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开发 巨笔绘就辽宁省中部城市群发展宏图
文章来源:东北新闻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5月20日 15:48
2020年将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经济中心
这是一片不可多得的神奇土地,更是一块正待深入挖掘的资源宝地———地处辽宁中心区域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汇集了超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沈阳、鞍山、抚顺,大城市本溪、营口、辽阳和中等城市铁岭,7个县级市441个小城镇,总面积6.5万平方公里,人口2146万,分别占全省的44%和51%。丰富的资源、密集的城市、发达的科技和完备的基础设施,使其成为国家重要的原材料、重大装备制造业和国防战略产业基地,是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的经济核心区。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63%和54%。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不仅以其独特的魅力、更以其开发建设的大手笔而引世人瞩目。
由于体制转轨等因素,近年来辽中城市群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中央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后,对于承担振兴重任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未来如何发展,日前,省政府发布了《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纲要》,规划预测辽宁中部城市群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发展趋势,提出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的基本框架,对联系密切的沈抚、沈铁、鞍辽等地区进行统一规划,确定重大区域性基础设施布局,对于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引导辽宁中部城市群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产业先导区的合理发展,有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升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
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的开发建设将“激活”辽宁中部地区整体发展潜力,辐射和带动东北地区的开放与振兴,也有利于增强东北腹地与环渤海、京津冀等经济地带的互动发展。目前,加速辽宁中部城市群区域一体化、构筑中国经济发展“第四增长极”的时机已成熟。
《规划纲要》锁定了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发展新的目标:即以2005年为基期,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年均增长14%,到2020年,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区发展分三步走:2005-2010年,经济实力和区域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改革与制度创新取得重要突破,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2011-2015年,区域合作全面深化,经济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主要经济指标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地区)水平;2016-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经济中心。
按照规划,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将逐步打造成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精品钢材基地、石化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区,东北亚商贸物流金融服务中心。其中特别强化了沈阳作为中心城市的职能,在建设中突出了沈阳“巨型城市区”的核心作用。
经济区空间发展要打造四大经济发展带:即以沈西工业走廊为基础,共同建设一条沈阳经辽阳、鞍山至营口的通海产业大道,推进辽宁腹地和沿海良性互动发展,成为带动城市群快速发展的经济大动脉和重要增长极,形成北起沈阳,南至营口的经济隆起带;以102国道为轴心、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大型工业项目为支柱建设沈铁工业经济带,使其成为铁岭承接沈阳和国内外其他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和工业集中区;沈本工业经济带以钢铁深加工制品、现代中药、旅游业发展为突破口,打造精品板材、沈阳装备制造业的配套加工、现代中成药制造和旅游休闲服务业基地,并向辽阳、鞍山和丹东延伸发展;沈抚产业经济带以沈抚两市共同母亲河为主轴线的沈抚产业生态环境景观带,构建沈抚两市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现代服务业发达区,国际化人居、休闲、生态旅游度假区。
与此同时,发展装备制造、石化、钢铁、高新技术、制药、新材料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
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目标宏伟,也具备了发展基础。2004年以来,城市群一体化进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心城市沈阳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较快,总量不断扩大。交通、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启动,环境整治、产业整合、资源开发等区域合作项目快速推进;七城市已签署了涉及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50余项合作协议,建立了配套制度;区域合作取得重点突破。沈抚两市将共同打造一个 “沈抚同城化连接带”,正在积极推进相关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沈本经济带一体化建设工作也已全面启动。以沈阳为中心、各市为依托,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产权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旅游市场、劳动力就业市场和人才市场。
目前,省发改委正在组织研究编制沈抚产业连接带、沈本产业发展带、沈铁工业经济带、沈营通海产业大道经济带等中部城市群经济区重点发展带的开发方案,可以预期的是,这将助推中部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壮大。
高水平开发高层次开放形成高效率体制机制
3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08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城市群竞争力还存在诸多问题。据介绍,辽中城市群各城市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沈阳、鞍山创造的生产总值分别占整个城市群的43.2%和22.87%,铁岭则不到5%。区域空间结构和布局缺乏统筹规划,城市间各自为政仍很明显,产业定位趋同,发展特色不突出,重复建设严重,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制度和体制制约大,区域合作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备,结构性失业矛盾突出。
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带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点战略,面对诸多问题,未来将采取怎样的思路和标准来开发建设?
