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趋利避灾抓调整 依靠冷凉创特色
文章来源:《理论前沿》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5月16日 16:27
   [关键词] 冷凉特色农业;发展原则;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F30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21-0047-02
  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地处我国西部的青海省门源县,积极探索高海拔、高寒带地区避灾极限农业的发展新路,提出“趋利避害抓调整,依靠冷凉创特色”的思路,深入推进了农牧区经济结构特别是大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为同海拔、同纬度冷凉地区极限灾害农业向生态效益农业的转变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冷凉特色农业的提出
  青海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其中靠近环青海湖广阔的农牧结合部,是青海省农业生产的重点区和农区畜牧业最发达的地区。这里年均温度只有1℃左右,常年低温偏凉,平均海拔在2800米,粮油作物品种大部分是青稞、白菜型油菜和春小麦等耐寒耐旱品种,结构品种单一。畜种以耐高寒的牦牛和藏细羊为主。这些地区太阳日照时间长,辐射强,但生物的有效积温不高,雨水较充沛但分布不均,特别是七、八月份的卡脖子旱十分突出,霜冻、冰雹、洪涝、虫害等自然灾害无一幸免且频繁,我们将这种条件下的农业统称为“灾害农业”和“极限农业”。过去把这种“冷凉”气候作为一种劣势,经常望而兴叹,束手无策。近年来,我们积极转换思维,把“冷凉”作为一种稀缺的不可人为的可贵资源,顺应天时,趋利避害,积极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有机绿色农业,发展适宜高寒地区的反季节食用菌、花卉、蔬菜、中藏药材等冷凉产业,培育高寒地带的青稞、蚕豆、马铃薯和犊牛、羔羊等品种,使高寒冷凉地区的农业发展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发挥高原独特的冷凉气候优势,发展市场看好的避灾农业,这种思路定位及调整农业结构取向的共识,在干部群众中逐步形成,随之也提出了“冷凉特色农业”这一概念。
  二、发展冷凉特色农业必须把握的原则
  一是顺应天时原则。必须正确认识冷凉气候,遵循自然规律,趋利避害,发展避灾农业,通过引进推广耐寒喜凉作物品种和畜种,发展“暖棚经济”等,改变传统种养模式,减少气候因素对种养业的制约,推动极限农业向避灾农业转变。
  二是市场导向原则。要立足于市场需求,广泛收集各种市场信息,一切围绕市场转。站在全国大市场中把握发展冷凉特色农业的先机。我有人也有,自然凸现不了特色。一些当地有优势的产业和产品,一旦进入大市场或市场有了变化,也不一定显示出优势。因此,要按照分层理论对市场进行细分。同时还要善于根据市场在已有的资源和产业上延伸研究和开发新的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以独有的特色争创优势,提高效益,推动产量农业向效益农业转变。
  三是发挥优势原则。立足县情实际,找准自身优势,确立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主攻方向,通过培育支柱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通过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集约经营度,把各种优势凝聚起来,推动粗放农业向集约农业转变。要结合产业发展空间、趋势和市场导向,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优势,立足于现有优势,不断再造新优势。
  四是效益第一原则。要牢固树立效益观念,把提高效益作为发展特色农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农业生产最大效益。
  五是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的生态农业。同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合理利用各类资源,强化天然林草保护,遏制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山、水、林、田、路,为生态农业提供绿色屏障。  
  三、发展冷凉特色农业的保障措施  
  (一)依靠龙头企业带动。门源农业迫切需要工业拉动,需要实现加工增值。因此,必须把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进农村工业化的切入点,依托农业办工业。围绕菜籽油、食用菌、豆薯类、饲草料、牛羊肉、羔羊肉、乳制品等产品精深加工,培育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打破部门、地区和行业界限,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租赁等形式,培育和组建农牧业产业化集团。鼓励龙头企业与外贸企业联合,加快培育一批农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逐村建设一支经验丰富、信息灵通、头脑灵活、带动能力强的经纪人队伍,大力发展各类农牧区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推广“订单农业”和公司+基地带农户、基地+协会带农户等多种形式,实现分户生产与市场之间的有效对接,形成种养加销售相互转化增值的生产经营格局,提高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依靠科技振兴。坚持科技兴农,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积极与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开展面向冷凉特色农业的科研开发、人才培训、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建设。大胆引入市场机制,实行科技人员竞争上岗,鼓励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以技术承包、入股等形式,创办科技示范点和实体。大力引进、示范、推广优良种子、种畜和垄膜沟播、胚胎移植等先进适用生产管理技术,研究推广农业标准化、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农畜产品保鲜储运和精深加工等技术,以先进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狠抓农村基础教育,重视做好对农村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及其等级认证工作,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依靠示范引导。坚持先示范,后推广。本着“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收益”的原则,抓好县冷凉高效农业示范园和现代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使之成为集农、林、牧为一体,科研、试验、示范推广与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生产基地为一体的科技平台和示范窗口,成为带动农牧业产业升级的龙头企业。同时,抓好特色种养示范基地(点)、科技示范村(户、田、棚等)建设,形成县有科技示范园、乡有示范基地(点)、村有示范户、户有示范田(棚),以此示范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冷凉特色农业发展。
  (四)依靠设施发展。按照国家的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紧扣产业政策,配置项目资源。围绕农田、草场、水利和农村牧区路、水、电、通讯以及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六小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暖棚经济为载体的设施农业,逐步实现家家有高质量暖棚,户户发展特色种养业的目标,从而改变传统的种养模式,逐步摆脱传统生产条件下难以逾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制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强农村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
  (五)依靠改革推动。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在进一步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实践土地草场经营权流转机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搞好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巩固农村税费改革。加快推进县乡机构和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本文作者:中共青海省门源县委书记)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