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五大效益
文章来源:江南都市报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3月10日 11:08
关键词:【五大效益】
3月8日,江西省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向社会隆重推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毫无疑问,“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建设必然会推动江西省经济的发展、生态的保护和资源的有序利用,对于百姓而言,在实验区的建设过程中,能带来怎样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省社科院的专家进行了分析,认为要打造好实验区,要在体制和机制上创新,一旦取得成功,将为百姓带来五大效益。
效益一: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对于环鄱阳湖地区的建设,在工业方面,会重点加大对昌九经济带及南昌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九江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园的循环工业发展的资金、技术投入。让工业园不仅是创业园,也成为生态园。同时,名山名水名镇名楼都在环鄱地区内,可坚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把生态观念和生态文化融入旅游的各环节。
对此,省社科院院长傅修延认为,工业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如此,必将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效益二: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认为,由于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实施分区域发展,在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内居住的现有居民必然将转移,随着人口的转移,有利于加快推进城市化的进程,比如南昌、九江,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将进一步增多,设施也更加完善,不论是出行、就学、就医、购物等各方面会更加便利。如在商业方面,江西省将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大型商业服务中心和批发贸易中心,合理布点,逐步形成集信息、仓储、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层次、专业化、标准化的现代物流网络。
效益三:老百姓赚到更多的钱
麻智辉称,“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建设一旦开展,由于身为“国字号”,国家在税收、财政、金融政策方面必然给予优惠。如对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的税收给予减免,而在财政政策方面,用于补偿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款项也将更多,金融贷款上和土地政策上会给予扶持,这些税收、财政的优惠政策能让更多的钱留在百姓的口袋里。
另外,区域之间的资源能更加有效地整合和协作,形成产业政策区域化、区域政策产业化协调发展,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实现人民生活的和谐。
效益四:呼吸更加新鲜的空气
“既然是生态经济实验区,自然要发展生态农业,这将使我们的餐桌更加安全。”麻智辉告诉记者,在生态经济试验区的建设中,必然要启动生态农业示范县的建设,建设一批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以畜禽生态养殖示范为“抓手”,大力发展绿色畜牧业,使我们的餐桌更加安全。
同时,还将完善环鄱阳湖水系资源统一管理,合理调配各地区之间生活、生产和生态之间的用水,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量、水质的要求。这些措施将会使我们的空气更加新鲜,饮用水更加安全。
效益五:居住环境更为人性化
麻智辉告诉记者,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建设中,还将进一步完善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各方面职能,合理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建立绿色安全的人居环境,消除区域贫困。
麻智辉说,加快城镇化进程,走新型生态城镇化道路,建立人口规模适度、人居环境优美、城镇分布合理、基础设施完善、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生态城镇体系,并实施生态文化教育行动计划、生态文化工程行动计划、绿色消费行动计划,构筑“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使当地市民的居住环境更加优美、更加人性化。
关键词:【体制创新】
生态保护与发展经济仿佛是站在天平两端的个体,此消彼长。江西提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意欲两者身处同一战壕,能实现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傅修延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观点、体制、机制等方面采取措施。
观点:生态优先
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在环鄱阳湖区设置生态保护带、生态恢复带和生态控制带,建设好候鸟保护区、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林业生态区、农田生态区等。强化湖区、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候鸟栖息区、水土保护和渔业水域等重要生态功能的保护和建设。
体制:建设协调机构
省政府应尽快成立一个有权威的、统揽全局的“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协调领导小组,由省长任组长,分管经济工作的副省长为副组长,环鄱阳湖六设区市市长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赋予该机构具有一级政府的功能。同时,做好科学规划。
机制:实现无障碍流动
以市场为导向,铲除经济试验区内区域合作的各种障碍,打破地区封锁的格局,消除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和区域内的市场壁垒,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统一规划和建设市场网络,在经济试验区范围内统一工业制品、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标准和认证标准,互相认同对方的鉴定结果,促进商品自由流通,使商品、资金、劳动力和人才、技术、产权、信息等都实现无障碍流动,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预警:动态监测环境
要使鄱阳湖的一湖清水永远保留下去,就必须加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完善经济生态动态监测网络,应用遥感、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内的五河水质、湖泊环境、水土保持、节能降耗、污水排放、空气质量等内容进行动态监测。对环鄱重点企业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进行严格控制,明确减排目标,强化政府和企业责任,严格执行问责制。
评估:不以GDP为王
彻底改变传统的一味追求GDP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对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评价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对限制开发区域,要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对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的评价;对重点开发区域,要综合评价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等,对各主体功能区分类管理的绩效进行评价和政绩考核评估。
措施:提高鄱阳湖知名度
候鸟、湿地等自然景观是对环鄱阳湖经济生态理念的最好广告,通过举行“环鄱阳湖国际公路自行车拉力赛”、“鄱阳湖国际摄影节”、“国际鹤文化节”、“鄱阳湖文学艺术论坛”和“鄱阳湖戏剧节”等高规格文化体育活动,打造、宣传以水资源为依托的当代特色鄱阳湖,让更多的人了解鄱阳湖,借鄱阳湖的国际知名度,形成一个新的品牌,从而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提供基础。(郭宁 林源 陈静)
【相关新闻】
鄱阳湖添生态“防火墙”
日前,记者获悉,由江西省科技厅组织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鄱阳湖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已正式启动,预计在2010年全面完成。该项目投资预算约2500万,是江西省至今申报成功的最大的国家级科学研究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完成后,通过建立预警,对生态环境指标体系进行量化处理,当水质中的有害物质达到一定量级,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时,预警系统能根据有害程度自动发出相应的预警级别,从而使科研人员能及时掌握信息、采取措施,为鄱阳湖的生态安全树立一道保护屏障,成为鄱阳湖生态环境安全的“防火墙”,也为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设置了防护屏。
同时,该项目还将控制水污染,在试点区不同的退田还湖区修复湿地面积300余公顷,重建湿地500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