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经济日报:河南省毫不动摇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8月14日 16:18
      连日来,中央新闻媒体均以较大篇幅纷纷聚焦河南省粮食生产。其中,经济日报分别在8月10日、11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推出了题为《河南粮食连续增产调查报告》(上、下篇)的长篇报道,对河南省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毫不动摇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经验进行深入探讨。
      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
      “河南省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抓好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决心大,信心足。”经济日报记者这样描述他们在河南省采访时的真切感受。
      文章说:“在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中,粮食生产一直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河南省委、省政府认识到,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是在确保粮食生产水平稳定提高、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正确处理工业化、城镇化和粮食生产的关系?文章引用了省委书记徐光春所作的一个形象比喻:根据力学原理,与两根支柱、四根支柱相比较,三根支柱最稳定也最牢固。所谓的“三足鼎立”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在加快中原崛起的进程中,河南省把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三大支柱,坚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使河南经济社会实现了比较协调、全面的发展。
      文章列举了河南省在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同时,出台的一系列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于2004年底在全国率先免除农业税的基础上,近年来又实行了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七项补贴。今年,全省仅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就累计达77.8亿元,比上年增加38.3亿元,增长97%。
      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在补贴工作中,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三个一”原则,即一分钱也不能少,一天也不能耽误,一户也不能漏掉,并要求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保证各项补贴安全入村、安全入户、安全入兜,做到决不能让种粮农民吃苦,不能让产粮大县吃亏。
      为了让产粮大县卸掉“包袱”,轻装上阵,除了国家给予的奖励政策外,河南省每年拿出资金重奖。事实证明,河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没有削弱农业,而且通过工业的大发展积累了财力,为支持和反哺农业创造了条件。
      正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牢牢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粮食总产连续跨上250亿公斤、300亿公斤、350亿公斤、400亿公斤、450亿公斤和500亿公斤6个台阶,不仅解决了河南省近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这几年每年还调出近150亿公斤原粮及加工制品,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下大力气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经济日报认为,河南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粮食连年丰产丰收。河南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基本农田1.08亿亩“红线”,为稳定粮食产量500亿公斤提供了根本保证。
      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张启生在接受该报记者采访时说:“粮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地上种出来的。河南省耕地连续9年实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面积保持稳定,这对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时期的河南来说难能可贵,耕地面积的稳定为粮食生产稳定和丰收提供了最为可靠的保证。”
      文章指出,河南省粮食丰产增收,除了“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土地保护”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业科研成果的提升和推广应用。对此,该文从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度解析:
      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推广为粮食单产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通过9次品种更新换代,全省小麦平均亩产从1949年的42.5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387.3公斤,增长了8倍多。
      粮食丰产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为全省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南省重点实施推广了农作物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精量半精量播种、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还有,日臻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机制,也为粮食持续增产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河南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不断加快粮食品种的繁育与推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8%以上。科技在河南粮食生产中发挥的效用日益明显。
      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2005年起,河南整合支农资金集中投向24个产粮大县,打造粮食核心产区。去年核心产区粮食增量占到全省增量的80%。
      同时,近几年,河南省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成效明显。至2007年底,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7372.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近70%。
      文章援引有关专家的评析说,粮食从低产到中产阶段,主要靠物质投入改变生产条件,实现增产;从中产到高产,物质与科技手段并重;从高产到再高产,主要靠科技。以全球性粮食产量标准来衡量,河南已有一半耕地处于第二阶段,少部分进入从高产到再高产阶段。在此情况下,要进一步加大对河南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力度,使河南的粮食增收潜力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
      食品工业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
      经济日报指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河南农业发展的一个亮点,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河南粮食生产的又好又快发展。
      作为粮食生产大省,河南同样是粮食深加工发展的强省,河南走出了一条依托农业发展粮食工业的成功道路。
      为拉长农业短腿、增强农业实力,河南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条。许多产粮大县纷纷将自己的发展规划定位为发展食品加工业,引进涉农企业。
      专家认为,河南农业产业化产业链的进一步拉长,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更新的活力,增强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特别是种优质粮的积极性。
      河南在向全国各地提供大量小麦、玉米、大米等原粮的同时,更向全国各地提供了大量的水饺、汤圆、方便面、饼干等粮食制成品。去年全省食品工业产值达到2600亿元,成为全省工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河南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最大的味精生产基地、最大的调味品生产基地、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基地……
      河南在为中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实现了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的转变。
      数据显示:2007年,河南工业增加值突破7500亿元,跃居全国第5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5438亿元,居全国第6位,实现利润1959亿元,居全国第4位。
      工业的振兴极大地提高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能力。从全面取消农业税,到各项支农惠农支出,河南财政投向“三农”的资金大量增加。2007年,各级财政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突破400亿元,其中省本级财政用于支持“三农”的专款增长15%以上。
      正如经济日报文中所言:粮食生产连年创出新高,工业生机勃勃,“这些骄人的成绩无一不是农业与工业协同发展的结果。”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