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
文章来源:新华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6月13日 15:40
2004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来江苏视察时,进一步阐发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东部地区特别是江苏如何实现科学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要求。他强调,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结合江苏的实际,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
2007年10月和2008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七大和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两次提出:江苏一定能够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朝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奋勇前进,江苏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江苏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作为江苏实现科学发展的努力方向和巨大动力。2004年5月召开的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两个率先”全过程,努力走在全国科学发展的前列。去年11月和今年4月初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把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指示,作为江苏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总目标,根据十七大的新要求、发展阶段的新变化、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切实做到“六个更加注重”,推动江苏经济社会继续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创造江苏更加美好的明天。江苏在推进科学发展上认识不断深化,思路举措不断创新,步伐越来越坚实。
又好又快,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但也应当看到,江苏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经济增长还较多地依赖高投入高消耗,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江苏在“两个率先”的征程中面临着新的挑战,亟待破解新的难题。
2004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指出,必须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到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好字优先、又好又快的发展导向,坚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全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关键环节,以自主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节能减排为倒逼机制,以创新政策措施为有力保障,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调优调高调轻产业结构。实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产业结构从一般加工业为主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五年翻了两番多,已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7.5%,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江苏制造业第一大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特别是软件产业和服务外包,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三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去年达到37.7%,软件业销售收入五年年均增幅超过60%,去年达到832亿元。
进一步优化全省区域产业布局。在提升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同时,分别于2003年、2005年和2007年相继启动实施新一轮沿江开发、沿东陇海线开发和沿海开发,全省“四沿”产业带建设全面展开。沿沪宁线产业带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沿江产业带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石化、冶金、物流等产业,沿东陇海线产业带重点发展资源加工、机械、医药等产业,沿海地区重点建设新能源等新兴工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发展基地。一个江海联动、南北互动的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加快经济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发展转变。压缩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投资规模,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低消耗的“两高两低”产业,去年全省钢铁、水泥投资规模分别下降21%和15%,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4%和21%。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去年全省淘汰小火电机组184万千瓦,占全国的13%;淘汰落后炼铁炼钢能力241万吨,占全国的12%;淘汰小水泥产能300万吨,占全国的5%。以节能节地为重点,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利用。全省单位GDP能耗前年下降了3.5%,扭转了自2003年以来逐年攀升的势头,去年又完成下降4.2%的预期目标。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制定并落实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标准,目前苏南、苏中、苏北单位土地实际最低投资强度比五年前都提高了一倍以上,苏州工业园区已达到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17亿美元的先进水平。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以集中布局推动集约发展。大力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南京软件、苏州电子信息、无锡集成电路、泰州生物医药、南通造船、盐城汽车等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全省百亿元以上的大企业(集团)由2002年的13家增加到目前的82家。
自主创新,变“江苏制造”为“江苏创造”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005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来到联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他勉励企业在加强自主创新上取得更多的成果,并强调指出:“如果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就没有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我省坚持把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作为发展的主体战略,发挥开放和科教两个优势,以重点产业为依托,应用研发为重点,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为支撑,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成果向企业集中、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去年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增长25%,占GDP的比重达到1.7%,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到80%。
加强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坚持不懈地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园区对接,通过共建研发中心、开展联合攻关等途径,形成一批市场导向、转化便捷的高水平“产学研”基地,一批与产业高度关联的技术创新基地。目前全省共有研发机构4000个,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18个。大力推进南京软件、苏州信息、无锡微电子、泰州生物医药4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各类科技园、软件园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加快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建设步伐。去年全省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比上年增长66.9%和64.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6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营造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拿出更多的财力支持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落实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首用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由2004年的3亿元逐年提高到去年的10亿元,累计实施项目300个,引导社会总投入390亿元。
