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4月9日 10:06
一个新时代的诞生总是以思想、理论的变革和发展为先导。当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驶新的起点,科学发展观这一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我们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前景,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山西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正给三晋大地带来勃勃生机。
一、发展方式粗放付出的高代价
建国后,因为“浅内陆、近沿海”的区位优势,再加上部分近代工业基础,以及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山西理所当然地成为当时国家工业化、三线国防工业建设以及煤炭工业建设的重点地区。
1979年改革开放后,山西成为了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即能源工业、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煤矿由2000多座猛增到6000多座,山西GDP1980年在全国排第16位,1985年排第15位,其中,能源重化工增加值在GDP中占有绝对的位置,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是58.4%和54.8%。受“有水快流”思想的引导,山西煤矿生产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同时,只注重煤炭工业的发展,轻工业受到了致命一击,上世纪90年代形成的一大批轻工名牌产品,如早于长虹的春笋牌电视机,先于海尔的海棠牌洗衣机,还有销售额位居全国同行业第四的芳芳洗衣粉,华杰牌电子表、大光牌香烟等,先后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
从上世纪80年末,全国煤炭市场就开始出现过剩现象,此后,煤炭市场一直低迷,需求不足,到90年代中后期更日趋加剧,省内几大矿务局先后陷入停产、半停产状况。1999年山西GDP在全国排第20位,增长速度为7.3%,在全国排最后一位。1999年靠单一经济结构支撑的城乡居民收入也跃入了低谷,城镇居民人可支配收入在全国排最后一位,仅相当于全国的74.2%,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排第22位,仅相当于全国的80.2%。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分别在全国排第20位、第31位、第20位。
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的煤炭市场,2001年出现了价格陡涨的态势,使山西经济一下子走出了困境,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1%,分别比1999年和2000年的增长速度加快了2.8和0.7个百分点;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排第28位,分别比1999年和2000年前移两位。财政收入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到1995年跨越100亿元用了整整46年时间;2001年跨越200亿元用了6年时间;2003年跨越了300亿元;2004年跨越400亿元和500亿元;2005年跨越600亿元和700亿元;2006年连续跨越了800亿元、900亿元和1000亿元。这样山西仅用了4年时间,跨越8个百亿元。
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在市场低迷时,给山西带来的是落后,在市场复苏、繁荣时,给山西带来的是财富,但取得的财富中让山西人付出了很多代价,有的代价是不可挽回的。一是造成了资源浪费严重,小煤窟回采率一般只有15%左右,也就是说,好端端一个1000吨煤矿,中间好采的150万吨给刨走了,剩下850万吨只好白白浪费,再也无法开采;二是环境污染严重,据调查,目前山西地表水70%已被污染,烟尘、粉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第1、2、3位;三是地面沉陷严重。全省采空区达5000平方公里,箕斗状沉陷区达13000平方公里;四是水系破坏严重。目前山西地表水越来越少;五是矿难事故严重。
山西GDP的绿色成份少于全国,2006年GDP总量4752.54亿元,占全国GDP的2.26%,消耗了占到全国6.1%的能源;消耗了占到全国11.7%的煤炭;消耗了占到全国4.1%的电力;消耗了占全国12.4%的焦炭;消耗占全国2.5%的柴油。能源消耗占全国的比重远远大于GDP占全国的比重。2006年单位GDP能耗2.89吨标准煤/万元,居全国第4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5.89吨标准煤/万元,居全国第3位;单位GDP电耗2348.4千瓦时/万元,居全国第4位。
山西出口商品集中在能源领域,多数还是初级产品。卖资源反映出山西产业结构发展方式粗放的特征。矿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2000年―2004年分别为52.9%、59.1%、54.0%、56.0%和62.2%,矿产品比重大,使山西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劳动者利益受损害问题较其他省更加突出。
在2001年―2007年财政总收入跨越2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600亿元、700亿元、800亿元、900亿元和1000亿元中,煤炭行业做出的贡献最大。2007年煤炭行业实现税收382.0亿元,比2000年增长8.7倍,年均增长38.4%。2001年―2007年煤炭税收各年分别比上年增长36.4%、23.0%、43.1%、80.3%、59.3%、16.0%和21.7%。煤炭行业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2001年―2006年分别为23.3%、22.5%、24.8%、31.7%、35.7%、30.0%和31.8%。2001年―2007年煤炭行业、冶金行业、有色金属行业、电力行业的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9.9%、38.4%、43.0%、50.0%、51.5%、45.2%和46.3%。
