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青海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的策略分析
文章来源:新华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5月16日 16:28
  青海是人文资源的“富矿区”,其拥有的独特民族民间文化为青海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青海特色文化产业仍处在较低发展层次。青海省文化产业如何摆脱困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逐步成为青海新的经济增长点,值得关注。
  --开发文化资源“富矿区”:青海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青海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以多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内容的特色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一个以工艺美术行业为龙头,艺术演出业、艺术培训业、民族音像业、文化旅游业等为支撑的特色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青海省文化厅办公室副主任邓福林说,青海既是自然资源大省,又是人文资源的“富矿区”。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基础。
  据青海省文化厅财务产业处处长康海民介绍,2003年,青海省提出了以工艺美术行业为突破口,发展文化产业的工作思路。目前,青海省拥有以唐卡、刺绣、农民画、藏式挂件、昆仑玉等工艺美术企业两百多家,2007年产值近8亿元,从业人员近3万多人。通过积极培育市场主体,2007年,全省文化类民办非企业53家,“文化中心户”300多户。
  1.工艺美术产业异军突起。
  经过几年的引导,全省各地挖掘、开发和利用特色文化资源的意识有所增强。新产品、精品不断涌现,工艺美术行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的经营模式日趋丰富。以民营企业为龙头,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等多元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工艺美术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2.艺术演出业发展迅速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歌舞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青海通过采取政策扶持、人才培训等措施,加大民族歌舞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初步形成了以民族歌舞为主体,省内外演出相结合,专业与民营演出团体并举发展的局面。目前,全省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文化打工演出队有40多个,演员近千名,年创收达300多万元。同时,歌舞团还举办了民族歌舞技能培训班,向省内外旅游服务点和餐饮娱乐场所输送歌舞演员300多名。
  3.文化旅游业蓬勃兴起
  青海省丰富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吸引了国内外的大量游客,文化旅游成为青海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省博物馆、民俗博物馆、藏医药博物馆等已成为海内外游客了解青海民族民间文化、高原风土民情的重要窗口。塔尔寺、瞿昙寺等文物名胜古迹的游客人数呈逐年增幅趋势。每年民和土族“纳顿节”、玉树“赛马会”、同仁“六月会”等民俗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另外,青海以民居、民族歌舞、生态展示为内容的民俗风情苑在全省各地应运而生。
  --多因素制约,青海文化产业仍处较低发展层次
  “总体上看,青海特色文化产业近几年有了长足发展,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特色文化产业仍处在较低发展层次,与所拥有的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不相称。”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马进虎说。
  一、认识和发展观念落后。对于文化产业重视不够,对其产业运作认识不够清楚,致使文化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制约。
  二、产业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目前青海文化产业发展呈现散、弱、小的状况。同时基本上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软件业、影视业、会展业、音像业等发展缓慢。
  此外,不少地区的文化产业结构雷同,各自为政,产品项目大多一窝蜂上,要么均是乡村旅游,要么都搞节庆活动,质量没有保证,没有着力发展地区独特的文化产品项目,难以形成互通有无的文化产业链。
  三、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青海文化产业类企业在逐渐增多,可企业内部能胜任文化策划、工艺美术研发、设计的人才少之又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产业向广阔的新兴领域发展。
  另外,对文化资源的内涵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创新,无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使得文化资源和高新技术结合的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的品牌文化产品难以批量涌现。
  四、文化经营市场活力不足。青海文化经营部门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经营运行机制僵化,经营活力不足,目前还没有在全国叫得响的企业和品牌。此外,市场法制建设起步较晚,消费市场经营不规范,没有形成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
  五、文化产业投入不足。青海文化产业投资主体渠道单一,基本上还是靠财政拨款,与发展文化产业所需要的资本扩张能力不相适应,导致青海目前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多数比较落后。
  --打造产品、培育品牌,加快青海省文化产业发展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崔永红认为,文化资源不等于文化产品,只有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并通过产品的打造,才能培育出高品位的文化品牌,才能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
  一、建立机构,制定规划。青海目前还没有成立专门的文化行政管理机构,文化企事业单位存在多头管理的弊端。因此,当务之急是要设立专门机构来管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另外,须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二、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目前,青海省经济欠发达,资金相对困难,单纯依靠政府有限的投入不可能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因此,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
  青海省财政应继续加大对文化事业与产业的投入与扶持力度,增加引导性资金投入,鼓励和带动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时积极开辟形式多样、安全有效的融资渠道。出台鼓励政策,吸引非文化企业、非公有经济和境外资金进入文化产业。
  三、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青海省有关部门应结合本省实际出台一些地方性法规,从市场准入、运营、竞争等方面规范青海省的文化市场秩序,保证文化产品的开发与经营符合市场运行规则。同时,积极引导大众的文化消费观念。
  四、提高科技含量,推进内容创新。要运用高新科技手段加强文化产品的创作与开发,加大文化制作、包装、传播等环节的科技含量;运用现代技术更新传统文化产品与服务,提升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五、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专业人才。有计划地抓紧培养一批文艺专业素质与市场经济素质兼备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特别要注意培养或引进一批既具有开放的文化创新思维,又具备现代科技素质与经营才能的人才。还要通过各种途径的培训和学习,提高现有文化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造就和凝聚一批懂生产、懂经营、善管理和德才兼备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为青海省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人才资本。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