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首富村”:告别煤炭走生态发展之路
文章来源:太原日报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3月13日 15:44
今年6月,太原全市90座年产9万吨及以下的小煤矿将全部关闭。晋源区赵家山村办煤矿也在关闭之列。
赵家山村路在何方?除了采煤,还能不能发展别的项目?如何摆脱延续了30多年的"黑色经济模式"?全市"首富村"的位置还能继续保持下去吗?
挖煤致富
2007年,在太原市人均收入超过万元的14个行政村中,赵家山村以年人均纯收入13755元位居第一。由此,该村成为太原市名副其实的"首富村"。
赵家山村的富裕与一座年产9万吨的村办煤矿息息相关。这座位于太山南侧风峪沟里的煤矿,每年可给村集体带来400万元的经济收入。每位村民每年可从中获得1万多元的分红,全村大部分青壮劳力都在矿上工作,每月又有固定的收入。
说起挖煤的历史原因,许多人至今记忆犹新。苦于传统农业耕作经常出现颗粒无收的情况,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脚下丰富的宝藏--煤炭。几十年来,从点着矿石灯、赶着牛车挖煤起家,到逐渐发展成为拥有合法手续、使用现代开采设备进行生产,再到每年收取承包费、村民只从事地面管理工作,赵家山村的村民们的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
在太原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过程中,赵家山村被确定为试点村。2007年,该村从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入手,投入2000多万元,在村庄原址上实现了"拆旧盖新"。如今,全村54户、193口人全部住进了黄墙红顶、整齐划一的别墅式建筑。据村委会负责人介绍,每幢房子的造价是18万元,面积在250平方米左右,里里外外都是一样的格局,村民自家出的房款只占极少一部分。村民高补田告诉记者,他家有10口人,按照村里每人补助3万元的政策,他家可得30万元;他家有8间旧房,按照村里每间旧房折价1万元的规定,他家又得8万元。两项相加,他家共得38万元。而他家申购两套住房应交款项为36万元。这样,他家不仅没掏钱就住上了新房,还从村里领回2万元。
有了钱的村民,还自家购置了轿车,且以宝马、奔驰、丰田霸道等车型为主。据村民们讲,"没车的也只三四家。"
提起生活条件的变化,村民们说"悬殊太大了"。
迫离家园
1983年,是令赵家山村村民永远铭记的特殊岁月。这一年,经省、市有关部门批准,赵家山村整体搬迁到晋源街道办事处原农牧场建村。个中原因很简单,由于一家大型国有煤矿的地下煤层开采,他们居住的村庄,房屋、土地开始出现裂缝,地下水流逐渐减少,支零破碎的采空区再也难以承载地面的负重,村民的人身安全及生活问题正经受严峻的挑战。
其实,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的赵家山村一直以来是风景秀美的地方。老人们回忆说,"山上到处是森林,沟中的流水常年不断,进了沟就能听见哗哗的水声""除了交通不便外什么都好"。
尽管离开了祖辈生活的地方,来到一片全新的平川安家落户了,可赵家山的村名并没有因此得以改变。赵家山还是赵家山,村里人过世之后,还要回到原先的赵家山择地安葬。
自从搬离原先生活的村庄以来,村里好多年轻人再也没有回去看过。对于村庄的记忆,他们只能停留在儿时的模糊印象之中,或是老人们的唠叨中。
但对于挖煤的感受,他们几乎是一致的,因为是挖煤的行为,使他们荒废了几千亩土地,使村里的树木枯死,而他们曾经居住的房屋也已墙垣倒地,杂草丛生。
在太原市,很久以来就有"九峪十八沟,窑坑如星斗"的说法。尽管经历了由于开采而被迫离开家园的伤痛记忆,对煤的不可再生性,甚至于"黑口子"对水资源的破坏,对自然植被、土地资源的破坏,对人的居住环境造成的破坏等有着超乎常人的体验和感受,1983年就在村里整体搬迁的同一年,赵家山村在风峪开办了煤矿也就是现在赵家山煤矿的前身。即使在他们的富裕程度达到令一些村庄难以望其项背的今天,挖煤仍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毕竟,挖煤是他们走向富裕时最直接、最现实的选择和一种惯性行为。
寻找出路
随着太原市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城区退出煤炭工业日程的迫在眉睫,与赵家山村相似的许多村庄都面临着现实的抉择,即无论依靠煤炭还有多长的"好日子"可过,告别挖煤历史、实现绿色转型是或迟或早要走的一条必然之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与其因无所准备而一筹不展,倒不如未雨绸缪,提早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规律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痛下决心,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从更高的起点、更宽广的视野谋划未来的发展道路。也只有未雨绸缪,才能掌握长远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中持续领先。具体来说,一是要解放思想,摆脱长期形成的对煤矿的依赖,树立起 "没有煤矿,照样能过幸福生活"的坚定信念;二是要找好合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项目,向项目要收益,向项目要发展;三是要安排好全村人的就业问题,解决好今后的生活着落问题。
"带领村民走上持续致富之路,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一些,是我对全村的承诺。在我任期内,我要团结带领大家建好'一村一站两基地',走出一条猪--沼气--菜的能源生态发展模式。"赵家山村村委会主任梁润平胸有成竹地说。
他接着解释说,"一村"就是要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站"就是要建成一座年发电500立方米的沼气发电站,"两基地"就是要建设好万头生态养猪场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目前,占地30亩、投资1400万元的万头养猪场已存栏600头,引进的全是长白、大白等优良种猪。
"如果按正常年景,每头猪年纯利200元;建成后,一年的收入就是200万元。按2007年的猪肉价格,一年纯利能上500万元,相当于村办煤矿一年的收入。猪粪可以作为原料,产出沼气,为村民提供清洁的能源,还可为规划中的 '百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提供肥料,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无公害蔬菜。"
在这位年轻的村干部眼里,腌臜的猪粪已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源。而从开采煤炭到科学利用猪粪,也许正昭示着赵家山村的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