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学者提醒机构:对货币政策别敏感也别期待
文章来源:中财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4月14日 10:06
2008年一季度,市场普遍预期央行会再次加息的政策迟迟未见出台。而近日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季度例会上,央行提出"要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对此有专家提出,在平抑价格过快上涨的问题上,管理层开始有意侧重于动用汇率手段。
市场对此议论纷纷:央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可能松动?
货币政策是近期股市千万双眼睛齐刷刷盯着的最基本因素。基金公司公开言论纷纷显示,基金经理对宏观面的判断开始乐观,市场对于通货膨胀引发的从紧货币政策的恐慌已有所缓解。理财周报本期这组报道统计,近期多个板块和股票频现机构大单买入迹象。
"宏观经济对股市的影响大,而股市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弱。政府不会因为股市低迷而去采取货币政策来进行调节和救市。"多位宏观学者看法不同。
不过,他们进一步向理财周报指出,尽管流动性有所收紧,但中国股市并不缺钱,货币政策对于股市更主要的影响在于信心层面。
低迷股市难促货币政策松动
2008年第一季度,大盘从5500点一路下跌到清明节前的最低3271点。据天相投资统计显示,2008年一季度239只偏股型基金单位净值无一上涨,平均下跌22.02%,创基金业十年以来单季度最大净值跌幅。单位净值跌幅超过20%的基金达到154只,占偏股基金总数的64%。更有37只基金单位净值跌幅超过25%,其中5只基金单位净值跌幅超过三成,跌幅最大的一只单位净值下跌了37.8%。投资者信心受到重创,呼吁政府出台救市政策的声音此起彼伏。"但央行不太会因为考虑股市点位来调整货币政策,因为股市低迷而大动货币政策的可能性很小,即使是最近持续批准新基金发行和降低印花税的讨论空前热闹,也看不出央行的货币政策有松动的迹象。"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对理财周报说。
"宏观经济对股市的影响大,而股市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弱。政府不会因为股市低迷而去采取货币政策来进行调节和救市。" 社科院金融制度研究所周子衡博士也向理财周报表达了类似看法。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提醒市场不要过于敏感:"从中国来看,股市跟整个宏观经济的关系其实并不大,股市是一个虚拟经济,它是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上,是实体经济的反映,但同时,股市有它自己相对独立的运行规律,我们不能把两者之间的关联度看得过重。"
美国股市今年也遭遇大跌,美国政府采取了大量政策来救市,这时国内发出了很多声音,中国政府为什么不救市?
对此,郭田勇分析:"美国和中国下跌的原因和对应的经济体不一样,美联储是通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来救市,而中国股市的下跌是由于市场估值、投资者信心等原因,中国股市并不缺钱,近几个月居民银行存款大幅度增加,政府没有理由放松从紧的货币政策。"
周小川在两会期间也表示,去年末出台的从紧货币政策的判断是对的,还应进一步适时适度做好。从紧货币政策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当前的股市下跌不应归咎于从紧的货币政策。
上半年加息不太可能 但年内会有
今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货币政策各项工具都有调整空间,包括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但取舍和时机应适度掌握。
央行没有如预期宣布加息,只在3月18日宣布,自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至此,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5.5%,继续创出历史新高。
"目前来看,央行进一步加息的意愿已经没有去年那样强烈。"周子衡,"央行表示加息还有空间,某种程度说来讲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预期,并不是有太强的加息意愿。从前年和去年的经验来看,央行加息大部分都放在下半年,今年可能也是这样。"
"从现在情况来看,理论上存在加息的可能性,实际上不太可能。"郭田勇分析,商业银行已经通过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中间业务收入来起到了加息的效果,而且这种情况十分普遍,在严控信贷规模方面,商业银行今年的举措比去年更加严格,这些都使得加息变得不是那样的迫切。另外,加息在抑制通货膨胀预期方面更有效,真正对通货膨胀有多大抑制作用,在这一点上还存在很大争论。央行去年以来多次加息仍对通货膨胀没有太明显的抑制,可能从供给层面上采取措施更能起到好的作用。
摩根大通4月3日发布对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测表示,今年下半年将有三次加息,上半年则不会加息。中金公司日前发布的一份宏观分析报告也指出,加息作用不大,2008年全年至多有一次。
汤敏的判断比上述人士和机构悲观:"比较难判断央行何时会加息,但随着最近几月CPI一直居高不下,这种加息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大。"
汤敏认为,加息不一定是抑制通货膨胀最好的方法,但是肯定是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里面的重拳。最终央行是否加息取决于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和美国经济衰退对中国的影响,要看这两者谁的力量更大些。
汤敏还进一步指出:"如果央行不加息,同样面临风险。现在居民存款一直处于负利率,这种情况时间拖得越久,对经济的不良影响越大,管理层需要对此有个清醒的认识。"
利率手段少量让位汇率手段
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季度例会上,央行提出"要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对此,有专家认为,在平抑价格过快上涨的问题上,管理层开始有意侧重于动用汇率手段。
"动用汇率手段理论上有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压力和流动性压力都进一步增大,加快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郭田勇指出。
汤敏也表示:"汇率政策在抑制通货膨胀方面对利率政策有一定程度的替代作用,但不可能全部替代,央行只是说要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不能从这点上就认为是央行将考虑用汇率手段代替利率手段。央行货币政策的选用和是否再次加息,关键是看通货膨胀的情况,就是最近3月份和4月份的CPI,如果CPI一直继续保持高位,央行肯定要考虑加息。"
"并没有太多证据可以证明通过加快人民币升值能在多大程度上抑制CPI,也就是说更谈不上是否用汇率手段代替利率手段了。"周子衡对记者分析。
周小川上月在答记者问时也表示,抑制通货膨胀不会成为汇率机制改革或者市场汇率浮动变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