张宝顺书记指出:“表面上是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实质上是发展问题,是产业结构畸重、发展方式粗放问题”。
二、山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明显变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目标,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五个统筹得到全面协调发展。真是如十七大代表所讲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哪里,哪里就会有变化。”
煤炭行业通过治乱、治散、治本三大战役,实现了依法开采、资源整合、产业集中度提高,表现在:一是提高了产业集中度。矿井数量由2002年的6488座减少到2007年的2086座,地方小煤矿的单井规模在原来单井规模平均7万吨的基础上,达到现在基本上平均20万吨的产能。煤炭资源回收率由2002年的25%提高到2007年的49.7%以上,洗选率由37%高到60%。同煤、焦煤、潞安、平朔、晋煤、阳煤六大煤矿集团的产量已占到全省的50%以上。“十一五”期间,山西将打造两个年产亿吨级的“巨无霸”煤炭集团和若干5000万吨以上特大煤企,国有重点煤矿要控制七成以上产能,煤矿总数控制在2500座,煤炭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得到提高。二是提高了安全生产水平。关闭小矿意味着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2001年全省百万吨死亡率为1.85,2004年、2005年和2007年百万吨死亡率均在1以下。2007年为0.74,比2001年降低1个百分点。三是重点煤矿产销好于非重点煤矿。2007年全省重点煤矿生产31359万吨,同比增长10.7%,销售29372万吨,同比增长19.3%,分别比非重点煤矿高4.5和13.1个百分点。重点煤矿市场占有率为47.5%,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
2007年,煤炭工业围绕省政府“三大战役”的战略部署,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推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一是狠抓资源整合,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关闭了一批安全设施不达标、不符合煤炭产业准入标准的煤矿,鼓励大矿兼并、收购、重组中小煤矿,积极支持同煤、阳煤、煤炭进出口公司整合左云、昔阳、寿阳、和顺、左权、朔州等地方中小煤矿。二是推进了一批大型高产高效接替矿井建设。同煤塔山1500万吨、平朔安家岭500万吨、阳煤新元600万吨、晋城无烟煤寺河600万吨等大型矿井达到掘进生产能力;山西焦煤斜沟1000万吨和王家岭600万吨、同煤同忻1000万吨大型高产高效接替矿井开工建设,这批项目的建设将有力提升山西省煤炭产业的综合实力。三是在推进以机械化综采、原煤洗选为重点的技术改造的同时,加快了一批矿井的安全技术改造。针对山西省煤炭企业矿井安全欠账大、安全设施落后的情况,支持同煤、阳煤、潞安、汾西等大型煤炭企业老矿井安全改造,特别是晋城无烟煤集团安全信息化国债技术改造项目顺利投运,实现了集团对井下作业的安全在线监控。全省大中型矿井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综采,煤炭资源回收率平均达到49.7%,其中,全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8.85%。2007年全省煤炭工业完成增加值960亿元,同比增长18.6%。
焦炭行业通过淘汰落后产能,着力延长产业链,实现了有序发展,产业素质提高,表现在:一是淘汰落后产能。2007年淘汰落后产能1131万吨,全省已基本取缔了改良焦。二是产业素质明显提高。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机焦比重2007年达到97.5%,比2002提高30.2个百分点。大机焦比重达到86.0%,比2002年提高42.0个百分点。三是经济效益明显好转。2007年规模以上焦炭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分别为297.08亿元、1039.3亿元和154.1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5.3%、46.4%和87.0%。
2007年,焦炭工业严格控制焦炭产能产量,维持焦炭市场的供需平衡。按照国家《焦化行业准入条件》、《山西省焦化产业管理条例》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对焦化行业实施专项清理整顿的要求,严格焦化项目核准程序,强化对各类焦化项目的管理。全年没有批准建设新的焦炭项目,并加大焦化行业淘汰落后工作力度,有效地控制了焦炭产能产量的增长。协调省焦炭协会和省焦炭集团组成了山西焦炭企业联盟,加强行业自律,共同应对市场变化,有效地保障了山西省焦炭行业的整体利益。建成了一批化产回收及深加工项目,焦化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全省大机焦的比重达到86%,焦油回收率达到96%以上,粗笨等化产回收率达到80%以上,焦炉剩余煤气利用率达到50%以上。
冶金行业通过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结构明显优化,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表现在:一是淘汰落后产能。2007年淘汰落后产能2090万吨。二是钢铁行业产品质量提高。2007年钢铁行业出口交货值超过煤炭,达到16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倍。三是工艺装备水平提高。全省生铁和钢材产量的比例由2002年的2.83:1调整为2.12:1;不锈钢占钢产量的比重由2002年的3.2%提高到了2007年的8.0%。四是经济效益好。2007年规模以上冶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2336.9亿元,同比增长50.9%。实现利润157.7亿元,同比增长38.5%。实现利税267.5亿元,同比增长33.0%。