加强创业创新创优“三创”型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突出抓好“三创”型人才的培养,大力度引进“三创”型高素质人才,着力营造有利于“三创”型人才施展才华的用人环境,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省,构建江苏的人才高地。深入实施“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万名新技师培养计划”、“技能振兴计划”,加紧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和高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去年省财政拿出1亿元资金,资助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8名,今年这项资助资金又增加到2亿元。
作为我省科技创新创业的成功范例,海归博士施正荣携创新成果2001年来无锡领军创办的尚德公司,六年间企业产能扩张了54倍,年销售收入已超过100亿元,在纽约证交所上市后迄今市值已突破百亿美元,成功跻身世界光伏企业前三强,创造了爆发式成长的生产力。全省还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了一批自有品牌,阳光精纺呢绒、波司登羽绒服相继荣获“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称号,“中国名牌产品”累计达到153个,占全国总数的11.5%,位居全国前列。
环保优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在江苏视察时,胡锦涛总书记每到一地都强调,在发展中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资源环境指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努力使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能给后人留下赞叹,而不给后人造成遗憾。
省委、省政府在推进江苏科学发展中,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 “四优先”方针中有“环保优先”,“五大建设”中有“绿色江苏”建设,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与城乡居民收入一道被作为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考核硬指标,实施一票否决!江苏以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努力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总书记对太湖水环境治理十分关心,希望江苏下决心根治太湖水污染问题,努力让这颗“江南明珠”重现碧波美景。根据总书记的要求,我省坚持把太湖治理作为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制订出台了《太湖水污染治理方案》,坚持科学规划、远近结合、标本兼治,采取控源、截污、引流、清淤、修复等综合整治措施,实行铁腕治污、科学治太。省人大去年修订了《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规定企业违法排放特别严重的一次可处罚百万元,这是目前全国处罚最高的环保法规。去年太湖应急治理初见成效,基本实现了“防止蓝藻再次大规模暴发、确保居民饮用水安全”的目标。江苏将以铁腕治污的坚强决心,争取早日重现太湖的碧波美景。
2006年10月,省政府决定,在关闭800多家污染严重的“小化工”基础上,提高化工行业达标排放标准,对全省化工企业逐一排查,无法稳定达标排放的坚决关闭。至去年底,全省已关闭小化工企业2713家,其中太湖流域关闭1894家。今年可望提前一年完成关闭“小化工”的三年计划。
污染减排工作深入推进。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去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削减4.87%和7.96%,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国家规定的主要污染物年度减排任务。
一个可喜的变化是,江苏各地正在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即使再大的投资项目,即使能创造再多的GDP,如果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或污染环境,或耗能过大,这样的项目肯定会被拒之门外。
统筹兼顾,以全面发展建设全面小康
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 “五个统筹”的思路,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区域发展,推动南北互动并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统筹省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全面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有东西差距,江苏有南北差距。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5月视察江苏时指出:“谋划江苏的发展,必须从苏南、苏中、苏北发展的平衡的实际出发,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进一步提升苏南发展水平,加快苏中发展步伐,加大对苏北地区的帮扶力度,完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协作机制,推动全省形成各地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努力在更高层次上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促进苏北振兴、苏中崛起、苏南提升。把加快苏北振兴作为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重点,省苏北发展协调小组每年召开一次会议,解决苏北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坚持实行苏南各市县、省级机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部省属大型企业与苏北经济薄弱县“五位一体”的挂钩帮扶体制,大力推进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区。近五年来省级对苏北的各项投入达到1565亿元,其中省财政转移支付666亿元,苏北承接500万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达9729个。目前,苏北发展长期滞后的局面正在改变,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已经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着力推动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领导体制“五个一体化”,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全省农村经济连续四年保持投入增加、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25亿斤,高效农业面积已超过耕地面积的1/4,有62.4%的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从2003年起连续兴办两轮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五件实事”,目前全省已实现村村通公路、通公交车、通自来水、通电话、通宽带网、通有线电视的“六通”,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全省社会事业发展全面加快。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去年科教文卫体支出达739.38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支出218.08亿元,增长了38.9%。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6%,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比2002年提高17个百分点。在校大学生156.8万人,职校在校生153.6万人,均居全国第一。围绕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目标,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近3年投入200亿元建成了一批重点文化设施。
新的目标,新的动力。江苏人民将不辜负党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的厚望,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努力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