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江淮城市群艰难融入“泛长三角时代”
文章来源:人民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7月1日 14:24
      江淮城市群是安徽省的工业密集区,也是制造业密集区。沿江、沿淮城市已涌现出奇瑞、马钢、江淮汽车、丰原等著名的自主创新型大企业。 
      安徽是江浙沿海经济向西辐射的最接近区域,有人说,传统的“长三角”已经进入“泛长三角”时代。然而,现实情况与安徽实现“长三角”企业群落无缝对接的愿望还有相当差距。
       圈、带、群同时存在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核心城市的辐射力,也弱化了和周边省份城市群的竞争力。实践表明,现阶段我国的一个省区、特别是中部地区的省区只能突出一个省级城市群。
      一个在民间呼声很高的、以合肥为中心的“1+10”江淮城市群正式出世了,面对同样处于中部地区的武汉城市圈、河南中原城市群、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的迅速发展,这次江淮城市群承担起安徽崛起中部的压力显然并不一般。一场江淮城市群与“泛长三角时代”的较量开始了。
      “城间县”长丰的破茧
      长丰县是安徽第一个省会城市管辖的县,即所谓的“市管县”。它位于合肥与淮南两市之间,又是城间县,这是城市发展最好的区位了,可惜的是它没能用好自己的区位优势,40多年来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摇摇晃晃地拖着安徽经济的后腿。
      一直以来,长丰被定位为农业县,由于靠近淮河,三年一小灾、五年一大灾,靠天吃饭的日子让老百姓苦不堪言。每次水灾过后,县里的经济几乎又从零开始,经济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实际上,北边的淮南市一直有向南携手长丰县发展的意愿,可南边的合肥市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长丰又不愿撒手相让,由于区划和体制壁垒,长丰隶属省会城市却未享受到其经济辐射,也无法响应另一个相邻城市淮南携手发展的意愿。
      自从打算打破区域限制之后,长丰融入合肥的步伐不断加快:现在,长丰靠南和偏北的方向分别建开发区,这一南一北两个开发区分别承接来自合肥和淮南两个城市企业的产业转移,互不干涉。与合肥和淮南的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这里十几平方公里的工业开发区,成了合肥实施“退二进三”企业新的厂址。淮南的公交车可以直接开到长丰,10分钟一趟,票价1元,非常方便。2007年,长丰县GDP由全省倒数第五名进入前二十名。工业发展甚至达到“井喷现象”。
      现在无论合肥跑多快,都无法把长丰落下了,因为合肥的很多企业都把厂房建在了长丰。牵一发会动全身。
      江淮城市群民间呼声很高
      长丰的历史可以看作安徽发展过程中体制障碍的一个典型。和长丰一样,安徽也有着很好的区位优势,却一直没能找准自己的定位。
      经济学的一个观点是,当城市间GDP总量达到300亿美元就可构成一个具备内部分工协作的城市群。而近几年,在民间呼声很高的江淮城市群2007年的GDP总量约为600亿美元,显然早已具备了内部分工的条件:淮南是煤矿资源型城市、合肥和芜湖是制造业强市、安庆是文化大市,在城市功能上实现互补。
      于是,5月10日,一份名为《关于构建江淮城市群并作为重点开发区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建议》从合肥发往国家发改委。
      这份建议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联合课题组共同完成,成员来自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共合肥市委政策研究室、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等部门。
      根据《建议》,江淮城市群将是一个以合肥为中心的“1+10”城市群,拥有人口3100万,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包括合肥市、六安市区、巢湖、淮南市区、蚌埠市区、滁州、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部分)、安庆(部分)11个省辖市。
      安徽显然对江淮城市群有很大期待:“如果江淮地区城市群崛起,就会带动南北发展,实现全省的崛起。江淮城市群的构建会在安徽本省形成‘中部崛起、辐射南北’的发展格局,也必然会带动全省的崛起。”《建议》如是说。
      “美国有三个城市群,英国也有伦敦城市群。城市群不是几个城市的简单相加。‘1+10’模式中11个城市的选择是根据三个原则来进行的。”安徽省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建议》总负责人程必定介绍说。
      首先核心城市的GDP要是第二位城市的2倍,省会城市合肥2007年的GDP是1300多亿元,位于第二位的芜湖市2007年的GDP数据是600多亿元,前者高于后者的2倍多。
