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开发区将成合作主阵地
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被认为是我省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的切入点。即将召开的全省承接产业转移暨开发区工作会议,将提出促进全省开发区发展的指导性意见。种种迹象表明,8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将成我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主阵地。
省委书记王金山曾表示,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关键是产业对接。今年以来,我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呈现良好势头,实际到位省外资金持续增长,其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资金约占55%。开发区作为我省对外开放的窗口,也必将成为我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平台。
中秋节前夕,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等部门组成开发区发展情况调研组,就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开发区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近日在芜湖调研时透露,在即将召开的全省承接产业转移暨开发区工作会议上,将提出促进全省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据记者了解,即将出台的指导性意见,将指导开发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管理体制的创新,进而增强其迎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目前,我省共有8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59个,高新技术开发区3个,综合类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27个。2007年,全省89个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236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经营收入超过3000亿元。
安徽国有企业充当合作主力军
在安徽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过程中,我省国有企业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近年来,我省国有企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企业效益明显提升。资料显示,2007年,安徽省属企业销售收入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到2278.9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7户省属企业销售收入过百亿元。截至去年年底,安徽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达3891.8亿元,同比增长26.8%。目前,共有11户企业资产总额超过百亿元。
今年8月底,由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评选的2008中国企业500强中,共有9家安徽企业跻身中国500强。其中,去年销售收入逾500亿的马钢集团居第80位。铜陵有色实现销售收入420亿元,名列榜单中第108位。安徽海螺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51.6亿元,排名第141位。其他6家上榜企业依次是:徽商集团、奇瑞汽车、江淮汽车、淮南矿业、合肥百大、淮北矿业。
长期以来,一大批安徽国有企业一直在积极地向长三角拓展自己的市场。在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进程中,我省国企一直充当着主力军的角色。如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海螺集团,目前年产水泥1.1亿多吨,其在苏浙沪等地已建有十多个子公司;江淮汽车的配套零部件相当一部分由浙江企业提供;另外,还有一大批安徽国企在长三角地区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销售渠道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