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2007年全省各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工作业绩考核评价结果:2007年,山西省各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考核评价体系的重点,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全省科学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
山西省政府秘书长王清宪说, 省委、省人民政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确定,按照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山西、致力求真务实的总要求,采用新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指导、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各市、县的发展水平和工作业绩,取代过去长期使用几个经济指标指导评估的做法。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工作领导组及办公室,组织协调各市人民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强化统计基础,健全调查体系,加强数据质量监控,为考核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基础。5月7日,省人民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2007年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结果。
王清宪说,采用新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用于指导、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上的重大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实行新的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工作,有力促进了各市、县政府和各部门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的转变,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的目标和进程,找到了推进科学发展的抓手,把握了构建和谐山西的着力点,从而起到了正确导向的作用。考核评价工作的作用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统一了全省上下加快科学发展的思想。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坚持用这一新的指标体系指导、推动、考核、评价各市县工作,帮助各级政府和部门真正转变发展观念,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找到了工作的着力点和总抓手。从实际情况看,各地都在加快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上下功夫;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治理生态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在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上下功夫;在继续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上下功夫;在发展社会事业,更加注重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上下功夫。科学发展观正在广泛深入人心,成为各级党政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共识与自觉行动。
二是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加快科学发展。2007年,山西省科学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整体经济增长加快。GDP增长14.2%,增速比上年加快2.4个百分点。其二;民生改善速度加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3%,增速比上年加快2.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2%,加快5.2个百分点;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由上年的46.95%提高到65%;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由73.76%提高到76.1%;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由0.85人下降到0.75人。其三,节能减排力度加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6.42%,降幅提高2.86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56%,降幅提高0.79个百分点;11个省辖市环境空气质量均有明显改善。其四,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0.63%上升到0.7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6%上升到5.3%;新型工业化指数由38.57%上升到44.98%。可以看出,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加速步入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
三是完善了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44项指标考核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山西省关于市、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科学考评暂行办法》和《山西省构建和谐社会主要工作及指标考评方案(试行)》,坚持发展导向、用人导向和作风导向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完善了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认真执行和不断完善山西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体系,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更好地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和约束作用,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王清宪说,山西省在全国率先建立新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通过两年的实践,起到了凝聚人心、激励干劲、鼓舞士气的作用,指导、推动和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重大改革创新举措,无论是指标体系、考核重点,还是考评方法,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更好地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