世界级的。武汉要打造“中国车都”,需要政策“搭台”,创建一个公共科技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创新技术,逐步建立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标准。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造就一支汽车专业人才队伍。支持汽车制造业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和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汽车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企业引进的急需人才,政府部门落实并完善个人所得税奖励返还、家属随迁、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并鼓励企业给予其优厚的工作待遇和生活待遇,营造培养、吸引、使用人才且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
武汉开发区汽车产业发展大事记
1992年6月,武汉轿车产业开发区更名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3年2月,中法两国最大的合资项目之一、神龙汽车30万辆轿车项目开工建设。
1995年12月,神龙公司武汉总装厂1000辆富康轿车下线。
1998年6月,神龙公司在清华大学进行富康轿车安全性碰撞试验,被誉为“中华第一撞”。
2000年11月,神龙轿车项目一期工程通过国家验收。神龙公司成为我国又一现代化轿车基地。
2001年11月,东风汽车公司与PSA集团结成战略伙伴关系。
2002年4月,我国首家电动汽车产业化基地——东风电动汽车产业园在汉兴建。
2003年6月,东风汽车公司与日产汽车公司携手组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武汉开发区。
2003年7月,东风本田汽车(武汉)有限公司在武汉开发区挂牌。至此,法国PSA集团、日本日产、本田三大世界汽车企业会师武汉开发区。
2003年9月,全球第二大汽车零部件企业美国伟世通公司在武汉开发区投资成立东风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控股有限公司。
2003年9月,东风汽车公司总部从十堰迁驻武汉开发区。
2004年2月,“十五”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成果产业化基地挂牌。
2004年4月,东风本田首款新车CR-V下线并投放市场。
2005年6月,排名全球500强第二位的英国BP公司联手东风公司,成立“东风嘉实多油品有限公司”。
2005年12月,东风汽车公司举行首批15台东风混合动力电动公交车新品发布、599路电动公交专线开通暨东风混合动力轿车示范运营投放仪式。
2006年2月,东风本田12万辆乘用车项目建成投产。
2006年8月,武汉开发区首批获得“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授牌。
2006年10月,神龙公司第二工厂奠基,法国总统希拉克出席奠基仪式。
2007年9月,我国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实现批量生产销售。武汉公交集团采购100台东风混合动力电动公交车。
2007年8月,总投资近16亿元的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武汉试验基地破土动工。
2007年9月,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武汉工厂奠基。第一期将形成16万辆年生产能力,预计首款车将于2009年初下线。
小资料:世界十大汽车城排名
1.美国底特律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部所在地,美国第五大城市。全美1/4的汽车产于底特律,全城440万人口中约有90%的人靠汽车工业为生。
2.日本丰田市 此城原名爱知县,因丰田公司建于此而闻名于世,有“东洋底特律”之称。全城从业人员均服务于丰田汽车公司,年满20岁的职工即可分到1辆丰田汽车。丰田市的出口港名古屋,建有世界第一个最高容量为5万辆的丰田汽车专用码头。
3.德国斯图加特 著名的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所在地,全城人口60万,每年要接待14万来自全球各地的汽车用户和汽车商。
4.意大利都灵 意大利最大汽车集团菲亚特公司总部所在地,全城人口120万,其中30多万人从事汽车工业,每年生产的汽车占意大利总产量的75%。
5.德国沃尔夫斯堡 大众汽车公司所在地。
6.日本东京 日产、三菱和五十铃汽车公司所在地。
7.法国巴黎 标致和雪铁龙汽车公司所在地。
8.英国伯明翰 莱兰汽车(Leyland)公司所在地。
9.德国吕塞尔海姆 欧宝汽车公司所在地。
10.法国比扬古 雷诺汽车公司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