2007年冶金工业围绕不锈钢、钢种结构优化、氧化铝及铝镁合金深加工重点推进的34个项目已有23个项目投产。其中:山西省钢铁工业的标志性工程,太钢新建150万吨不锈钢工程冷轧系统建成投产,300万吨不锈钢及钢材生产能力全部形成;新临钢150万吨宽幅中厚板技术改造项目竣工投产;阳煤集团80万吨氧化铝一期40万吨、交口肥美铝业80万吨氧化铝一期40万吨、武圣铝业80万吨氧化铝一期30万吨等3个项目均已投产;同煤集团同德铝业100万吨氧化铝已落实原料、土地、水资源等项目建设条件,环评报告已上报国家环保总局审核;鲁能晋北铝业二期100万吨氧化铝项目核准报告已上报国家发改委。一批延伸产业链条、优化品种结构的重大项目如太原不锈钢生态工业园6个不锈钢深加工、阳铝5万吨再生铝改造等项目已开工建设。
电力行业通过技术创新,总体实力提升,表现在:一是淘汰落后的产能。2007年电力行业淘汰落后产能83.7万千瓦。二是新型电力发展步伐加快。2006年全省30万千瓦以上机组比重达到55.7%,比2002年提高14.5个百分点;60万千瓦发电机组从无到有,机组容量达到480万千瓦,比重17.5%。三是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06年火力发电厂供电煤耗降到373克/千瓦时,比2002年下降14克/千瓦时。全省空冷、脱硫机组从无到有,比重持续上升,分别达到800万千瓦和1000万千瓦左右,均占同期火力发电设备的30%以上。全省1300万千瓦装机容量机组脱硫设施全部建设完成。四是经济效益显著。2007年规模以上电力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分别为267.2亿元、736.7亿元和132.9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6.6%、22.0%和19.6%。
电力工业2007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3100万千瓦,电力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一是积极推进经国家核准的大型坑口电厂和煤矸石电厂的建设。国家核准的24个项目中,已有大唐运城电厂、太原二电厂六期、阳城电厂二期、潞安荣海电厂、忻州广宇电厂等11个项目投运,总装机540.5万千瓦。总装机701.5千瓦的8个在建项目和5个新开工项目进展顺利。二是支持建设一批焦炉煤气、煤层气发电项目。中凯集团焦炉煤气热电联产、临钢公司高炉煤气发电、太重集团余气利用发电、山西沁新煤焦公司焦炉煤气发电、山西焦煤杜儿坪矿瓦斯发电等项目已投入运行;西山煤电东曲矿、山西亚通煤焦公司的煤层气、焦炉煤气发电项目已开工建设。三是大力推进风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神池霸业梁、大同新荣小窑山、平鲁败虎堡、右玉小五台等风电项目和绛县秸秆发电项目已开工建设。四是全力支持配合晋东南特高压电网建设,北电南送50万伏线路通道上升为三条,输电能力由160万千瓦增至250万千瓦,全年建成输电线路1670公里,全省纵贯南北的50万伏双回路网络格局初步形成。
山西在大力改造提升煤炭、焦炭、冶金、电力4个传统行业的同时,积极培育现代煤化工业、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和旅游产业4个新的支柱产业。4个新兴产业规模化有序推进,发展势头强劲。
煤化工业正在崛起。2007年全省城镇煤化工业完成投资114.7亿元,同比增长34.2%。煤化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8%,比全省工业平均增幅高2.8个百分点。
2007年煤化工业围绕发展甲醇及衍生物、乙炔化工、粗笨加工、化肥、煤焦油深加工、煤基合成油等产品,推进大型煤化工装置建设,重点推进的45个项目进展顺利。丰喜华瑞和兰花科创的“1830”尿素、大川中天公司10万吨煤制甲醇、榆社化工40万吨聚氯乙烯、双喜轮胎40万条全钢子午胎、长治霍家工业公司16万吨聚氯乙烯一期、山西太兴集团30万吨煤焦油加工等19个重点项目已经顺利投产。此外,山西合成橡胶年产3万吨氯丁胶改造等一批在建项目进展顺利,晋丰、晋城煤化、盂县化工的“3652”尿素、丰喜肥业20万吨甲醇二期、宏特煤化工8万吨工业萘生产苯酐等10个重大项目已开工建设。2007年焦炉煤气制18万吨合成氨30万吨尿素项目具有较强的引领和导向作用,该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山西省焦炉煤气利用项目的建设奠定了发展基础。丰喜肥业10公斤加压灰熔聚气化炉装置的顺利试车投产,标志着山西省在利用劣质煤发展煤化工产业工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振兴装备制造业取得明显效果。2007年,全省城镇装备制造业完成投资156.1亿元,同比增长48.7%。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为55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3%。太重集团、晋机集团的年销售收入均有大幅增长。大同齿轮集团生产的变速箱国内市场占有率30%以上,出口量也成倍增长。华翔集团、富士康集团和永济电机厂在全国的地位显赫。
2007年装备制造业以实现重型汽车和煤机成套两大突破为重点,实施了105个带动作用大、附加值高和配套能力强的改造项目。南方汽车公司重组山汽集团进展顺利,太原南方重型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老厂恢复性改造和新厂建设全面展开,该项目总投资70亿元,生产规模将达10万辆,山汽重车项目的突破性进展,必将带动山西省汽车行业的大发展。太重煤机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煤科院太原分院短臂机械化开采设备、太重清洁型煤炭深加工设备和干熄焦装置专用提升机、森特洁净煤装备、忻州通用和山西煤机大功率刮板输送机等改造项目建成投产,为山西省煤机成套制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晋机、榆液、通用挂车、恒成实业、兰田、晋城清慧等企业20余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汤荣、三联、恒泰、平阳重工等企业30余个在建和新开工项目进展顺利,这批项目的实施,将有力提升山西省工程机械、环保设备、汽车零部件、镁铝合金加工和精密铸锻等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能力。
