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破解世界第一的诅咒
文章来源:中财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11月13日 13:59
  东莞一家玩具厂倒闭,引来铺天盖地的讨论,关于"中国制造"是否还有竞争力,又一次成为焦点。可惜的是,结论仍停留在"是"和"不是"这两种极端意见上,热烈而不深刻,没有能够找到解决方案。
  竞争力是一种动态而相对的概念,"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一方面来自后进国家追赶中国的脚步能跑多快,一方面来自中国追赶其它跑在前面的国家,距离能否缩短。没有一个国家能光依靠发展制造业来维持经济,或垄断制造业于自己手上。发展制造业是一种手段,也是一个过程,从英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的例子来看,最终必然要走向升级和以服务业为主的方向。中国也会走到这一天,只是离今天还早。
  问对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中国制造"的真正问题,是该怎么做,它的下一步才有竞争力。先前造就"中国制造"竞争力的要素,包含廉价人力、便宜土地和宽松的劳动政策,如今都已不存在,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人民币升值,以及美国经济疲软牵动的需求减弱,成为压垮中国制造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已经习惯,中国在众多产品的产量是世界第一,世界各地的消费者,也习惯他们采购的各项用品上,贴着"made in China"的标签。当世界各地的生产线都纷纷搬往中国,把这里变成世界工厂的同时,带来的不是祝福,而是诅咒。这一切终将离去,而我们该如何面对留下的残局?
  竞争力大师麦可·波特曾指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两种,最低成本(total cost leadership)或差异化(differentiation)。最低成本只会有一个赢家,差异化才能跳脱成本竞争的宿命,出现许多不同赢家。
  裁撤和整合是必然。那些庞大的散落在广东和浙江,重复做着同样的事,同样的产品的工厂们,最终成了使彼此灭绝的原因。缺少技术含量和产品的差异化,使得"中国制造"做越大,却越来越像,替代性越来越高,成为客户砍价和挑刺的筹码,自己却逐渐丧失议价能力。很明显的,"中国制造"更多是败在重复投资和过度投资上,而非其它后进者的追赶。
  这种低差异化造成的结果,是同一个领域的企业倒闭,不是一家两家,而是一整批,就像陨石坠落地球时,恐龙整个灭绝一样。
  加强人力培训,才有可能走出困局。每一次的经济结构转型,都应由人力升级来带动。让劳工接受新的技能训练,是最基本而重要的工作。唯有劳动力的素质全面提升,企业才有条件升级,谈差异化。
  那些已经下岗,濒临下岗,以及还在岗位上坚守的劳工们,大多是初中学历,他们先前和目前在生产线从事的工作,大多是组装和填装的工作,所受的训练少,从工作中积累的能力也有限,很难转移或复制。
  在目前险峻的经济条件下,企业活着已不容易,要投资培训人力近乎奢谈。这是政府应该出面,而且带头投资的一块。与当地学校或培训机构合作,广开职业训练课程,甚至以专款专用方式补助企业做培训,都是马上而且大规模要做的事。政府宣布投入4万亿人民币救市,短期可以纾困解危,但长期则要投资在人力培训上,中国制才能转型,世界第一才会成为祝福。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