《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纲要》提出,辽宁中部城市群未来发展必须形成高水平的产业结构。变制造中心为创造中心,变劳力产业为劳心产业,变资源消耗产业为技术消耗产业,变GDP的增长为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形成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引进外资的内容、规模、档次等方面进一步调整,加强对引进的管理和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快建立对外开放环境的制度和体系,提高应对国际市场变化风险的能力;必须形成高效率的体制机制。建立能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实现共同发展的协调机制、合作互动机制和专家咨询机制,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要求。
“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和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都是省委、省政府关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纲要》提出,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是“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最重要的经济腹地,辽宁中部城市群所具有的产业、基础设施、科教人才资源等优势,是建设沿海经济带强有力的支撑,利用好沿海经济带对外开放窗口作用,能够进一步推动中部城市群的对外开放水平;统筹沿海与中部城市群优势产业发展,加快沈营通海产业经济带,包括沈西工业走廊在内的产业向营口沿海延伸,共同构建区域一体化产业带;通过建设沈阳国家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和大连国际物流中心,完善全省物流网络;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构筑沿海与腹地衔接紧密、互为支撑、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向何处去
辽宁中部城市群各城市实现一体化发展,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大市场中流通的顺畅与否是一个重要标志。消除城市群区域协作面临的市场障碍,促进市场一体化势在必行。
对于辽宁中部城市群市场一体化面临的主要问题,省区域经济协会会长冯贵盛总结认为,区域各市域商业银行分离,其共同金融市场缺失,金融资本难以在城市间自由流动;市域间产业合作与优势产业整合进展缓慢,结构趋同化,重复建设依然较重;绿色通道不畅,市域间重复检验收费依然存在;虽然建立起区域人才和劳动力合作与发展平台,跨市招聘享受同城待遇,打开了人力资源流动的通道,但人力资源原属地所参加的“社保”和“医保”不能流动;市场准入、优惠政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市域间不均衡,差异较大。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症结是传统封闭的思想观念和盘根错节的行政壁垒因素;高层权威协调与指导机制不健全;资源共享与利益均衡机制缺失。”冯贵盛说,建设辽宁中部城市群共同市场要把握关键环节、远近结合、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对初步形成的各类专业市场,要按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政策加快整合。
“中心城市首位度不够,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是区域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最现实问题。”辽宁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所所长梁启东说,在辽宁中部城市群,虽然沈阳商贸业发达,但服务城市群的市场体系却不健全。城市群一些主要产业产品在沈阳缺乏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大市场作为集散地,除少数产业产品与沈阳关联度较强外,周边地区许多产业、企业的经营活动基本与沈阳无关。这既加重了相关产业企业的经营成本,也使沈阳突出的区位优势难以转化为突出的市场和服务优势。
“在基础设施一体化,尤其是供水城市与用水城市之间、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以及能源设施一体化方面,尚未建立起市场化的运作机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亟待实行深层次的合作。”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林木西教授认为,从长远发展看,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的进程亟需加强城市群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协调。即充分发挥沈阳作为东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辽宁内陆腹地与沿海经济带的协调发展,推动沈大经济带、进而推动“大东北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同时积极争取将沈阳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的统一规划之中;此外,为充分发挥沈阳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或首位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加快经济区一体化进程,逐步形成完整的规划和发展战略,并形成若干专项规划,从而在区域一体化方面发挥表率作用;经济区内各城市应加强与省和沈阳市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科学定位,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在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中,可能而且最容易实现的当数基础设施一体化。”林木西举例说,加强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的改造和扩建,加快营口港的建设,加速形成城际高速公路网络和轨道交通网络,加快沈阳地铁建设以及相关配套建设,以便为尽快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半小时通勤圈”创造条件。
城市群一体化离不开金融一体化,为此,要确定沈阳作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建立与周边6城市金融合作的机制;建立机制完善、功能健全、协调高效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健全金融中介服务机构。
还要建立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创新,城市群内国有大企业较多,适合建立产业基地;而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高科技企业或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则适合发展产业集群或“小企业集群”。产业基地创新主要应建立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原材料工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每个大的基地下面可以有若干小的基地。林木西认为,从未来发展方向看,“产业基地”与“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将可能成为辽宁中部城市群产业结构一体化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