新材料工业异军突起。新型墙体材料、高性能钕铁硼、纳米粉体材料在全国市场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钕铁硼磁性材料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国三大生产基地。2007年材料工业完成投资59.8亿元,增长49.8%。
2007年,材料工业规划建设的太原、阳泉、河津3个铝镁合金深加工园区已开园招商。银光镁业、晋阳煤焦、临汾双鹤、保德泰兴等8个镁合金项目实现投产或部分投产;恒磁钕铁硼、京宇永磁铁氧体等高附加值新材料项目建成投产。华泽铝合金和鸿富镁合金压铸件项目开工建设。威顿日产4500吨水泥等12个重点项目的实施,使山西省新型干法水泥比重由35%提高到40%以上。
旅游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产业投资明显增多,2006年新开工项目65个,比2005年增加14个,完成投资13.8亿元,同比增长63.4%。2007年完成投资17.5亿元,同比增长101.3%。2006年全省旅游总收入为428.4亿元,同比增长46.7%,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9.0%,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14.8亿元,同比增长47.1%,在全国排第14位,比2005年提升4位。2007年旅游总收入为581.6亿元,同比增长35.8%,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0.4%。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山西在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的同时,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省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都取得了可喜成就。
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从2006年开始“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以来,到2007年全省1098个试点村已有80%完成村庄规划和“四改”、“四化”。2007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103.7亿公斤,成为历史上第5个超过百亿公斤的年份。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等“六大工程”稳步推进。其中,完成了15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任务,已有26家资源型企业转产为农业企业,建成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480个。全省新增沼气用户22.9万户,目前已有42.9万农户用上了沼气,每年为农民增收节支5.1亿元。全省80.5%的建制村通水泥(油)路,100%的乡镇、89%的建制村通了客车。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达到3665.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2%,比2002年增加1515.9元,年均增长11.3%, 2003―2007年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82.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1%。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事业和谐发展。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2006年末全省119个县(市、区)全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全省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63%,小学毕业升学率98.9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75.88%,比2002年提高23.9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69.01%,比2002年提高35.6个百分点,比全国高9.8个百分点。普通高校毕业生14.6万人,比2002年增长93.9%,在校生44.6万人,比2002年增长114.3%。2007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6%。2007年11个市远程教育工程圆满完成,农村孩子可以共享城市孩子的优质教育资源;588所农村寄宿学校安装了暖气,16万小学生在温暖、安全的教室里学习。全省在校学生7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近1/4,他们的成长成才,对山西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的作用不可估量。特别是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对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出台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接受同等程度义务教育的政策等,使小康社会成为了一个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的社会。2007年全省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179.8亿元,同比增长30%。充分就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2002年至2006年,全省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55.8万个。2007年末城镇从业人员375.7万人,比上年增长10.1万人。2007年已基本实现了零就业家庭“消零”的目标。党的十七大要求,我国每个农民,无论是市民还是农民,都要享有社会保障方面的公共服务。