      其次是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空间半径不超过2个小时路程的城市。以合肥为中心原点,合肥到安庆2个小时,到蚌埠1个小时、到淮南1个半小时、到芜湖1个小时。这几个城市恰好构成城市群的最佳半径。几个城市在空间结构上形成紧凑的蛛网状,其中,以合肥为中心,以合肥??淮南??蚌埠和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构成的北、南两个“金三角”,如同两条对称的铁翅膀,支撑和带动这个“蛛网”的起飞。
      更为重要的是,合肥与其他10市有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周边城市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关联,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与湖北的武汉、河南的郑州一样,已具有成为一个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能力。
      曾经的圈、带、群
      安徽城市数量较多,但城市规模偏小,长期以来缺乏一个空间战略支点,这被安徽人认为是在区域布局上导致安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一直以来,安徽苦于寻找自己的定位。
      其实,江淮城市群之前,安徽存在着省会经济圈、两淮一蚌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群、圈、带之间各自发展,一度达到省内城市利益的平衡。而此前安徽发展战略一直在合肥和皖江之间游移不定。
      省会经济圈目前仍处于竞争力培育阶段,虽然具有较旺的发展势头,但空间范围又太小,忽视了合肥与沿江、沿淮7市的经济联系。
      皖江城市带与周边省份城市群相比,是安徽省内发展基础条件最好的区域,但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仍然较薄弱。
      沿淮城市群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较强、区位优势明显,但目前经济基础薄弱,且受水资源制约,为空间管制型城市群。
      三个城市群分居中、北、南,一个省范围内“中心城市”过多,分散在皖中、皖江、皖北、皖西、皖南五个板块。三个城市群的经济实力也不太强,显然,面对周边区域的竞争,分散的城市经济圈的竞争力相对薄弱。当地人认为,安徽省这种城市群布局“分散化”的现状,很难改变其在中东部接壤地区处于城市化“凹地”的局面。
      “圈、带、群同时存在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核心城市的辐射力,也弱化了和周边省份城市群的竞争力。实践表明,现阶段我国的一个省区、特别是中部地区的省区只能突出一个省级城市群,如湖北省突出‘1+8’武汉城市群,河南省突出‘1+9’中原城市群,湖南省突出长株潭城市群,江西省突出环鄱阳湖城市群,山西省突出太原城市群,都是比较恰当的。惟独安徽三个群、圈、带各自发展,分散经营,形不成合力,没有一个是省级城市群。”程必定说。
      “泛长三角”企业群落无缝对接
      “安徽是江浙沿海经济向西辐射的最接近区域。”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王海峰博士表示,“如马鞍山和南京仅一壁之隔,滁州、芜湖几乎已经融身‘长三角’。再从GDP和社会发展状况看,安徽东南部和沿海经济水平相差无几,已经成为中国中部最活跃的经济带之一。因此,传统的‘长三角’已经进入‘泛长三角’时代。”
      尽管苏、浙、沪等东部地区的投资已经在安徽占据了绝大多数。然而,《建议》认为江淮经济区的意义远非如此。《建议》认为,江淮城市群是长三角向西辐射的“腹地城市群”,也是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相连的门户,是中部地区东向发展的“门户城市群”。
      江淮城市群的人口和面积不到全省的一半,而经济总量已占全省的2/3,其中,工业GDP和财政收入已占全省的3/4。
      江淮城市群是安徽省的工业密集区,也是制造业密集区。沿江、沿淮城市已涌现出奇瑞、马钢、丰原等著名的自主创新型大企业,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目前,依托马钢、芜湖奇瑞汽车等500多家现有骨干企业而形成的企业“群落”,安徽的冰箱和洗衣机产量在全国总产量中所占份额甚至超过一些富裕的东部省份。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已进入全国汽车产业大省之列,次于上海、北京、吉林、广东、湖北、重庆而居全国第七位,其中轿车产量27.57万辆,已超过重庆、湖北而居全国第五位,而且还有奇瑞自主创新品牌。
      汽车整车行业的三大基地合肥、芜湖、马鞍山都在江淮城市群,汽车零部件也主要在江淮城市群逐步扩大本地化配套,江淮城市群的安庆、蚌埠、滁州、六安等市已成为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基地。
      业内人士说,安徽已经初步具备了实现成为“泛长三角”制造业基地的现实基础。可现实情况与安徽实现“长三角”企业群落无缝对接的愿望还有相当差距。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