党的十六大以来,山西省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06年末全省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73.8%,2007年共有89.9万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2007年全省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2.1亿元,增长34.5%。党的十六大以来,山西省加快了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2007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9983个,每千人拥有病床3.54张,卫生技术人员14.0万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1人。全省共有99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覆盖农业人员2091万人;有183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7.5%。2007年省级财政共下拨城市医疗求助资金2128万元,累计救助48332人次。人民群众看病贵、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文化强省战略进一步得到落实,2006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2.47亿元,比2002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23.7%。2007年全省艺术团体159个,博物馆86个,公共图书馆122个,在中部六省第一。国家重点文化物保护单位272处,居全国第一。2007年全省财政用于文化、体育、传媒支出182.1亿元,同比增长34.5%。2007年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评选中,话剧《立秋》、小说《国家干部》、电视剧《乔家大院》《八路军》、舞剧《一把酸枣》等一批精品获奖。
统筹区域发展,“两区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简称“两区”。“两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省农民纯收入的70%左右。省委、省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统筹区域发展出发,提出了实施加快“两区”开发发展战略,将对两区投资接近3000亿元,开发448个项目。2006年开工项目200个,占全部项目的44.6%,建成投产项目29个。到2007年448个项目中有333个项目办结三项审批手续,有388个项目开工建设,有197个项目竣工投产。2006年用于“三农”的财政支出51.6亿元,比上年增长69.9%。2007年用于“三农”的支出77.7亿元,比上年增长50.6%。在两区交通方面,用于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完成76.2亿元,完成村村通水泥路14.1万公里,1098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全部通了水泥路,并新建乡镇汽车站108个。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蓝天碧水”、“造林绿化”,再造山川秀美新山西。山西的大气环境质量在2006年前位居全国倒数第一。为尽快扭转环境恶化的不利形势,还老百姓蓝天碧水,省委、省政府在2005年实施了“蓝天碧水”工程。截止2006年底,全省增加集中供热面积1719万平方米,新增燃气用户12300户。污水处理能力增加17.1万吨/日,更新改造、治理燃煤锅炉2229台。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21%,城市绿化新增绿化面积1007万平方米,村庄绿化1400多个,厂矿绿化4.95万亩,水土流失治理度50.2%。2007年省财政为实施全省“蓝天碧水工程”投入资金5.1亿元,同比增长1.9倍,并带动社会资金54.5亿元投入双保污染治理。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55.2%和53.4%,主要污染再度出现“双降”的可喜局面。全省9200家重点工业污染源中已有66%建成环保设施,全省关停污染企业4287家。11个重点城市二级以上天数达3097天,已超过“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实现2940天的目标。
统筹省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2002年至2007年累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24.3亿美元,年均增长71.5%。2007年实际使用外资13.4亿美元,增长184.5%。从2003年开始,山西省进出口总额连续跨越30、40、50、60亿美元,2007年跨越的速度明显加快,已跨越70、80、90、100亿美元,全年达到115.7亿美元。对外经济合作2002年至2007年累计完成营业额9.7亿美元,年均增长44.7%,其中,2007年完成3.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3%。2002年―2007年海外旅游人数五年累计达到239.3万人次,年均增长24.4%,累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7.0亿美元,年均增长24.3%。2006年和2007年,海外旅游人数分别达到57.4万人次和73.8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6.1%和28.6%。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山西在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的同时,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省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都取得了可喜成就。
三、山西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一定会更加科学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山西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了巨大成就,省委书记张宝顺指出“山西近几年来确实发生了一些可喜而重要的变化,什么原因呢?应该说,这是全省干部群众上下扎实努力,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按照科学发展观办事,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解决山西的问题。我想,只要我们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山西的变化一定会更加重大,更加深刻”。
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山西未来发展的关键。山西多年来一直想绕开煤炭工业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收效甚微。省委书记张宝顺指出:山西资源禀赋注定了山西必须从全国经济一盘棋的大局出发,做出应有贡献和必要的牺牲。同时,越是这样的产业结构,越是要更加自觉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探索资源和能源型企业实现节能减排降耗的有效途径,使循环经济成为山西产业的主导模式,把山西建设成为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这就为山西煤炭工业转变发展方式,使山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指明方向。山西在煤炭工业的节能降耗和发展循环经济上做了许多有效的尝试,但仍需加倍努力,一是采煤变无偿为有偿,山西向市场化迈出的可喜的一步,对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资源意义重大,但是,是市场经济就有波动,目前煤炭价格高涨,煤炭企业愿意交纳采矿权价款,一旦市场出现价格走低,市场低迷,煤炭企业感觉交纳采矿价款不合算时,煤炭企业就会关门、倒闭,如果出现这样的现象,山西经济就会陷入困境。因此,山西在采煤有偿使用上仍需探索长效机制。应当向中央政府建议,适当给山西采煤补偿,尽管山西为国家做贡献和牺牲是应当的,但山西的牺牲对国家利益也是一种损害,比如采煤造成的环境恶化,对距离山西很近的首都北京就会造成危害,中央应该给予一定环境治理补偿。东部发达省市也应给予山西一定的采煤补偿,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山西为东部省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和牺牲,东部省市就应当反哺山西。二是变输煤为输电的确对山西来说是件合算的好事,但中央又控制水力发电项目的上马,因此,山西输煤为主还是必然的。但输煤也要转变方式,应当采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最好的办法是煤炭实行期货交易,在太原市建设全国性的期货市场。三是转变山西煤炭工业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方法还是用煤变单一为多元,这一点在全省已得到了共识,特别是煤化工将是山西未来的支柱产业,也是山西煤炭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山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加快服务业发展是山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山西是自然资源大省,也是文化资源和信贷资源大省,但是山西没有更好地发挥文化和信贷两个资源的优势。“一产弱、二产大、三产小”的经济结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到2020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2007年在山西省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二产业占59.6%,其中工业占第二产业的91.3%,分别比1991年提高9.2和46.3个百分点。特别是近几年一些消耗资源多、污染大的行业发展过快,这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消耗资源较少,污染较轻的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全省2007年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9%,与1991年持平。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 其 比重和水平。省委书记张宝顺在2006年6月全省环保会议上提出:“决不要污染的、虚假的、带血的GDP,决不要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GDP”,已深深地刻在广大干部群众的脑海中。在省第十一届人代会上,孟学农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发展服务业做为“四大攻坚”之首。加快山西服务业发展步伐,应当从山西自身的优势出发,找好发展服务业的突破口。一是要依托自然资源大省的优势,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二是利用信贷资源大省的优势,发展现代金融业,特别要做强做大山西商业银行,建设山西晋商银行;三是发挥文化资源大省的优势,树立创新意识,在集中财力建设省大剧院、图书馆、科技馆、音乐厅等标志性工程的同时,大力支持文化创意的发展。同时,积极支持文化、餐饮和旅游业共同发展。当前,利用大型餐饮企业的平台,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娱乐业,留住游客已成为一种时尚。
总之,山西要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手抓节能减排,一手抓服务业,继续推动“蓝天碧水”工程,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力度,按照省委提出的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的总体发展思路,山西一定会又好又快发展,一定会谱写出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